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音樂課中,合理運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相較傳統(tǒng)媒體有許多優(yōu)勢。但做到“恰當”至關重要,否則就會導致弄巧成拙。通過教學過程,談談如何恰當運用多媒體參與音樂教學。
【關鍵詞】音樂課堂 教學過程 多媒體 恰當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0-0122-02
畢業(yè)于沈陽鐵路師范的我,并沒有專修音樂相關的任何一項知識技能。僅憑對音樂的喜好,在不斷地專研和學習探索中,我的音樂教學已有了十余年。起初的小學音樂教學工作使我激情澎湃,初中的教學生活又讓我如遇摯友。從參與音樂教學工作之初,除音樂本身外,喜好將大家當時不是很慣用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始終應用于我的學與教中。在音樂課中,合理運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相較傳統(tǒng)媒體有許多優(yōu)勢,例如不受空間、時間的控制,形象直觀,生動活潑;同時還能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較多的知識,能夠切實解決教師無法用語言再現(xiàn)情景,達到優(yōu)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但做到“恰當”至關重要,否則就會導致弄巧成拙。
下面我就通過教學過程,談談如何恰當運用多媒體參與音樂教學。
一 引入:情境激趣
對學生來說,每一堂課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其內容也各不相同,而學生在課前卻可能從事各種各樣的活動,其興奮點也可能還沉浸在剛才的活動之中,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實現(xiàn)興奮中心的轉移呢?關鍵在于導入,只要導入得法,就能使學生離開正從事的活動,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轉到課堂上來。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再加之精良的制作、精彩的音畫、教者的語言肢體等一并融入,很自然地把我們課堂的主體——學生,激發(fā)出興趣濃厚、興致盎然,使之輕松愉快地開始并進入學習活動。當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時,教師就再適時地運用多媒體出示、講明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從而能激發(fā)起學習動機,使其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并自覺地控制和調節(jié)自己的學習活動。如:八年級音樂欣賞《阿瑪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的導入環(huán)節(jié)。首先由游戲導入:擊鼓傳花,背景音樂《唐古拉DJ版》配藏族舞蹈、服飾、風情等動畫圖片。老師問:同學們知道這首DJ是哪個民族歌曲改編的嗎?學生答:(略)。接著再進一步引導:“你們知道的藏族民歌有哪些呢?”再通過幻燈、視頻等直觀了解一下西藏的地理位置、氣候和風俗等。最后把西藏標志性建筑布達拉宮修建的史由,導入本課:聆聽《正月十五那一天》進入本課教學。在聆聽之前幻燈出示本課的學習目標:(略),這樣生動活潑的開課讓學生明確知道本節(jié)的任務。
二 探究:立體直觀(突破難點,夯實重點)
1.助技能提升
音樂教材中的表演唱曲目,并不是老師都能準確生動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且在這方面教學中最常用的是“聽唱”教學方法。而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正使此教法出神入化,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唱《阿瑪勒火》這首藏族民歌時,我本身在處理這種民族風格歌曲時由于個人能力所限,不能完全表現(xiàn)其韻味,這樣我通過制作課件的形式表現(xiàn)歌曲的意境,又配以原唱精彩的演唱,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把握歌曲,很容易地做到突破難點,夯實重點。音樂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演唱演奏技能,并能在此基礎上靈活應用一個新的演奏演唱技巧,必須通過聽、看來感知技術技巧,而且“模仿”是學生的主要信息來源,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建立正確的視動表象,能夠有效地提高表演技能。
2.提欣賞效果
在中小學音樂教材中,音樂欣賞約占總數(shù)的30%,這是一個不小的比例。如何獲得欣賞的最佳效果?我認為最佳的手段就是放映教學錄像帶,或相關的演出視頻。通過錄像,學生可以把樂隊演奏時的規(guī)模陣容、指揮的風格手勢、音樂的情感形象、樂器的音色特點以及演員的服裝道具,演唱時的動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聽得清清楚楚。如:在欣賞京劇《我不掛帥誰掛帥》的唱腔和其他組合片斷的過程中,我緊隨畫面介紹了京劇人物的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使學生明白了什么是黑、白、灰須生和不帶胡須的小生,什么是青衣、花旦及刀馬旦,什么是花臉、黑頭等。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見識,又獲得了美好的藝術享受。因此,多媒體教學是進行音樂欣賞教學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3.變樂理為易趣
