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司法公正是司法實踐與改革的最終目標,刑事訴訟活動中的語言平等是司法公正的保障和體現。為了在司法活動中幫助查明案件事實真相、切實保障當事人權利、維護公平正義,刑事訴訟翻譯人員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國的刑事訴訟翻譯制度并不規范,因此有必要從立法、司法實踐方面對法庭翻譯進行規范化建設。
【關鍵詞】刑事訴訟 訴訟權利 翻譯制度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0-0105-03
一 刑事訴訟翻譯的含義
刑事訴訟中的翻譯,指的是翻譯人員為外國及無國籍人、少數民族和聾啞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及證人進行語言翻譯或者手語翻譯,以協助司法機關進行訊問、查清案件事實。無論什么法系的國家,庭審活動對于維護公平正義都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審判過程要求任何一方當事人都能進行規范的語言表達或者具備運用官方語言的能力,否則將會出現違背司法公正的現象。只有充分重視刑事訴訟翻譯,才可以有效保證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督促司法部門正確行使司法權,從而保證公平正義的實現。在庭審過程中,翻譯人員的翻譯活動使得庭審程序可以順利進行,此外翻譯人員不僅要協助司法機關訊問犯罪嫌疑人、查清有關犯罪事實,還要切實維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
二 刑事訴訟翻譯的分類
刑事訴訟的庭審翻譯,主要有語言類翻譯和手勢翻譯兩大類。語言類翻譯的翻譯對象是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或者外國語種;手語翻譯指的是以口語、手語為交流手段,為聽障人士進行傳譯的翻譯方式。本文探討的刑事訴訟庭審翻譯主要研究的是語言類翻譯。刑事訴訟的語言類翻譯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少數民族語言翻譯,二是外國語種翻譯。
1.少數民族語言平等
司法正義要求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并駕齊驅,而要達到實體公正首先要做到程序公正。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是程序公正的重要要求,這也是控制犯罪與保障人權理念的體現。查明案件事實、實現審判公正,要以切實保障訴訟參與人的權利為基礎,這就需要被追溯人能夠充分理解訴訟中使用的語言和文字。少數民族語言翻譯人員的急缺問題隨著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刑事案件而愈發突出。我國在憲法上,多次立法為少數民族使用其語言文字的權利和當事人享有法庭翻譯權利提供保障。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是我國政府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一貫宗旨。而這項宗旨應當貫徹落實在各項社會事務中,因此在司法領域,一旦少數民族人員參與訴訟,我國司法機關更應當尊重少數民族的權利、實現少數民族語言的平等。
2.涉外案件的語言平等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在各種國際事務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對外交往愈加頻繁,出入境人員日益劇增,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涉外案件,其中不乏眾多刑事訴訟案件。根據新修定的刑事訴訟法,基層檢察院可以依法管轄外國人犯罪案件,由此要求基層檢察院在處理涉外案件時要具備相應的語言溝通能力。但是,我國司法部門對于大多數涉外案件的審理卻常常由于刑事訴訟外文翻譯人員資源的匱乏,而出現庭審質量不高的情形。因此,有必要解決涉外案件的語言平等問題,依法規范涉外刑事案件的辦理,切實維護外籍當事人的正當權益。
三 我國刑事訴訟翻譯制度亟待改進的方面
我國的立法規定和司法解釋對于刑事訴訟案件中的法庭翻譯制度都沒有具體而詳盡的規定,因此,我國刑事訴訟翻譯在實踐活動中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問題:
