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雅斯貝爾斯在《大學之理念》這本書中介紹了大學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全人,教育內容是強調知識的整體性與統一性,教育方法是平等、交流、自由、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方法。目前我國大學教育面臨著教育目的缺乏對人本身的關注,教育內容過于功利化,教育方法傳統化的困境。為了改變現狀,我們可以從雅斯貝爾斯的大學教育理念中尋求啟示、吸取精華,促進國家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大學教育 《大學之理念》 雅斯貝爾斯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4-0001-02
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是德國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大學之理念》寫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之際,當時的德國大學經歷了最為深重的災難,很多大學里的教授和學生聽信了種族主義的宣傳而放棄了獨立思考的信念。《大學之理念》一書是雅斯貝爾斯對于其長久以來關于大學理念所做思考的總結。雖然現在高等教育所處的時代背景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雅斯貝爾斯對大學教育獨到的見解仍給予我國高校深刻的啟示。
一 雅斯貝爾斯的大學理念
1.以培養全人為目的的大學教育
雅斯貝爾斯在《大學之理念》這本書中認為大學是一個由學者和學生組成的,致力于尋求真理之事業的共同體,是追求真理與精神交往的自由家園。在大學教育中,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的目標應該是“塑造整全的人,實現一種最寬泛意義上的教育”。在《大學之理念》一書中,雅氏指出,“由于大學同時是一所專業學校、一個文化中心和一個研究所,因此大學的任務有三:專業訓練、全人的教育、科學研究。”大學不僅僅是傳授科學知識的場所,更應該造就全人。
2.具有統一性和整體性的大學教育內容
雅斯貝爾斯認為知識具有統一性和整體性,而這只有在專門的研究領域內才能實現,“大學存在的事實本身,就說明了所有知識門類的統一性與整體性,而每一個單獨的知識門類只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在一個更加廣泛的意義上來理解知識的統一性與整體性的含義”。所以大學里面雖然劃分了各門學科,但它們仍然是獨立的整體,它們在知識整體觀念的指引下彼此交流,但又不會相互超越,各門學科之間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獨立。
3.自由、平等、交流和教學科研相結合的大學教育方法
關于大學教育的方法,雅斯貝爾斯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強調教師和學生有教學的自由和學習的自由。雅斯貝爾斯在其書的開篇就提到,學術自由是大學應該被賦予的一項特權。他所理解的學術自由除了指大學不受政治的影響之外,還包括教學自由和學習自由。教師和學者可以自由地用自己的方法進行真理探究,并以自己適合的方法傳授真理,有權直接管理學校的學術事務。
第二,師生是平等的關系。教師應該采取一種蘇格拉底式的教育模式,師生之間是平等的,這是共同追求真理的前提條件。這個模式的核心就是反對“教師中心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處于平等地位,學生可以崇拜優秀的教師,但是不存在教師的絕對權威,學生也不僅僅只是服從教師的命令。
第三,注重師生交往。在教育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以及學科與學科之間都需要不斷地交往,因為大學的理念要求我們擁有開放的胸襟來接納不同的事物。一個人必須與別人交往,與別人結合在一起才能實現自我。大學中師生的交往不僅僅是語言上的交流,更是精神的溝通。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不應該限制人們的精神交往,而應該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交往的家園。交往就其本身來說其實是探究真理的一個途徑,使得追求真理的人聚集在一起。
第四,教學和科研相結合。雅斯貝爾斯認為這是大學“至高無上而不可替代的原則”。大學不是一所高中,而是一個高等學府。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傳播真理的途徑,“不是一項靠孤軍奮戰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他認為大學教育中教學和科研應該結合起來,如果僅僅只有教學,那么老師傳授給學生的就只有那些簡單、僵死的事實。他認為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好的和唯一的教師。
二 雅斯貝爾斯大學教育理念的啟示
1.大學教育目的的重新定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四條規定:高等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第五條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勞動者”“建設者和接班人”“專門人才”等這些表述都只是關注人的一個方面,而不是著眼于人的內涵的全面性。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目的定位太過于強調政治性和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服務性,沒有把人本身的發展作為最終目的來看待。高校較注重向學生傳授一些簡單的科學知識,學生學習后容易忘記,缺乏科學思維,對學生踏入社會工作后的長遠發展不利。
2.重新設置大學教育教學內容
大學的教育內容主要以課程的形式表現出來。在現實社會中,一方面,大學的普通課程開設比例不合理,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越來越重視。高校為了迎合這種需求,設置了許多實用學科,卻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導致許多學生文化底子薄弱,基本文化素養與倫理道德修養不高,特別是在步入工作崗位后,這種缺點日漸凸顯。另一方面,我國高校普遍存在先進科學理論與陳舊教學內容的矛盾。大學缺乏兼容并包的精神,欠缺對新知識的吸納,很多時候大學不是起著引領社會發展潮流的作用,而是落后于先進理念和科技發展。
3.改進大學教育教學方法
第一,自由的教學環境。我國大學教授大多數只是貫徹校長、院系領導的決定,嚴格執行上級的命令,很少有機會自由選擇研究的課題,治學的權力通常受到行政人員的干涉。學校成立的教授委員會也是名存實亡。學生的學習自由更是不受重視,由于受中國傳統師道尊嚴的思想影響,教師被看作是學校的權威,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隨著社會的發展,創新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良好的師資和外部條件,更重要的是給大學生提供寬松的學習環境和自由選擇的權利。
第二,師生平等對話。師生平等關系雖然在大學里受到極力倡導,但是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是平等的,教師對學生而言高居于一種知識權威的地位,占據著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學的節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都主要由教師決定。面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因為顧及自身的顏面很少聆聽學生的想法,也很少引導學生參與批評性討論,讓學生對教材和教師的權威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這有損教師的尊嚴。雅斯貝爾斯提出的平等教育模式是師生之間精神上真正的平等與溝通,尊重彼此的人格和觀點,在自由、平等、寬松的氛圍下,每個人在表達出自己真實想法的同時仔細聆聽他人的想法。
第三,增進師生交流。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施,教師面對的學生越來越多,很多學生畢業時連老師的姓名都不知道,師生感情疏淡。高校老師由于科研任務繁重,沒時間、沒精力與學生個體進行情感溝通,缺乏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的關注。師生交往局限于課堂,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之外,對學生在課外活動、校外活動中的表現關注很少,也很少參加學生組織的課外活動,所以要強化師生交往的理念,拓寬交往的領域,為師生創造寬松的交往環境,真正實現師生間精神的交往。
第四,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現實中,高校在對待科研與教學的關系上,普遍表現為重視科研獎勵而忽視教學激勵,特別是在教師職稱評定時,科研成果的數量和質量被確定為唯一的標準,而教學成績只做參考,導致教師不得不將有限的精力投入科研,無暇顧及教學。在現實中,學校重科研的目的在于提高學校的地位和聲譽,教師重科研的目的是增加職稱評定的含金量并因晉升職稱獲得經濟利益和社會認可。這種帶有一定功利性而進行的高校科研活動,與教學之間關聯度不高,沒有與培養更多具有創新性思維和能力的人才緊密結合起來,不利于國家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俞海洛.科學發展觀背景下對高等教育目的的再認識[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0(1):18~19
[2]謝斌、姚利民.試析影響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因素[J].吉林教育科學(高教研究),1998(4):17~20
[3]史利平.本真教育的回歸——雅斯貝爾斯大學理念之啟示[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3(6):5~7
[4]張魯寧.大學:一個尋求真理的地方——雅斯貝爾斯《大學之理念》的解讀[J].理工高教研究,2009(1):104~106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