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開發人力資源是提高人口較少民族自我發展能力,促進該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保證。云南省采取了各項政策,大力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的教育發展。本文通過對云南扶持人口較少民族教育政策實施成效的調研,梳理了采取的主要政策及成效,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提出加快人口較少民族教育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人口較少民族 成效調查 教育政策
【中圖分類號】G7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0-0099-04
云南人口較少民族有布朗、阿昌、普米、怒族、基諾、德昂、獨龍、景頗共8個,總人口42.5萬,主要聚居在保山、普洱等10個州(市)35個縣(市、區)的138個鄉(鎮)的395個建制村的3520個自然村,民族和人口數均占全國人口較少民族的35%。這8個人口較少民族中,有6個民族是直接從原始社會末期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云南是全國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任務最重、尤其是扶持教育、人力資源開發任務最重的省份。因此,按照中央、國家的有關文件精神和要求,云南結合實際,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措施,積極扶持、幫助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發展教育事業,努力提升了他們的文化素質,為有效地提高人口較少民族的自我發展能力,促進可持續發展奠定了人才智力基礎。
一 云南扶持人口較少民族教育發展的主要政策
新中國成立以后,8個人口較少民族在政治上實現了平等,國家和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8個人口較少民族的教育發展。尤其是近些年來,通過采取“三免費”教育、“兩免一補”、大學預科、普通高校招生照顧等一系列特殊政策措施進行扶持8個人口較少民族,使他們的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并主要采取了以下政策措施。
1.率先實行“三免費”教育,并全面落實國家“兩免一補”政策
從2000年開始,云南在全國率先實行“三免費”,即對7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農村中小學實行免除課本費、文具費、雜費的“三免費”教育政策。據有關統計,從2003至2005年,云南政府共投入2080萬元,對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農村中小學生實行了“三免費”教育政策。按照中央政策,2005年云南省開始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到2010年,共有人口較少民族小學生31331人、初中生14963人享受免費教科書。2014年,云南省在中央下撥1336萬元提高人口較少民族農村義務教育寄宿生生活補助基礎上,省級自籌經費216.09萬元,按每生每年250元的標準,下撥專項經費1552.09萬元,將補助范圍由人口較少民族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學生擴大到全省8個人口較少民族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下達補助標準為250元/生。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8個人口較少民族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學生生活補助標準將達到小學1250元/生/年,初中1500元/生/年。補助惠及義務教育階段人口較少民族學生62076人,其中,小學生42242人,初中生19834人。
2.在昆明大中專院校開辦人口較少民族班
云南從20世紀80年代初在云南民族中學舉辦人口較少民族高中班,在云南民族大學等高等院校少數民族預科生招生對人口較少民族考生給予傾斜。同時,云南還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高考考生的照顧力度,給予適當加分和政策傾斜(加20分),并積極爭取專門計劃招收人口較少民族考生,實行指定投檔選拔辦法,提高人口較少民族考生的錄取率。例如,2009年云南省7個人口較少民族考生的錄取率為62.63,高于全省平均錄取率。從2001年開始在省民族中專學校、省民族中學、云南農業大學、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開辦特有民族班,其中對8個人口較少民族給予傾斜。錄取的學生免收學費,并給予本專科生每生每年4000元、中專生每生每年3000元的生活補助。到2014年已定向招生農林經濟管理、農學、園林技術、建筑工程、農業機械制造、學前教育、民族工藝制造、中餐烹飪與營養膳食等專業的本科生、專科生、中專生共2000余人。
3.實行對口援助、教師培訓等措施,提高辦學質量
人口較少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最關鍵的是教師,最大的問題也是缺綜合素質比較高的教師。因此,我省采取各種措施,加強人口較少民族地區教師培養力度,對口支援教師優先到人口較少民族地區支教。在“十一五”期間,云南在民族貧困地區對中小學教師(包括人口較少民族教師)進行了兩輪培訓,2008年又專門舉辦了人口較少民族教師培訓班,有300余名教師參加了培訓,提高少數民族教師的綜合素質,促進辦學質量的提高。
4.實施一系列加強中小學基礎設施建設的民生工程
在《云南省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06~2010年)》《云南省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11~2015年)》中關于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民生保障工程中,均明確規定了加強中小學基礎設施建設。隨著中央和地方對民族貧困地區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我省通過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工程、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以及東西部對口援助等幾大工程的實施和港、澳、臺愛國人士的捐助、全社會的支持參與,使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辦學條件得到了極大地改善。
二 云南扶持人口較少民族教育政策實施的成效