1.刑事訴訟翻譯制度的法律規定仍需完善
法律規范制定的意義,就在于使得抽象的法律得以具體化,讓民眾知悉其義,司法部門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但是我國刑事訴訟法沒有特殊規定應當聘請翻譯人員的情形,只有一些司法文件對應當聘請或指派翻譯的情形做出了規定。刑事訴訟不同于民事訴訟或者行政訴訟,刑事訴訟因為涉及當事人的人身傷害,其審判結果和訴訟當事人的切身利益聯系更加緊密,影響更加直接和深刻,一旦出現訴訟翻譯的誤差,對訴訟的公正、公平危害較大。所以,完善刑事訴訟翻譯制度,增加相關立法,刻不容緩。
2.司法部門翻譯人員聘用程序缺乏嚴謹性
因為法庭翻譯的內容是訴訟參與人的發言,比起其他所譯內容,庭審翻譯更加講究專業性、準確性,庭審翻譯的質量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到案件的審理水平和司法公正。例如少數民族被追訴人犯罪后,由于案件發生地具備較高民族語言翻譯水平的人員有限,通常情況下法官挑選翻譯人員就很隨意,任意指定法警、書記員、被告親戚、被告律師等擔任法庭翻譯,這就造成了案件審理水平的低下和庭審活動公正性的喪失。
3.法院庭審翻譯水平質量不高
一是由于我國司法系統中聘請的刑訴翻譯人員專業水平整體不高,二是欠缺高水平翻譯技術和設備。我國目前沒有正規的司法翻譯人員的定期培訓活動和考核制度,翻譯人員的水平參差不齊,因此我國法庭翻譯人員的能力和水平無法有力保障刑事訴訟庭審工作的進行。歐美國家法庭翻譯的主要形式是同聲傳譯,可我國還未實行這種高效的翻譯方式。同聲傳譯是指對講話者的內容在第一次間隔三四秒之后,就進行不間斷的口譯。同傳口譯不光對譯者要求極高,對翻譯設備要求也不低,而我國上至最高院,下至任一基層法院,都沒有專業的同傳設備;同時,我國司法機關基本沒有聘任同傳口譯員作為法庭翻譯人員。
4.法庭忽視被追溯人的語言訴訟權利
首先,由于我國自古以來強調控制和打擊犯罪,因此人權保障在司法活動中,包括庭審翻譯所在的審判領域,難以彰顯。現行的刑事訴訟法不乏對人權保障的規定,但實施情況不容樂觀。很多人意識中,自然而然地漠視和無視被告人的人權。其次,某些法官由于自身專業素養的不足,在庭審之前不告知被追溯人有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或是不告知被追溯人有權申請身份不符合法律規定的翻譯人員進行回避。更有甚者,明知被追溯人語言不通或者是聾啞人員,卻不為其指派翻譯人員。
四 建立刑事訴訟翻譯制度的法理分析
1.法與語言的關系
語言之于法律非常重要,法律是用語言表述的,法律的起草、法律規范的制定、法官的判決宣告、律師的辯護發表,這些都表明語言是法律人用來實現他們目標的工具。同樣地,法律的不確定性也來源于語言的不確定性,所以語言的準確運用是法律工作成功進行的重要前提。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曾指出,“法與法律制度是一種純粹的語言形式。”語言駕馭能力的高低決定著法律職業服務質量的高低,語言溝通的充分程度決定著案件事實認定的準確程度。從某種程度上說,刑事訴訟的過程就是對實物證據同言詞證據相印證的事實作出判斷的過程,了解案件就是了解言辭陳述,以語言為界面,刑事訴訟的翻譯制度同事實的認定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法同語言的密切關系決定了刑事訴訟與語言權利的密切關系,失去了語言權利,被追訴人的其他訴訟權利均無從談起,因此庭審翻譯工作在刑事訴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刑事訴訟法與程序正義
利益主體參與司法程序并在自由意志下行使權利,是程序正義的靈魂所在,因此程序自身正義性的促進也必須圍繞這一主題展開。換言之,只有利益主體充分參與并行使了權利,程序正義才有望被實現。語言訴訟權利作為被追訴人的保障性權利,在順序上先于自行辯護、委托辯護人辯護這類防御性權利和對一審判決提出上訴這類救濟性權利,是實現防御性權利和救濟性權利的基礎,剝奪了這項權利,將會危及被追訴人的一系列后續訴訟權利的行使,使其難以對抗國家公訴機關的指控。我們的法律規定了被追訴人有語言文字的訴訟權利,但是若沒有提供行使權利的訴訟環境,就相當于殘酷碾壓了被追溯人的合法權益。刑事訴訟翻譯制度打開了被追訴人的自我剖白與法庭聆聽的通道,帶給被追訴人一場嚴肅審慎的審判,無論其罪與非罪,都在程序上保證了刑法的正確實施。
3.刑事訴訟法與保障人權
法律是所有人的法律,保護被追溯人的權利,亦是保護所有公民的權利。而刑事訴訟程序規則對刑事裁判所產生的影響,要比具體規定哪些行為是危害社會利益的行為以及如何懲罰這些行為的影響,更加迅速、更加深刻,由此刑事訴訟法應為被追溯人提供公正透明的訴訟程序,因為他只是被懷疑實施了犯罪的人,他也可能是無辜的人。所以秉持公平正義的理念,就要切實保障每一位訴訟參與人的人權。現代國家的司法權是一個有著價值的權力要素,這種價值不是對自身權力的維護,而是對人類尊嚴的尊重,所以保障人權是現代社會中極其重要的問題,它是人們最直接、最強烈的正義期盼。