樂理課對于學生來說是枯燥無味的,但又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課程,在教學中可利用計算機相關課件制作軟件,展示知識形成的過程,為學生思維的條理化打下基礎。如:在教授八分音符時,我制作了小朋友行走的動畫配以規(guī)律的四分音符時值的聲響,再出現(xiàn)其跑步配以八分音符時值的聲響,這樣學生通過對比很自然直觀地理解了八分音符。學生仿佛在欣賞一則美術片,眼到、耳到、心到,聽得認真、看得仔細,這樣建立起來的音符時值概念,印象深刻、記憶牢固。如:在欣賞曲目常遇到的問題時要區(qū)分樂曲各部分,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講都是比較枯燥無味又難做的,我通過多媒體對音樂編配相應的場景畫面,然后分發(fā)給同學小卡片分別標注相應的部分,當聽到你相應部分就迅速跑到前面……使孩子樂在其中又學會了知識。
三 創(chuàng)作:模仿創(chuàng)新
學以致用才真正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創(chuàng)造是現(xiàn)代教育的主題,是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表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對于培養(yǎng)具有實踐能力的創(chuàng)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利用多種方法加強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創(chuàng)作教學中,我本著發(fā)揮特長、突出個性、隨性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即揚的原則,借助多媒體等讓生自由發(fā)揮。如:在低年段,以創(chuàng)作節(jié)奏為主,我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xiàn)相應的節(jié)奏,可以口技、說念、動作、表情等等,課下錄片段,課上展示,同時也發(fā)到學科群中共享。這樣就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培養(yǎng)、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動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科學素質。
四 交流評價,互促互進
當然學生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一段樂曲,由學生創(chuàng)作出的舞蹈就能有很多種。學生們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也是充滿了信心,表演起來更是興高采烈,課下他們創(chuàng)作的節(jié)奏配上情境,表現(xiàn)得有情有境,自己錄下來傳到我們的學習交流平臺,其他的學生也從中收獲了很多,發(fā)表一下觀后感,同時配以相關評價,與創(chuàng)作者交流互動,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學生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記憶也比教師教得要深刻。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又激發(fā)了他們學習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作品的能力,這是以后音樂教育發(fā)展的方向。
五 多媒體教學需注意的問題
1.不能“畫蛇添足”
多媒體僅僅是教學活動中工具和手段,教師必須從教學系統(tǒng)的整體出發(fā),不能為了使用多媒體而用多媒體,要認真研究如何恰到好處地運用課件,讓它在課堂教學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要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復雜的關系簡單化,難以想象的問題直觀化。記得在設計一節(jié)欣賞課時,我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配音樂的圖片、畫面上,忽視了學生的感受,淡化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結果一節(jié)課下來自己忙得挺歡,學生看得挺熱鬧,卻沒能體會音樂要表達的真正內涵。
2.不可忽視教師對學生特有的人格影響
情感的教育是任何教學媒體無法替代的。隨著多媒體教學的介入,很多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越來越少,脫離了與學生交流情感的過程。如:在教授歌曲《外婆的澎湖灣》時,教師只播放歌曲的教學范唱錄音,結果學生們的注意力都不是很集中,對樂曲的內涵也不能充分理解。如果能將《外婆的澎湖灣》這首歌曲的內涵進行深情的講解,再融合教師聲情并茂的現(xiàn)場范唱,學生們自然會被老師有感情的范唱感染,課堂的效果也一定會好。
3.分辨主體與輔助的關系
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中只能起輔助教師教學的作用,而不能取代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多媒體對于音樂教學來說,就像一把雙刃劍,如果運用得當,便能提高教學效益,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如果使用不當,喧賓奪主,也會沖淡音樂教學本身,甚至影響和降低教學質量,改變音樂教學作為人文課程的學科性質。
總之,恰當?shù)貙⒍嗝襟w應用于音樂教學中,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烘托音樂課堂氛圍。
參考文獻
[1]趙易山、張路路編著.音樂多媒體課件制作[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2]李健.如何“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教學[J].考試周刊,2011(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