通過以上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扶持,使8個人口較少民族的教育事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如今8個人口較少民族分布的地區,州市級有本科院校、高職高專、職業中專,縣級有中小學和職業學校,鄉鎮建有初中學校以及多個小學和教學點,大部分地方都開展了學前教育的教育體系;“三免費”教育和“兩免一補”政策的實施,特別是2014年我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補助的全覆蓋以及補助標準的提高,基本上解決了人口較少民族適齡兒童上學難的問題,到2010年底,我省人口較少民族聚居縣全面實現了“普九”,有力地促進了人口較少民族基礎教育的跨越發展;在大中專學校開辦人口較少民族班,增加了人口較少民族接受各級各類教育的機會,特別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培養了一大批人口較少民族干部和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為提高人口較少民族自我發展的能力,促進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 扶持人口較少民族教育政策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從縱向上比,人口較少民族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從橫向上比,由于地理、歷史、經濟、文化等多種原因,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教育相對滯后,人口文化素質還很低,總體上辦學條件還較差,師資水平低,教育教學質量差,接受教育的積極性不高。就具體教育發展來說,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還存在學前教育普及率普遍較低、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率低、寄宿制學校規模小、職業教育薄弱、“雙語”教學發展滯后等問題。
1.教育投入不足,辦學條件仍然很差
由于經費投入太少等因素的制約,人口較少民族聚居鄉鎮寄宿制學校總體不足,生活費補助標準低。一方面,為提高教育質量,增加寄宿制學校,但一些寄宿制、半寄宿制學校的初小年級設置起點過低,有的小學一年級就要住校,學校離寨子較遠,給學生帶來了不便,家長擔心子女上學路上的安全,造成中小學生輟學;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學校布局過于分散,不利于整合教育資源,教學設施過于簡陋,教師素質差,教學質量難以提高。一些地方中小學校舍簡易破爛,有些學校還在危房中上課,尤其是學生和教師宿舍緊缺,師生安全得不到保障。現在有些半寄宿制小學無伙房,學生從一年級起就要從家里自帶炊具,自己在學校生火做飯,嚴重影響了學習和生活。我們在德昂族聚居區保山市隆陽區的潞江鎮調研時,中心校校長告訴我們,很多地方的中小學,雖然早期政府有很大的投入,但缺少后續的追加投入,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年久失修,一些校舍開始出現問題,個別的已變為新的危房,嚴重影響著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
2.學前教育不到位,語言障礙成了人口較少民族教育發展的攔路石
學前教育是不懂漢語的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基石,特別是對社會發展程度低的人口較少民族尤其重要,但由于在資金投入和教師配備上沒有明確的扶持政策,8個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很多地方小學沒有開設學前班,不少民族學生沒有接受過學前教育,大多在小學階段都難以過漢語關,在后續學習中上課聽不懂,難以與老師交流,導致厭學,甚至輟學。例如,我們在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基諾山鄉和保山市隆陽區潞江壩鎮德昂族村調研時,有關人員給我們反映了相似的問題:有一些孩子不想讀書的原因比較多,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漢語障礙,聽老師講課困難,學習吃力。
3.“雙語”教學嚴重滯后,本民族語言等傳統文化面臨消亡的危險
雙語,是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民族語言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顯著特征。國家幫助少數民族發展使用自己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文化教育事業。但絕大多數的人口較少民族聚集區的“雙語”教學嚴重滯后,有些地方甚至缺失。調研組在大理、保山、怒江等地調研時發現,基本沒有實行“雙語”教學。據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介紹,主要原因是學校開展“雙語”教學沒有專門的編制和專業隊伍,很多懂民族語言的教師綜合素質較差,綜合素質高的教師往往又不懂民族語言文字,教師不能順利有效地與學生和家長進行溝通交流,教育教學效果受到極大的限制和影響,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很困難,而且有漢化的危險,這樣一些人口較少民族的語言就會流失。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網絡化、信息化的不斷加劇,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文化處于弱勢,面臨著被同化甚至消亡的危險。
4.課程設置適應性不強,“學用矛盾”突出
在我國總體上實行的是高度集權的課程體制,由國家統一制訂課程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而且在我國,所有中小學不分內地與邊疆,幾乎都采用同一學制、同一教材,這種課程體制有助于課程整體設計水平的最大化,有助于課程實施的規范化,但這種課程體制不僅缺乏科學性和靈活性,難以解決由于民族差異、地區差異、學校差異帶來的問題。此外,課程中幾乎沒有涉及人口較少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各種農、林、牧、漁及副業、采礦等方面的實用技術及本民族的音樂、舞蹈、民族文學、歷史及宗教等知識,造成教育質量不高,“學用矛盾”突出。這種學校教育的統一模式,滿足不了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實際需要,這也是人口較少民族學生流失、厭學、輟學的原因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家長送子女上學的積極性,失去了應有的吸引力。
