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自覺是社會人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對軍校學員加強文化自覺的培養,既是軍隊建設對學員的客觀需求,也是學員自身成長的主觀需要。在人才培養中豐富教學內容、包容個性發展對培養學員文化自覺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文化自覺 學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4-0154-02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精神與智慧的凝結,繁榮的文化還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已在全國興起新的熱潮。“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文化戰略,是面對中華民族繁榮復興的一種文化自覺。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先進的軍事文化不僅為我軍發展壯大、克敵制勝提供了強大的思想保證和重要的力量源泉,而且對全民族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影響,為社會文明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有學者談到,我軍堅定不移地高舉黨的旗幟,鞏固了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模范踐行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發揮了引領社會風尚作用;創造出數量眾多的軍事作品,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發展先進軍事文化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有效舉措。面對西方文化思潮的侵蝕和挑戰,我軍先進軍事文化以其特有的政治品質、崇高的價值追求、鮮明的軍事特色,成為鞏固思想文化陣地、打好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主動仗的重要手段。
所以在新形勢下,不難看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創新先進軍事文化建設為軍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也面臨著許多的新挑戰。當前,我軍院校正在經歷由機械化條件下的軍事教育向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事教育轉型和由學歷教育向任職教育轉型。這種轉型是當代中國社會轉型大背景下軍事教育的深刻變革,是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重要組成,是從角度、視野、教育理念到教學方式、教學方法等全方位的轉型。從根本意義上說,這就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轉型,這對軍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自覺構建提出了新要求。
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它們是一個國家精神家園的文化根基。根據新形勢下軍隊院校任務的變化,如何建立學歷和任職等各類院校教育的質量標準體系,強化人才培養全程質量管理,對軍隊院校教育任務和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結合自身實際,全面深入推進教改工作,是許多軍隊院校順應發展做出的必然選擇。無論教學改革改向何方,培養高素質的合格人才這個根本不會變,而文化自覺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通過多種渠道促進和增強學員的文化自覺。
一 文化自覺的內涵
“我們為什么這樣生活?這樣生活有什么意義?這樣的生活會為我們帶來什么結果?”這是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一直在尋求答案的問題。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老先生在1997年北大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開辦的第二屆社會文化人類學高級研討班上首次提出了這方面的問題。后來在《反思·對話·文化自覺》中自問自答道,這些問題就是要求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有了文化自覺,才能對自己有一個準確客觀的定位,才能解決從哪來、在哪里、往哪去的問題。
費孝通先生還告訴我們“不要忘記歷史,在50個以上的世紀這么長的時間里,我們中國人沒有停止過文化的創造和發展”。中國古人所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將厚德載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等理念,其價值自覺與文化自覺是聯系在一起的。從文化復興到19世紀,歐洲社會進化、進步、啟蒙理性的理念,同樣具有很強的價值追求、“人的自覺”,最終形成“自由、平等、科學、民主”的文化訴求,支撐、影響了現代化的進程,成為一種文明遺產。
在2014年10月30日召開的古田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指出,“軍隊要像軍隊的樣子。要深入思考我們軍隊在古田會議定型時是什么樣子,是怎么走過來的,現在處在什么歷史方位,對照優良傳統差距和問題在哪里,下一步要往哪里走,要干成什么樣子。”這正是人民軍隊的文化自覺。青年學員作為軍隊的希望,能否做到文化自覺決定了未來人民軍隊的文化傳承和發展方向。
二 軍校學員為什么要文化自覺