五 完善我國刑事訴訟翻譯制度的措施
1.從立法方面看
第一,建立對刑事訴訟翻譯人員的統一管理機制。首先是建立翻譯人員資格認證制度。有關司法部門應會同相關專業部門,針對司法活動的嚴謹性、專業性和準確性,嚴格制定訴訟翻譯人員的資格認證標準進行考核。其次是建立翻譯人員備案制度。因為訴訟翻譯人員的工作極具特殊性,其工作內容直接影響到各方訴訟參與人的切身利益和司法公正等問題,因此對于翻譯人員的信息要進行嚴格備案,以供隨時查詢和審核。我國庭審翻譯人數不足,例如在小語種當事人案件中,經常出現一名翻譯人員為多名同案犯罪嫌疑人或為多名證人、被害人擔任翻譯,或者參與案件訴訟過程的全部環節,這都是由于缺乏充足的翻譯人員所造成的,所以,還要加大吸納專業庭審翻譯人員的力度。另外,對通過資格認證考核的翻譯人員進行的備案,通過媒介向各地區司法機關公開,以實現司法資源共享。
第二,確立刑事訴訟翻譯人員的責任追究制度。關于翻譯人員的責任追究問題,目前僅在我國刑法第三百零五條偽證罪的規定中有所涉及,即翻譯人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做虛假翻譯,意圖陷害他人或者隱匿罪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對翻譯人員由于重大失誤而造成延誤訴訟、誤導訴訟、誤裁誤判等情況如何追究其責任則是空白。此外,我國法律并未對庭審以及其他訴訟階段的翻譯人員造成的延誤訴訟、誤導訴訟和誤裁誤判等情況進行立規定。對此,有關部門可以根據不同情況對翻譯人員進行警告、取消資格認證以及追求法律責任。
2.從具體實踐方面看
第一,對翻譯人員及其翻譯活動進行全面審查和監督。一是對重大疑難案件的翻譯要采取全程錄音錄像,實時規范和監督翻譯人員的行為;二是采取分工負責的翻譯工作模式,即不同的訴訟階段由不同的翻譯人員進行翻譯,以此杜絕重大失誤和徇私舞弊行為;三是完善翻譯程序的部分細節性規定。首先,對于詢問環節,應對訴訟翻譯人員的工作狀況進行錄音錄像,以保證翻譯活動的有據可查。其次,訴訟翻譯人員對其翻譯文件要實行個人負責制,即翻譯完畢需進行檢閱和簽名。最后,還可以對某些重大的疑難復雜案件進行雙語記錄。
第二,提高訴訟翻譯人員的專業水平、改善翻譯設備。目前法院庭審翻譯的人員水平參差不齊,為此,國家應統一設定各地區翻譯人才庫,并制定管理部門,此外還要明確立法以確定和司法翻譯人員的報酬標準并由翻譯人才庫管理部門參照當地市場價格制定司法機關聘請翻譯人員的費用標準,翻譯人員的費用由司法機關提供并由財政承擔。同時,各地區司法部門還應加大對庭審翻譯的財力投入,吸納高水平翻譯人才,改善庭審翻譯設備。
六 結束語
公平正義需要訴訟各方的充分協調和溝通,其前提就是各方享有平等地位,因此語言不同的障礙必須要解決。當前日益復雜的經濟社會生活所帶來的涉外和涉及少數民族的刑事訴訟案件越來越多,這使得我國刑訴法庭翻譯制度的構建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我國司法系統應該確保有語言溝通障礙的刑事訴訟參與人在庭審過程中享有平等權利,以便法院更好地落實公平審判工作。刑事訴訟法庭翻譯的規范化建設既能夠保證訴訟的順利進行,又能推進我國司法改革建設的進程,因此我國必須從立法、司法等方面規范化建設刑事訴訟翻譯制度,有力地保障訴訟參與人在庭審過程中的合法權利,從而維護社會秩序的井然和國家發展局面的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1]薛培、茍琨.刑事訴訟應注意翻譯的程序性保障[N].檢察日報,2007.3.7
[2]張瑞嶸.論我國法庭口譯制度的構建[J].理論月刊,2009(11)
[3]楊淑慧.法律文書運用語言的基本要求和方法[J].應用寫作,2011(4)
[4]王建、蔡尋.作為專家證人的語言學家在立法和司法活動中的價值[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0(2)
[5]李寧.略談國內法律語言學研究的現狀及趨向[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1)
[6]杜萌萌、譚鍵瑛.淺析法庭口譯視常見問題及其解決策略[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13(2)
[7]高易.論刑事訴訟翻譯制度的缺陷與完善[D].西南民族大學,201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