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課堂就是“好課”,本文結合幾個教學實例,從基礎知識學生自主學、重點知識小組合作學,難點知識逐級分解學、熱點知識串成問題學、零碎知識構成體系學、實驗內容體現直觀學六大方面,談談如何提高生物課堂實效。
【關鍵詞】課堂效果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0-0083-02
所謂有效課堂就是教師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目的,利用一切有利于學生學習活動的途徑,組織學生進行有效學習,達到教與學和諧統一,并收到切實的課堂效果,簡言之,有效課堂就是“好課”。本文結合幾個教學實例,談談如何提高生物課堂效果。
一 基礎知識學生自主學
不少高中生物課低效的原因之一就是課堂的“失度”。教師課堂上五花八門的幻燈片投影,不少內容一閃而過,學生來不及領悟;設計的活動過多,其中很多活動只是形式,師生雖然忙里忙外,但收效甚微。其實,對于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教師應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自主地思考。
教學實例1:基因工程及其應用一節教學中,在組織基因工程的原理教學時,設計了這樣三個問題:什么是基因的“剪刀”、什么是基因的“針線”、什么是基因的“運輸車”。學生圍繞“剪切”“連接”“運輸”這三個動詞自主研習基因工程的原理,并在此基礎上對基因工程操作的四個步驟進行討論,再有針對性地提供了操作“四部曲”的動畫素材并及時加以點撥,教學效果極佳。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圍繞問題自主學習,課堂氣氛活躍而不死氣沉沉。需要說明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就如同農民編筐,不收邊,就不成其筐,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往往是不全面的,需要教師做最后的“收邊”,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的效果。
二 重點知識小組合作學
現在高中生物課低效的原因之二就是課堂的“失重”。教學中教師喜歡平均用力而沒有重點。對于高中生物學的重點知識,我們不要立即進行講解,而應把這些重點問題通過一定的情境拋給學生,讓小組合作學習。大家一起開動腦筋,重點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教學實例2:DNA分子的結構教學中,筆者設置了如下的情境,來突破DNA雙螺旋結構的特點這一教學重難點。先讓每一個同學把自己模擬成一個脫氧核苷酸分子:左手握拳代表磷酸分子,軀干部分代表脫氧核糖,右手代表堿基和氫鍵。然后學習小組(8人)按要求演示:各4人平行起立,面朝黑板,模擬DNA的兩條鏈,一條鏈上的4位同學分別將左手搭在前一位同學的左肩上,另外4位也同樣表演,模擬DNA的基本骨架;8位同學分別把右手手掌張開,五指并攏,右手臂平舉,并與身體在同一個平面上,模擬堿基及氫鍵。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代表DNA兩條鏈的學生站立方向相同,那么堿基之間氫鍵都在自己身體的同側,這樣就沒法實現堿基的互補配對。經過這個小情境,同學們體會到,必須兩列平行的學生站立方向相反才能實現堿基的互補配對,DNA的兩條鏈必須是反向平行的這一重點內容輕輕松松就被突破了。
重點內容小組合作學的過程,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 難點知識逐級分解學
如今高中生物課低效的原因之三是教師在處理難點問題時的“失策”。不少老師在遇到難點內容時要么束手無策,要么避而不談。其實,學生克服學習上的難點需要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難點知識逐級分解學的實質就是把一個復雜的問題分解為一系列比較容易的小問題,逐一引導學生作答。
教學實例3:在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節的教學中,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是證明DNA是遺傳物質最具影響力的實驗,可是學起來學生卻認為這兩個實驗很難。對于這兩個難點實驗,筆者分別設計了如下由淺入深的小問題:(1)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R型和S型肺炎雙球菌各自有什么特點?為什么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能將R型活菌轉化為S型活菌?在實驗中起轉化作用的物質究竟是什么?艾弗里實驗中最關鍵的設計思路是什么?(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噬菌體是什么樣的生物,該實驗為什么選用它作為實驗對象?該實驗采用了什么方法進行研究?用35S、32P標記物質的理論基礎是什么,能否用14C和18O進行標記?離心后,上清液中的物質是什么,而沉淀物中的物質又是什么?子代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分別是怎樣形成的?通過解決層層推進的小問題,讓學生逐漸明白:遺傳物質是DNA。
