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的“畢業要求”規定:專業必須有明確、公開的畢業要求,畢業要求應能支撐培養目標的達成。專業應通過評價證明畢業要求的達成。專業制定的畢業要求應完全覆蓋認證規定的“十二條”要求。本文根據環境工程專業規范和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2015版),以中南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為例,對專業認證中“畢業要求”規定的十二條內容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和解釋,對環境工程專業認證工作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環境工程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畢業要求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4-0021-02
環境工程專業是一門交叉學科,與化學、微生物學、材料學、管理學、社會學,特別是工程學等許多學科有密切的聯系。為了推進高等院校工程教育質量的提高,開展與國際接軌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已勢在必行。教育部于2007年啟動了環境工程專業認證工作,2012年中南大學環境工程專業順利通過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有效期三年。時隔三年,我校即將迎來新一輪專業認證工作。根據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2015版)的最新要求,專業認證中“畢業要求”部分從原來的十條擴展為十二條。本文針對新規定的十二條內容,在深入理解認證標準的基礎上逐條進行分析,為提高我國環境工程專業認證水平進行有益的探索。
一 對“畢業要求”指標點的理解
第一,工程知識:能夠將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用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
分解指標點為:(1)結合環境系統工程等專業知識,能夠將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等數學知識運用到復雜工程問題的表述之中;(2)能夠運用物理、化學等相關知識掌握復雜工程問題的技術原理;(3)較好地掌握工程制圖、環境設備及設計基礎等環境工程領域的工程基礎,并進行改進;(4)較好地掌握“三廢治理”等環境工程領域的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并用以解決復雜的工程問題。
第二,問題分析: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別、表達、并通過文獻研究分析復雜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分解指標點為:(1)針對實際問題選擇恰當的物理、化學等相關知識進行推理分析;(2)能夠運用數學、物理及化學的相關知識分析復雜環境工程問題,并結合環境領域專業知識對復雜工程問題進行識別、表達與實施;(3)在充分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開展文獻檢索和資料查詢。
第三,設計/開發解決方案:能夠設計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系統、單元(部件)或工藝流程,并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分解指標點為:(1)掌握解決復雜環境工程問題的基礎化學知識;(2)掌握解決復雜環境工程問題的專業基礎知識;(3)具備環境工程專業所需的設計/開發技能,能夠設計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系統、單元(部件)或工藝流程;(4)能夠綜合運用理論和技術手段解決實際問題;(5)能夠在工程設計中綜合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因素;(6)培養具有一定創新意識的工程人才。
第四,研究: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復雜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分解指標點為:(1)結合環境工程原理和專業基礎知識,設計實驗進行探索和分析討論,并優化實驗技術與工程方案;(2)掌握開展初步工程設計的工程知識,并將其與專業知識結合起來探討復雜環境工程問題;(3)掌握復雜環境工程實施活動中涉及的重要工程技術指標,研究達到指標的工程技術途徑。
第五,使用現代工具:能夠針對復雜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括對復雜工程問題的預測與模擬,并能夠理解其局限性。
分解指標點為:(1)理解工程活動中獲取相關信息的必要性與基本方法,能夠運用圖書館資源進行文獻檢索和資料查詢;(2)掌握開發、選擇、使用恰當的技術和資源,運用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獲取專業信息知識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方法。
第六,工程與社會:能夠基于工程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復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分解指標點為:(1)能夠運用所學的環境規劃與管理、系統工程的知識分析和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復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2)理解應承擔的責任、具有社會責任感。
第七,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專業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分解指標點為:(1)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和行業的生產、設計、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2)能正確認識并評價工程實踐對客觀世界的影響。
第八,職業規范: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責任。
分解指標點為:(1)能夠不斷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2)具備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3)具備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懂法守法;熱愛環境保護事業,注重職業道德修養,用人單位評價好并具有一定社會反響。
第九,個人和團隊: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分解指標點為:(1)能夠理解團隊合作的意義,能與團隊成員有效溝通,用人單位和社會評價好;(2)能夠在團隊中根據角色要求發揮應起的作用,工作能力得到充分體現。
第十,溝通:能夠就復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回應指令。并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分解指標點為:(1)能夠通過口頭或書面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復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2)至少掌握一門外語,對環境工程專業及其相關領域的國際狀況有基本的了解,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第十一,項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并能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
分解指標點為:(1)理解工程活動中涉及的重要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2)能夠將相關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應用于多學科環境中。
第十二,終身學習: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分解指標點為:(1)對于自我探索和學習的必要性有正確的認識;(2)能夠采取適合的方式通過學習發展自身能力,并表現出自我學習和探索的成效。
二 基于指標點分解建立的反饋與調查機制
為實現上述畢業生知識與能力的培養目標,本專業除了通過傳統的理論知識傳授與實踐技能訓練等途徑外,還建立了一系列反饋與調查機制,保證畢業生達到知識、技能、能力和素質目標。第一,建立畢業反饋機制。針對31位近3年的畢業生,通過校友及用人單位等對其畢業能力的信息反饋來評估學生的畢業能力。評價總結為:本專業畢業生專業基礎扎實,吃苦耐勞,愛崗敬業,勤學好問,適應能力強。本專業的許多畢業生在環境保護管理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已成為部門負責人或技術骨干。可保證“畢業要求”(第八)職業規范、(第九)個人和團隊、(第十二)終身學習目標的達成。第二,建立跟蹤調查機制。為了解中南大學環境工程畢業生根據角色發揮作用的情況,每年進行社會調查。對畢業生綜合素質的評價總結為:本專業畢業生在思想品德、動手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有較好表現。可保證“畢業要求”(第九)個人和團隊、(第十)溝通目標的達成。第三,學院設立冶金與環境論壇,為學生提供國際交流平臺。近3年來,共邀請國內外知名教授來學院講座百余次。據統計每次學生提問參與度達30%,體現了跨文化背景下較好的溝通與交流能力。可保證“畢業要求”(第十)溝通目標的達成。
總的來說,不同高校基于自己的學科特色與專業特點,對“畢業要求”的指標點進行深入的理解與闡釋,更能保證學生能力培養目標的達成。以中南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為例,為適應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需要,結合本校環境工程專業的定位,將培養目標制定為“培養具有扎實的理工科基礎和環境學科專業基礎知識,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寬廣的知識視角,既有創新務實精神又有協調溝通能力的環境工程專門技術人才。系統掌握環境污染與防治、環境影響評價與監測、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生態工程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具備污染防治工程相關工藝和設備的設計與研發能力,能在環保部門、科研院所、工礦企業等從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教學和科研。”為社會經濟發展輸送所需的環境工程專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玲、盛敏.深化認證標準理解,提升自評工作質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13~118
[2]黃鈺鈴、周宜紅、董曉華.三峽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建設規劃若干思考[J].大眾科技,2011(5):176~178
[3]張秋根、陶友青、陳素華.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環境工程專業培養目標特色化構建[J].江西化工,2011(1):49~51
[4]張志英、張彥通.關于建立我國工程認證制度的幾點思考[J].科技導報,2004(7):46~48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