四 加快人口較少民族教育發展的對策建議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生存之本、發展之源,發展教育是硬道理。因此,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正確認識教育功能,樹立民族繁榮教育先行、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思想,把人口較少民族教育放在突出發展的戰略位置,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扶持、發展人口較少民族的教育事業。
近年來,中央到各省市(自治區)均出臺了一系列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的政策,包括發展教育方面的扶持政策。《國家教育中長期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明確指出:要全力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教育,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包括中央和云南省制定的《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11~2015年)》規劃中也明確要求,要全方位扶持發展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人口較少民族地區教育發展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根據國家和云南的有關扶持政策,結合云南實際,結合人口較少民族的特殊性,建議相關黨委政府采取以下特殊政策措施,舉全省之力扶持人口較少民族教育全面提升,在“十三五”期間實現跨越式發展。
1.組織人員編寫鄉土教材和校本教材,全面實踐民族文化教育和民族文化課程建設
學校教育尤其是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學校教育應肩負起少數民族文化在現代社會中保存、傳承和創新的歷史使命。為此,一是要開發建設完整的人口較少民族文化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充分發揮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使教育目標和民族文化傳承緊密結合,以達到文化傳承和文化育人的雙重目的;二是各級各類學校要開發鄉土教材和校本教材,內容為本民族的歷史、地理、音樂、舞蹈、民間文學及宗教等知識,以滿足人口較少民族對優秀文化傳承的需要,增強學校教育對學生和家長的吸引力;三是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增加民族元素,不斷培育、發展、提升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特色教育教學項目,突出人口較少民族文化教育特色,為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設服務。
2.全面實施20年免費教育政策,大幅度提高人口較少民族的受教育程度
2010年頒布的《國家教育中長期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明確指出:“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不讓任何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就云南而言,就是要在小學教育到初中階段實行9年免費教育的基礎上,把學前班納入義務教育免費范疇,并對云南籍人口較少民族學生實施高中3年、大學本科4年和碩士研究生3年的教育補助學費,完全實現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免費政策,由此形成一個省內完整的人口較少民族國民教育體系20年免費教育體制。然后以10年為一個周期,逐步縮小免費教育階段。這對大幅度提高8個人口較少民族受教育程度,提升8個人口較少民族素質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3.大力發展學前教育,解決學生的語言障礙問題
按照中央和云南省制定的《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11~2015年)》規劃提出的人口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基本實現“五通十有”,即其中之一有學前教育的要求,云南省各級黨委、政府要創造條件在8個特有少數民族聚住區的任何一所小學開辦學前班或者幼兒園,以幫助學生在學前班或幼兒園集中學習漢語,為學生后續學習減少因不懂漢語而帶來的語言障礙。
4.實施“雙語教學工程”,加快“雙語”教師隊伍建設
針對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學校雙語教師緊缺,“雙語”教學嚴重滯后的問題,建議省委、省政府實施“雙語教學工程”,設立人口較少民族“雙語”教師培養專款,在云南師范大學、民族大學、高職高專等院校開辦人口較少民族“雙語”教學專業師資班,生源主要從8個人口較少民族初、高中優秀畢業生中選拔。其中,初中畢業生舉辦5年制大專班,高中畢業生舉辦3年制專科班,進行委托、定向并全免費、包分配培養。完成學業成績合格取得大專畢業證書的畢業生做到100%的充分就業,安排到8個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學前班或幼兒園、中小學任教,以解決人口較少民族學生因語言障礙厭學、懼學的問題。
5.制定人口較少民族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暫行辦法,解決就業難的問題
圍繞人口較少民族各級各類畢業生就業難的嚴重問題,建議省委、省政府要早日制定出人口較少民族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暫行辦法,采取特殊措施,鼓勵企事業單位積極吸納人口較少民族大中專畢業生,在各類用人招考中,特別是各級公務員招錄中給予他們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的政策,或者設立針對人口較少民族大學畢業生的公務員招考專項計劃。在“十三”、“十四”、十五”期間,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愿意回當地就業的政府實行包分配,盡可能地避免在人口較少民族家長和學生中產生“讀書無用論”的思想。
參考文獻
[1]李若青.云南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政策實踐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楊順清、沈毅.云南人口較少民族教育發展現狀及原因分析[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3(3):15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