著名藝術家蓋叫天曾說過:練死了,演活了。為了達到極致的境界,他將不同的動作分解苦練。要攻克學習中的“疑難雜癥”,有效的生物課堂也要像大師一樣,要注意層層分解、由淺入深地把問題弄懂弄透。
四 熱點知識串成問題學
很多高中生物課低效的原因之四是課堂的“失真”。生動的高中生物課堂需要直面現實生活,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需要將這些備受學生關注的知識巧妙地串成問題串,引領學生去解讀。
教學實例4:在必修3免疫部分的復習中,就“甲流”流行這一熱點內容創設了這樣的情境:甲型H1N1流感為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該病毒毒株包含了豬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種病毒的基因片段。那么如何治療和預防“甲流”呢?筆者緊接著學生的話題,設計了以下的問題串:(1)“甲流”疫苗和抗“甲流”血清是否相同?(2)注射“甲流”疫苗能否預防禽流感?(3)接種疫苗后,人體是怎樣產生免疫力的?請同學們敘述其過程?(4)有人在注射“甲流”疫苗后會出現皮疹,這一現象屬于什么反應?此時該疫苗被稱為什么?
筆者把“甲流”這一社會熱點話題及時捕捉到課堂中來,將現實生活中的傳染病問題擺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做出應對的策略。通過將熱點串成問題學,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可以開拓學生視野。
五 零碎知識構成體系學
高中生物課低效的原因之五是所學知識“失體”。雖然表面上看高中生物知識是零碎的,但是教材章節之間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這種聯系本身存在著一定的規律性。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地將零碎知識構成體系學。
教學實例5:必修2包括了7章內容,看似內容零碎,其實每一章都在圍繞一個核心問題展開,這7個中心問題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邏輯關系。教學中筆者整理了如下圖(圖1)所示的一個知識體系,通過圖示可以看出,必修2的內容基本上是循著人類認識基因之路展開的。人類是怎樣認識到基因存在的呢?這是第1章要解決的問題。孟德爾的理論使人們認識到對遺傳和變異起作用的是遺傳因子,但人們還不知道遺傳因子到底在哪里呢?這是第2章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后,知道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但是染色體是由蛋白質和DNA組成的,基因到底是什么?這是第3章要解決的問題。此后,人們知道了基因的本質,那么基因又是怎樣行使功能的呢?這是第4章要研究的。學生按照這一體系學習遺傳的過程,猶如親歷了一百多年來科學家的探索過程,找到了知識間的規律與聯系。
六 實驗內容體現直觀學
當前高中生物課低效的原因之六是所學實驗的“失做”。生物學科本身就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筆者在生物教學中克服一切困難,重視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直觀認識,而且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動手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實例6:制作小生態瓶的實驗是生態系統穩定性一節的內容,很多老師往往只講不做。我略做改進,在課前就讓學生選擇小型的動植物,制作密閉的小生態瓶或生態缸,并及時觀察記錄生物生活的情況。一周后,學生們帶來了自制的生態瓶,課上他們自己介紹生態瓶的制作過程和觀察結果。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生態瓶中的動植物能在較長時間內不喂食和通氧的理由是什么?為什么有的生態瓶維持時間長,有的則較短呢?學生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分析原因,最終得出結論。
實驗具有直觀的特點,生物教學中加強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是非常重要的。有條件的實驗一定要做,沒有條件的,想方設法也要做,只有這樣我們的生物課堂才是真實的課堂。
參考文獻
[1]郭軍英、藍瑞蓮、李培青.“DNA的結構”一節的教學設計[J].生物學教學,2010(4):28~29
[2]岑芳、丁征.“探索遺傳物質的過程”課例及評析[J].中學生物教學,2010(6):7
[3]劉麗娜.例談如何提高高三生物復習課的課堂效率[J].生物學教學,2010(5):18~20
[4]趙占良.生物學教學強化知識間邏輯聯系的意義和策略[J].生物學通報,2009(9):28~3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