【摘 要】文章從高校內部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的背景與內部治理結構的內涵入手,綜合分析我國現代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高校內部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對策,為建立協調、高效的內部治理結構服務。
【關鍵詞】大學治理 內部治理能力 現代大學制度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0-0026-02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做出重大戰略部署,明確了高等教育現階段改革和攻堅方向,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契機,實現高等教育管理向治理方向的轉變,完善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建立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
一 高校內部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的背景及內涵
1.高校內部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的背景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現代國家建構,它涉及國際制度與社會制度、國家與社會的職能范圍、權力邊界等問題。高等教育治理體系與現代國家建構密切相關,這對當前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相應要求,大學既要處理好與外部政府的關系,又要合理調控高校內部各權利主體,尋求學術自由和社會責任的平衡。《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適應中國國情和時代要求,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建立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是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熱點問題。
2.高校內部治理結構、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涵
高校內部治理結構主要是指高校內部各管理權力的結合,為保證高校健康、可持續發展,以法律法規的形式規定各權力主體的權力范圍及其制衡的機制。高校內部治理主體主要包括黨委領導、行政權力、學術權力和以教職工、學生為代表的權力監督者。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現代化主要是指高校的各權力主體間權力分配與制衡、管理與監督,使大學多渠道獲取辦學資源且高效益使用辦學資源的能力。大學作為一個學術組織,其內部要有完善的行政系統來保證大學的有序運行,又要有健全完善的教授治學制度來彰顯大學的學術特性。因此,高校內部治理理念應合理配置各權力主體的權利范圍,明晰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積極引導廣大教職工和師生參與學校重大事務的管理與決策,完善監督機制,全面落實信息公開、資源共享,保證各項重大決策程序公開透明。
二 我國現代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的現狀與困境
我國高校內部治理結構主體為黨委書記領導下的黨政系統、校長領導下的行政系統、教授領導下的學術監督系統。從理論上講,黨政機構、行政機構和學術監督機構應是一種互相制約的運行機制。黨政機構通常把握的是學校辦學的政治方向;校長是行政機構的法人代表,高等學校的校長主持校長辦公會議或者校務委員會,在黨委領導下全面負責學校各項行政工作;學術監督機構是一個部門或組織下達的命令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黨政機構、行政機構和學術監督機構三者之間通過權力的有效制衡,進而保證學校和各院系的各項工作正常、有效地進行。三者的權力制衡形態是長期教育改革成果的結晶,近年來,教育改革雖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黨政權責不分,“官本位”之風盛行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學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一方面保證了我國高等學校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推動了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構建,為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另一方面,這一政策賦予高校黨政機構領導極大特權,各種教育法律法規中對于黨委、校長的職責并沒有明確解釋,以至于兩者關系不明,甚至有時會出現“以黨代政、黨政不分”的現象。在當前高校領導體制下,黨政權責不明,缺乏有效的權責監督體制,可能導致高校在內部管理上的混亂,致使“官本位”之風盛行。
2.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沖突
我國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困境主要表現之一就是大學的行政化。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是高校的兩種最基本的權力類型,而高校內部結構的治理主要是協調各權力主體之間的關系,即合理配置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在高校管理體制中,行政權力對學術事務干預過多必然導致兩者之間的沖突。盡管高校建立了學術委員會、教學工作指導委員會等學術機構,但是大多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大部分的學術事務依然是由行政權力所決定的。當今高校內部結構管理采取與政府機構相對應的科層管理模式,造成高校內部的管理行政色彩濃厚,“教授治校”理念被“行政治校”所取代,背離了大學學術導向的根本原則,這種權力分配機制,直接影響到高校內部效能的實現。
3.師生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力沒有保障
教師是辦學的主體,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同時也是教育的投資者和消費者。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完成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積極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充分發揮民主監督的作用。學生作為高校教育質量和教育價值提升的責任人,在大學治理結構中,學生理應成為學校管理的參與者。高校設立的教代會、學術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等學術機構本應是教師行使民主權力、參與民主管理學校的重要形式。在當前高校治理結構中,行政權力對學術權力的過分干預致使學術權力微小,在對學校黨委領導決策及學校行政權的監督中,缺乏師生的參與和監督,使高校處于被動地位,其職能很難發揮。
三 優化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的對策與思考
優化高校內部治理結構是實現高校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首要前提,高校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對現代化的治理體系的踐行。能力要現代化,首要表現為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制度的現代化,既是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一個標準,也是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必不可少的條件。建立現代化的內部治理結構需要不斷的探索和實踐,需要來自政府、社會、學校等多方力量的支持,需要教育行政部門、決策部門的輔助,更需要高校自身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樹立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創新高教管理體制、改進大學自身的辦學模式、建立現代化的高等教育評價機制等,在深化教育領域總體改革中,向著建設中國特色一流大學的目標邁進。
1.明晰黨政權責,依法辦學
依法辦學、依法治教是我國高校改革的必然趨勢,是大學管理走向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的必經之路,是高校完善自身內部管理結構的必然要求。依法辦學理念的提出,要求教育相關部門或高校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沒有教育法律法規作為治學的準則,勢必造成高校內部治理主體間地位、權力和職責的混亂,同時也使得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難以落實。在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必須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為路徑,深入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要進一步重視建立和完善教育法律法規,自覺遵循依法辦學、依法治校的原則,為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推進營造公平正義的制度環境。
2.構建校長管理、教授治學的分權組織模式
在現代大學制度框架下,高校內部合理的權力組合模式應是“黨委領導、校長管理、教授治學”的組織模式,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場所,而大學的活力體現于學術的繁榮發展,提倡教授治學、教育家辦教育,力求從根本上提高大學治理結構的水平。我國現代大學內部權力架構中,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形成了明顯的上下級關系,在學術事務的管理上,行政權力領導并凌駕于學術權力之上,造成兩者權力范圍的混淆與重疊,影響了兩者各自職能的發揮。大學應完善諸如大學章程、學術委員會章程等內部規章制度,建立“校長領導、教授治校”的分權組織模式,既是大學屬性和管理規律的要求,又是當前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要求。
3.加強隊伍建設,提升師生參與度
大學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歸根結底在于大學內部相關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內部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在于黨委領導、行政人員、教輔人員、教職工和學生等人員的綜合素質,因此加強隊伍建設,提升師生參與度是優化內部治理結構、提升內部治理能力的路徑之一。以提升校長管理專業化為總領,增強內部治理方式的多元民主參與以及治理過程的規范化和程序化的能力,強調以專任教師為主體的學術人員參與、以體現教育質量和價值為主題的學生參與的學校管理,實現科學決策、民主管理,同時建立完善的治理法律法規,切實保障教職工和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力,體現高校內部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章兢.大學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內涵與切入點[J].中國高等教育,2014(20)
[2]劉霜.論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的制度[J].考試周刊,2013(31)
[3]陳奇.論現代大學制度下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的構建[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