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是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通過對高職高專學生的自然素質、心理素質及社會素質的現狀進行分析,并對提高學生素質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高專 素質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4-0160-02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發展和深入,高等教育由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對人才的標準在“質”和“量”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高職教育,對學生的培養規格不僅只是應用型人才,而應當是復合型高素質人才。
何為素質?素質指的是人在先天基礎上,通過后天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相對穩定并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質結構,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質、智力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而高職高專院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因此,高職高專學生素質培養就更為重要。
一 高職高專學生素質的內涵
學生素質分類
三類八種包含內容
自然素質身體素質身體的結構與機能
心理素質心理素質認知、智力因素與意向、非智力因素
社會素質政治素質政治認識、觀點、信念與理想
思想素質思想認識、思想情感與思想方法
道德素質道德品質與道德行為
業務素質科學文化知識與技能技巧
審美素質審美觀、審美認識、美感、審美情趣與能力
勞技素質勞動觀、勞動品質、勞動知識與技能
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國內外都認可的一種教育理念。各國的學者也根據本國的教育現狀,對素質教育有著各自的見解。
日本高等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非常重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課程設置涉及各領域,較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職業意識;俄羅斯的高等職業教育強調的是道德教育;美國的高職素質教育則強調“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差異;德國高等職業教育強調 “關鍵能力”的素質培養。
我國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對素質教育進行研究,其中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博士強調的是“人品”、中國科協副主席陳章良博士則是強調“創新”。燕國材先生將素質教育歸納成三個大類共八種素質(見學生素質分類表)。
二 高職高專學生素質現狀分析
筆者將按燕國材先生對學生素質的分類,對高職高專學生素質現狀進行分析。
1.自然素質
自然素質具體指的是學生的身體素質,身體素質是人生存的根本條件,是人從事一切活動的基礎。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有健康的身體和飽滿的精神,堅強的毅力、耐力和適應力,敏捷的思維和良好的記憶,還要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生活規律。通過筆者對學生的觀察,多數同學沒有主動積極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身體素質較差,尤其女生,除了每周的體育課外基本沒有任何的鍛煉。每到體育考試或體能測評時便叫苦不迭。在平時的生活規律方面,多數同學表示早上沒有第一節課就不會起床吃早餐,晚上入睡時間也較晚,男生多數有抽煙喝酒的不良習慣。這些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導致學生的身體素質越來越差,經常因為生病或身體不適請假。
2.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是以生理素質為基礎,在實踐活動中通過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而逐步發展和形成的心理潛能、能量、特點、品質與行為的綜合。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人才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狀態、意志品質、承受能力等方面的競爭。現在的高職高專學生基本是90后,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在家嬌生慣養,被父母長輩溺愛,使得他們的自我中心意識較強,缺乏吃苦、耐勞、拼搏的精神。而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他們會不自覺地與本科院校的同學進行比較,認為自己所在的學校檔次低,因而產生出消極的負面心理。在學習生活中會表現出對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意志消沉,沒有目標,對未來很迷茫,同時又很焦慮、急躁,情緒波動較大,這樣的心理素質很難適應社會,對于用人單位來說是不愿接受的。
3.社會素質
社會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的組成部分,是組成這個社會人群的普遍的修養程度、進步程度、文明程度、道德程度以及精神狀態的總和,反映這個社會的發育程度和現代化程度。包括了政治、思想、道德、業務、審美、勞技等素質在內。
通過對學生的觀察,學生的政治思想狀況總體上是積極向上、健康良好的,能關心國家的改革和發展。道德素質的主流同樣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大多數學生是誠實守信、樂于助人的,具有較正確的道德評價尺度,當然也有少部分學生在道德認知和是非判斷上還存在文明意識淡薄、集體觀念薄弱、艱苦奮斗精神不足等現象。現在的學生生活經歷較為簡單,基本沒有遭受過較大的挫折,父母也會盡其所能給孩子物質上的幫助,加之周圍的社會大環境、學生接觸的影視作品都把獲得金錢、名利等作為成功的標準,最終導致學生追求個人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想,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因此需要加以正確的培養和引導。業務、勞技素質對于高職高專的學生來說更為重要,主要是指學生的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能力,在學習方面部分學生表現出學習自覺性較差,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在專業技能方面,多數學生希望能有一技之長,但是也僅僅只有想法,真正在行動上沒有持之以恒的決心,對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較低,沒有深入的研究與創新。
三 提高高職高專學生素質的對策
1.正確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
為了適應當前日趨嚴峻和激烈的就業競爭形勢、為了學校的聲譽,部分學院采取了較為極端的做法,簡單地把素質教育等同于資格證書教育。認為學生拿到的證書越多,代表著該校素質教育成果就越顯著,不管這些證書對學生自身發展及今后的工作是否有幫助,一味地追求證書的“量”,而忽視了證書的“質”。讓學生認為只要有證就行,往往忽略了學生自身的專業,到最后形成雖然有證,但是不會實際操作的怪現象。因此作為學校來說,要真正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就要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注重學生持續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根據行業與崗位的發展,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職業觀引導。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明確理想信念,強化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多開展一些社團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2.構建科學可行的素質評價標準
構建高職高專學生素質評價體系能夠起到導向、檢查、控制和激勵的作用。因此在構建評價標準時要首先做到全面客觀,多角度、多個層面地反映學生的素質狀況,以保證評價結果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學生的整體素質。其次要科學,評價標準能反映出學生的綜合素質,即全面發展的學生評價、協調發展的學生評價、可持續發展的學生評價、程序公正合理的學生評價、體現教育目標的學生評價等,評價指標體系的制定既要符合人才需求的規律,更要體現學生教育的客觀規律。最后評價指標要有可操作性,評價對象之間或評價標準之間能夠進行比較、指標體系能在日常實踐中獲取足夠的信息,使評價對象在評價項目上的狀態能夠量化描述、對評價信息的統計方法簡易,具有可操作性。
3.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教師對學生具有較大的影響,在學校學生與教師的接觸很多,學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要想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作為培養者的教師自身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在治學為人上作學生的模范。所謂“為人師表”就是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一面鏡子、是學生的榜樣,教師要隨時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教師在業務方面也應該不斷提高充實,在給學生授課時能講授一些先進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師除了教授學生專業知識外,還應該注重對學生良好人格的培養。
素質教育已成為了全社會的共識,高職學校作為培養復合型高技能人才的搖籃,應堅持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業務精、能力強、素質高的開拓型人才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張鐵軍、盂繁鐸、孫莉.高職高專學生素質教育的模式及實踐[J].哈爾濱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2):6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