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分析了當前地方院校城鄉規劃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認為城鄉規劃專業應注重研究性學習。基于此,文章構建了城鄉規劃專業研究性學習的模式。
【關鍵詞】地方院校 城鄉規劃 研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0-0069-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是自主創新學習的方式。在這種學習方式下,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而是充當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
一 地方院校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意義
1.地方院校的發展現狀
地方院校在我國高等教育系統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地方院校約占高校總數的91%;地方本科院校在校生1250多萬人,約占全日制本科在校生的88%。我國經濟社會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公共服務快速發展的歷史階段,需要大量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理應抓住這一歷史發展機遇,進一步樹立以人為本、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加大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努力解決學校發展中的瓶頸問題。而現有學校教育對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尚缺少得力的手段。
2.城鄉規劃專業的特殊性
城鄉規劃是一個“經世致用”的行業,也是一個城市“集體理性”的表現,追求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最大化。面臨急劇的城市化,規劃教育應該更多地啟發學生關注社會問題和矛盾。大學時期埋頭于學科理論的研究是多數學生的學習模式,對走上工作崗位后如何結合社會實際提出自己個人觀點、創新性地運用所學的知識等方面存在障礙,這是目前我國城鄉規劃教育中所普遍存在的問題。
3.研究性學習模式的意義
“研究性學習”正日益成為一種積極、有效的教與學的策略和方法。在專業性極強、學習時間有限的理工科本科高等教育中,“以項目為中心的學習”具有其優越性。我國現行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的知識維度、能力維度、綜合素質、實踐創新維度、自主學習能力、自身的創造力、所接受的個性化教育、終生學習意識和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與當今社會發展對城市規劃人才的要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現有的各學科教育體制存在的通病是不重視實踐應用,看重理論研究,造成了“學不致用”的現象,城鄉規劃專業的教育制度也不例外。
二 國內外城鄉規劃專業研究性學習模式比較
1.國內城鄉規劃專業學習模式
我國一些重點高校已開始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我國的城鄉規劃專業研究性學習一般院校采用“學分制”“班級制”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城市規劃應用型人才。基本解決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建設對應用型人才的急迫需求。從長遠來看,城鄉規劃屬于工學、理學,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簡單的“工匠”技能人才的培養不能滿足多元復雜的社會需要。隨著城市規劃專業于2011年正式更名為城鄉規劃專業并上升為工科類一級學科,國內地方院校開始改革原有的“工匠”培養體制,我們在教學中嘗試研究性教學模式,逐漸嘗到教學改革的甜頭。
2.國外城鄉規劃專業研究性學習模式
國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研討性教學體系建設,主要有柏林大學的研討制、哈佛大學的習納明、杜克大學的FOCUS、斯坦福大學的導讀制。這些研究性學習方法共同的特點是:小組學習、跨學科學習和共同學習三個特點相結合。導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查閱與課題有關的議題;鼓勵學生批判性地思考已有的理論、結論及方法,提倡學生提出獨特的見解或設想,并完成富有個人創造性的工作。這樣的方式使得教師與學生都積極獲取更多知識,是雙向進制的教學方法。通過參與研究活動的整個過程——包括提出研究計劃、提交書面申請、進行研究、分析數據、以口頭陳述和書面形式呈現研究結果,學生可以直接觀察和了解科學家如何進行研究,從而可以達到培養研究技能、掌握研究方法的目的。
三 地方院校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研究性學習模式的構建
地方院校發揮其學科專業建設優勢的特殊性,在辦學機制方面,要體現城鄉規劃專業產教融合性,更加注重產學研人才的培養。在教師隊伍方面,以“雙師型”教師為主導,因此,地方高校學生被賦予的雙向性,即研究性學習模式(如下圖)與普通學習模式的融合。
1.建立課程研討體系
研究性教學模式是提高學生方案能力與表達能力結合的方式,如我院的城鄉景觀規劃與設計、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與設計、城市修建性詳細規劃與設計等含課程設計的主干課程均要求學生有較強的應用實踐能力;而城市規劃原理課程作為另一門主干課程雖未涉及課程設計內容,但國家注冊規劃師執業考試涉及此課程。我們在教學中運用研究性教學的方法把設計類課程中并入研究性教學思考環節,帶動學生思考實踐類課程與城市規劃原理的聯系,通過自我探索、自主學習的獨立的個性化的學習方法,找出重點,化解難點,深化理論學習成果。同時學會與他人合作,提高課堂的活躍度,共同研究、交流、討論方案,取長補短,集思廣益,這樣做可以少走彎路,共享創造性勞動成果。改革原有的固定學分,補充一部分給采用研究性學習完成課題研究的學生。這種學習形式不僅限于城鄉規劃專業學生,還可與其相關學科間形成互動,增進學術活動頻率,提高研究成果質量。
2.建立科研項目體系
由于地方院校獨特的地理位置,我院城鄉規劃專業的教師在教學之余需要帶領學生完成一些城鎮、新農村工程項目的規劃與設計、監理等任務,此外進行科研項目分身乏術。因此,建立科研項目體系即可滿足學生理論研究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參與一些類似全國“挑戰杯”這樣的創新賽,將項目實踐中的問題進一步創新,結合重點高校的經驗建立適合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
3.建立學科通識教育體系
我院的城鄉規劃專業的發展結合國內重點城鄉規劃學科院校對研究性教學模式的重視,結合地方文化以及工程實踐,將人才培養計劃與相關一級學科建筑學、景觀規劃結合,在教學的同時,給學生布置任務。如:改革原有的城市設計課程(含課程設計),將其拓展出偏向于建筑學的城市修建性詳細規劃、偏向于地方工程項目的新農村規劃與設計及偏向于景觀生態規劃的場地工程施工三門課程,將研究性學習的理念貫穿相關學科領域課程理論與課程設計。學生通過這些課程建立了高年級與低年級之間的“一幫一”的互動交流體系,教與學不再局限于“班級制”“學分制”,鼓勵學生參加課余創新競賽,提高了學生的就業能力,建立了適合于地方院校的教育體系。
四 結束語
隨著全社會對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科研與教學的博弈已經演繹到了尋求融合平衡的階段。地方院校作為輸送技術型人才的搖籃,對現有的城鄉規劃教學模式開展研究性教學改革是社會多元化要求的體現,同樣為城鄉規劃專業與其他相關專業共融建立成果體系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陳錦富、余柏椿、黃亞平.城市規劃專業研究性教學體系建構[J].城市規劃,2009(6):18~23
[2]徐穎.國外研究性大學教學與科研互動經驗及借鑒[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6):52~57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