恩格斯說過:“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文化自覺是我軍的優良基因。從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開始,人民軍隊先后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邊境自衛防御作戰的光輝歷程,為建立新中國、建設新中國和保衛新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縱觀80多年軍隊的發展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貫穿始終,并且形成了一系列黨的軍事指導理論成果: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胡錦濤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習近平關于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這些思想成果一脈相承、與時俱進,既有對馬列主義的傳承,也有結合中國國情的揚棄與發展,充分體現了我黨我軍的文化自覺。正是這種文化自覺,回答了人民軍隊為了誰、往哪去的問題,激勵著人民軍隊由小到大、由弱至強,不斷地從勝利走向勝利、從輝煌走向輝煌。
文化自覺是軍人的必需素質。軍人是一個肩負保家衛國使命的特殊群體,作為一個普通的社會人,尚且需要用文化自覺來回答和解決個人歸屬和去向問題,那么對于肩負更多責任擔當的軍人,文化自覺就更為重要了。軍人缺乏文化自覺,其價值觀就會偏移錯位甚至自我迷失,進而失去使命感、責任感和擔當,對社會不僅無益,而且有害。具備了文化自覺,才能將保家衛國作為自身使命堅持始終,面對大是大非時才可保持清醒的頭腦,并且甘于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將個人價值和我黨、我軍的宗旨使命實現高度統一。
三 如何強化軍校學員文化自覺
豐富課程教學內容以自知。文化多元化是當今世界不可避免的趨勢,軍營在來勢洶洶的外來文化面前不可能獨善其身,學員如果本身文化底蘊缺失,并且缺乏理性思維,那么就很容易出現當代學者余英所說的“浮慕西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蘊,憎惡傳統而不解中國傳統為何物”的怪象而不自知。豐富課程內容,將人文素質培養與專業知識相融合,使學員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備健全的人格,是促進和增強學員文化自覺的基礎。無論是培養技術軍官還是培養指揮軍官,都必須看到二者同為軍人、同為社會人這一共同屬性,二者都必須具備堅定的獻身國防信念,具有良好的軍人氣質、身體素質和心理品質。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除了基本的軍事共同基礎和與專業業務相關的教學內容,還需要在思想政治、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等方面開設課程,完善學員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通過教學內容的豐富,使學員具備一定的社科知識,對人類文明發展歷史、世界各類政治經濟體制模式和民族、宗教、文化異同能有基本的了解,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批判精神,能夠獨立做出客觀公正的比較和判斷,從而做到文化自知。
包容學員的個性發展以自立。學員來自全國各地,身上帶有各自地域甚至是民族文化的烙印,這種文化烙印又與學員個人不同的脾氣秉性、興趣愛好融合在一起,最終以學員具體的言行為載體表達出來。這種個體的差異,歸根到底其實就是文化的差異。我們應該看到,這種差異性雖然不可避免地帶來沖突與矛盾,但是也極大豐富了校園文化,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營造寬松包容的氛圍,使每一個人都能夠得到個性的釋放和能力的發展。可通過搭建各類素質培養的平臺,提供施展能力特長的舞臺,因材施教、分類施訓,培養學員自我管理的能力,讓每名學員都能學有所長、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學員能夠在被尊重、被需要的前提下實現個人價值,才會真正對院校和軍隊產生歸屬感,才會認可和接受自身作為我黨、我軍文化傳承人和創造者的角色身份并付諸行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學員具有了這種包容思想,才真正具有了文化自覺的獨立性和大局觀。
大學生能否認同自己的國家、民族和軍隊的文化,這是大學生能否在自己的國家和軍隊得到卓越發展的前提。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一個軍隊希望一群否認自己執政理念的群體在自己的國家獲得發展。因此,軍校學員必須對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和執政基礎有著深刻的理解和高度認同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能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內涵,開闊自身的知識視野,“文化是人為的,也是為人的”。文化自覺會幫助青年學員理性、批判地看待和應對文化沖突,自覺投身強軍實踐,做“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新人,在強軍目標的奮斗過程中完成個人的自我價值實現。
參考文獻
[1]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王道云.從文化管理走向文化自覺——軍校校園文化建設模式的轉換[J].經濟研究導刊,2013(32)
[3]楊志梅.大學生文化自覺形成的影響因素研究[J].價值工程,2014(12)
[4]高文兵.文化自覺自信的當代價值與大學的新擔當[J].中國高等教育,2011(2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