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聯性入手,分析了現行聯動機制存在的問題,提出高職教育必須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宗旨,加強內涵建設,深化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借助區域經濟的支撐,在更好地服務社會的同時提升自身的辦學實力。
【關鍵詞】高職教育 區域經濟 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4-0007-03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已經進入快速、穩定發展的軌道,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系也日益密切。作為與區域經濟聯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形式,高等職業教育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源和科研技術等方面的保障,區域經濟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提供物質支撐,兩者相互影響、互為依托、互相制約。因此,加強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契合性研究,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 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契合性分析
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是密不可分的,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聯動發展。
1.區域經濟對高職教育發展的影響
第一,區域經濟為高職教育發展提供物質支撐。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當地人們的經濟實力、家庭教育的投資水平、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和高職教育的發展。經濟越是發達,教育投入力度越大,技術要求就越高,對高職教育的支撐力度和促進作用也就越明顯,故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當地高職教育的規模、質量和發展速度。
第二,區域產業結構決定了高職教育的專業結構。不同地區的產業特點對勞動力的類型結構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在以汽車工業為支柱產業的地區,勞動力的類型必然以汽車技術工人為多。區域產業結構變動和發展趨勢及其對勞動力類型的需求結構,對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有著直接的影響。
第三,區域技術結構決定了高職教育的辦學水平。區域技術結構的變動和發展及其對勞動力層次的需求,直接影響著職業院校培養人才的層次。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崗位技術層次要求較高,高職教育的辦學水平也就相應較高。中西部地區技術水平相對較低,對勞動者的技術要求不夠精細,高職教育的發展在人才培養等方面必然受到相應影響。
第四,區域多元化的社會經濟形式決定著高職教育的辦學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當前我國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現狀決定了高職教育的辦學體制應該是多元化的。經濟的飛速發展,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推動和促進高職教育向前發展。
2.高職教育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高職院校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培養技術型、應用型、社會服務型等各層次實用型人才,研究解決當地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出現的難題,其辦學水平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明顯影響。
第一,高職教育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應用型技術人才。高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培養高級應用人才,尤其是為地方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調整,高新技術帶來了新興行業,傳統產業也要走現代化的路子,這些中高級人才、高素質人力資源,需要高職教育來提供。
第二,高職教育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高職教育根據區域經濟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科學研究,研究成果既可以為政府的決策提供依據,又可為地方企業提供技術支撐,還培養了相應技術人才,全方位地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智力支持。
盡管區域經濟的發展速度與高職教育的發展規模具有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但區域經濟發展的決定作用占主導地位,高職教育在尋求加快發展速度、
————————————————————————
* 湖南省情與決策咨詢研究課題項目“湖南職業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樞紐工程’服務‘四化兩型’研究”(編號:2015BZZ226)
擴大辦學規模、提升辦學層次時,必須堅持服務社會的理念和“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以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為基礎,為當地經濟的振興服務,力求與區域經濟協調、聯動,實現持續發展。
二 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契合機制存在的問題
1.發展定位相對模糊,區域服務意識不強
科學準確的定位是高職教育發展的根本。教育部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度熟練的生產、建設、管理以及服務一線的應用型人才,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為宗旨。它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特點,并且具有區域性、行業性、專業性、職業性四大典型特征,故高職教育必須依據地方經濟特色,根據行業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找準發展定位。目前,高職院校發展的障礙之一就是發展定位不準確,沒有很好地適應當地經濟建設的需要,習慣于被動接受政府主管部門的安排,沒有主動根據區域經濟的需求調整目標定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意識不強。
2.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升級的主動適應性不強
專業設置缺乏前瞻性,沒有對區域產業結構進行調查研究,存在跟風而上的情況,不管自己是否有師資和實訓設備,只要聽說招生好,就一擁而上,結果,要么畢業生質量不高,要么就業形勢已發生轉變。調查發現,現行高職教育專業布局與產業結構存在著不協調的問題。具體來說,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相關專業偏少,而第三產業相關專業設置的數量過于龐大,由于就業形勢的變化,第三產業相關專業的畢業生數量已經超過容納范圍,而第二產業相關專業畢業生人數卻不足,這已經影響到湖南省“四化兩型”建設,亟待解決。
3.經費相對不足,辦學條件有待改善
近年來,高職教育的經費總額增幅較大,辦學條件得到較大的改善,儀器設備、館藏書籍等也有所增加。但是相較于普通高校,高職院校的教學條件還比較落后,政府、行業、企業對高職教育的經費投入力度偏小,高職教育自籌經費難度大,辦學條件有待進一步改善。
三 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契合發展的建議
1.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人才培養水平,構建職教集團間的校際聯合辦學機制
在職教集團間建立校際聯合辦學協調組織,以實現以下五個目標。一是硬件資源的共享。對校際間的教學資源、實訓基地等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降低辦學成本。二是定期召開研討會。分析集團內各院校最佳發展方向,調整專業設置。三是深入開展集團內校際間教研教改活動。通過活動,交流教學方法,提高各課程的教學質量。四是建立集團內統一的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建立名師庫,成立集團內督導和質量評估組,實現師資互聘、學分互認。五是建立職教集團內“立交橋”。加強集團內職業院校和行業主管部門的縱向聯系,通過學歷教育對接區域優勢。
2.加強校企合作,創新育人體制
一是在職教集團的合作企業中,建立互惠互利的職教實驗實訓基地,聘請企業家擔任專業課教師,建立校企合一的辦學模式和體制。二是為集團內合作企業承擔職工培訓任務,為企業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三是構建國際合作辦學體制。主動應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挑戰,拓展國際合作辦學的發展空間,培養適應外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3.構建多元的職業教育投資體制,改善高職辦學條件
國家“十一五”規劃提出“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實行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互補充”的投資辦學體制。高職學院應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構建多元的職業教育投資體制。一是爭取地方政府支持技能型緊缺人才的培養和重點項目的資金支持。二是廣泛吸收民間資本。積極鼓勵和倡導行業企業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為發展高職教育捐資助學、興資辦學,實現企業參與辦學的長效機制。三是為中小型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服務。為中小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技術升級,有利于爭取這些企業對職業教育的投資。四是嚴格執行財務管理制度和審計制度,提高高職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
4.明確辦學定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高職院校想要更好地服務當地經濟發展,必須首先明確辦學定位,在人員培訓和專業設置方面,要充分考慮當地經濟的需求,了解當地的經濟發展趨勢,合理調整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從而使得高職教育可以持續滿足市場需求,并使自身得到更快的發展和提高。因此,高職院校要了解當地經濟發展的特點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并及時關注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和目標,積極參與本地經濟和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肩負起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使命,服務區域經濟,貼近產業發展,并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專門人才,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