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數學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之一,本文從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和教育手段;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并鼓勵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相信學生,并給予他們創新和發展的空間和時間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論述。
【關鍵詞】創新能力 教學情境 創新思維 相信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4-0099-02
江澤民總書記曾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從這句話中可知,創新對一種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也對各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每位教育工作者在實施教育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那么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呢?我經過多年的教學,總結了幾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經驗。
一 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和教育手段
學生自覺的學習習慣,系統地掌握各種知識,獲取一定的學習方法,得到全面的發展等都是通過他們的心理活動來實現的,而心理活動又是主觀對客觀能動地反映的過程,這種過程不但依賴于人腦的生理過程,還依存于客觀現實的條件。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設置的教學情境和教育手段本身就是一種客觀現實條件,一方面它制約著學生的心理活動,影響著學生的心理發展,另一方面它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因此良好的教育情境和教育手段能激發學生積極地去思考,去尋求學習方法,從而掌握學習技能,這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活動的表現形式。
不良的教育情境和教育手段,如“灌輸式”、“填鴨式”、“強迫式”的教育情境和手段,只能是學生冷漠、消極、被動地應付或接受,不但不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而且學生有時會產生厭學情緒,更談不上什么創新。良好的情境和手段,如:誘發、誘導、探索、探究式的情境和手段才能創造和諧、平等、民主的教學環境,使課堂充滿激情、活躍、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所以心理發展的內在動力,學生只有根據教育情境和手段提出的要求,萌發新的求知欲,激發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內在動力,積極提高心理特點和層次,才能獲得心理需求和發展,因此數學教師設置的教學情境和手段不能將簡單地“授予”學生或“移植”到學生身上,要讓學生通過積極的心理體驗去創造性地發現問題,用適當的辦法去解決問題,提高其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學習基礎。
二 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并鼓勵自主探究數學知識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解決
高中復習階段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我穿插了初中階段的數學知識,講一元一次方程的時候,借助民間算術進行:雞兔49只,100個爪子滿地走,算一算、猜一猜,有多少只雞和多少個兔子?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起,每個學生主動地拿起筆在計算,結果有不少學生在幾分鐘內算出了答案,在回答中都能說出如何進行思考的過程,這種引導的教學方式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調動學生積極地探究科學知識。
2.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維,自創問題情境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句話很有科學哲理,每位教師都應重視對學生自創問題的教學,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大膽地去質疑、主動地去探究。因為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始,有利于啟迪學生的創造潛質,挖掘學生內在的創新動力,提升學生的創新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每位教育工作者在具體的活動中鼓勵學生大膽地去思考、去想象,不要受老師和教材的束縛,要敢于質疑任何知識點,要敢于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氛圍,特別是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哪怕只是一點點的新意,都應給予鼓勵和適度的表揚,激勵學生主動地去探究發現問題,主動地參與到整個教學的過程中來,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動力,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3.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開發創新思維
懸念能激發學生去思考,有利于思維的開發,有了懸念,學生就會主動地去探究,尋找答案,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設置懸念,在設置懸念中要依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要懸念太深,讓學生無法去思考,也不要太淺,懸念太淺,不利于學生思維的開發,要有適度和量度,盡量設置的懸念符合現實和貼近生活,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和思考就比較有目的性和針對性,這些問題逼迫著學生反復閱讀教材,必須再三思考、必須從書本上尋找聯系點和有關信息、必須回憶和反饋已學過的知識,從而進一步認識新知識、鞏固舊知識、解決舊問題、發現新問題,這樣經過反復地閱讀和思考,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就越來越多,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就越來越高,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當然,在學生閱讀教材中遇到他們自己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還要教師進行針對性地講解或做必要地點撥與指導,這樣有利于保護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不但通過自學教材獲得了書本知識,而且也獲取了學習的方法和技能;培養了學生自學的習慣,增強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同時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又發現了新的問題,產生了新的懸念,進而又深入探究,在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后,學生體驗到了學習和成功的快樂,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開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進一步實施了素質教育。
4.優化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質疑、提問題
“學問學問,要學要問”,在課堂上學生常常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說明學生動了腦,進行了思維活動,在這時候教師要不失良機地抓住學生善于提問題的個性特點,要不斷引領著他們向學習的更深方向前進,讓他們深入學習和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并要求他們到實踐中去檢驗。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愛提問題的人,說明對知識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并富有創造力。特別是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善于質疑、善于探究,檢驗了“讀有所疑,方能讀有所思;讀有所思,方能讀有所得”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但要鼓勵學生質疑知識點,敢于向教材內容和教師挑戰,標新立異,而且還要鼓勵學生抓住教材中那些富有創新的地方進行積極的思考和總結,變單一定向的僵化思維為逆向或多向的活躍思維,更要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地觀察和認識事物,創造性地發現和想象事物的未知領域,激起其發散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當今社會需要具有創新型的復合人才,這種人才的培養更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優化課堂教學、營造創新氛圍,讓學生有機會成為“問”的主體,成為“信息源”,因為發問總是以積極思考和思維為前提的,要銜接新舊知識,把已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具體的新知識中去融合,并進行整理、分析、歸納、總結,只有反復進行學習和探究才能實現,并在原有知識上的再創新,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把“問”的權力還給學生,給學生提供“問”的機會,這樣學生才有可能在頭腦中逐漸形成問題意識,并不斷提出具有高質量高水平的問題,對提出問題的學生要及時進行口頭上或物質上的鼓勵或獎勵,如用“問得好、問得深、問得妙”的口頭鼓勵,或給予作業本、鋼筆、筆芯等物質獎勵,以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三 相信學生,并給予他們創新和發展的空間和時間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社會各界人士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氛圍越來越濃,特別是學生學習新知識和探求新問題的欲望越來越強,這個欲望的潛能是無窮大的,只要教師把握好尺度,抓住有利時機開發他們的潛能,就能更加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所以,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授課過程中應不失良機地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努力學習掌握基本技能,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改變“設法把學生教懂”的思想,建立平等、友好、互助、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相信和信任學生,引導學生大膽嘗試,給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和充足的時間,讓他們自主嘗試成功、失敗,在此過程中要鼓勵學生不要怕失敗。失敗,也是一種經驗教訓,在經驗教訓中總結失敗的原因,可以重新尋找成功之路,要相信學生能夠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讓他們在創新中總結出經驗,嘗到成功的喜悅,激起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們終身受益。
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時代賦予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光榮使命,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和發展,創新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思維,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應以發展學生的思維為目標而實施教育教學,要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思維方法和指導,指導他們從多角度、多層面地去思考問題,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習慣,要把學生的思維訓練當作教學的一種重要內容去抓,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而且還要傳授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提高他們自主探究科學知識的技能,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研究性的知識內容去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他們的探究意識,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