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施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語文學科正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基礎學科,通過學習語文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獨創能力,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創新意識,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關鍵詞】綜合能力 語文教學 強化思想品質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4-0109-02
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這個學科是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基礎。通過學習語文知識,可以發展學生的閱讀技能、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獨創能力,也可以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創新意識,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一 重視引導、強化聯想,培養學生的獨創能力
引導學生靈活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強化豐富的聯想力是語文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語文教學中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以沖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增強聯想,發展學生的聯想力。
第一,通過定向聯想來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活動,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創新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以解決某一問題為方向而聯想到用過去學到和掌握運用知識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以強化聯想、增加想象、激活思維。如:學生早晨在學校門口或教師門口遇到剛病愈的任課教師來上課時,學生可運用聯想把平時學到的語言類和打招呼等問候語進行靈活地分解、組合,并創造性地應用到新情景中,這樣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想象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大膽地說話及表達,從中消除學生的恐懼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新情景中進行對話交流時,教師要做必要的引導,引導他們聯系場景和實際,不要偏離現場的情景而交流,否則會影響交流的情緒,還要構建情節的講編,組織角色的關系,從而活躍思維、發展思維、培養思維的靈活性,讓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表情達意,以提高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的能力。
第二,通過歸納聯想來引導學生積極地分析和總結語言文字的運用,強化學生的聯想力。歸納聯想主要是針對解決某一特殊問題,分析、綜合啟發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例如提問同學們:你們春天通常看到景色的顏色是什么?學生們同時回答:是綠色。然后老師又接著問學生,通過綠色景色,你們還能聯想到點什么呢?課堂上有的學生說:“萬物茂密的森林”,還有的學生說:“一碧成頃的海洋”“無邊無際的草原”等等。教師又接著問:如何用語言文字怎樣表達色彩呢?學生們一個個認真起來,開始思考,過了幾分鐘后,有的學生舉出了具體的例句來:“霜葉紅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教師給予了及時的表揚,全班同學拍手鼓掌,稱贊道:“真棒”,這樣一下子教學課堂就活躍了很多;教師再讓學生們進行思考,總結一些規律性的東西,結果通過全班同學的努力歸納總結出:語言文字不能直接表現色彩、線條和形體,需借助讀者的聯想,把它還原為視覺形象,這樣的聯想,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和深層次地進行思維,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廣闊性。
第三,通過對比聯想,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因此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對不同事物或問題的分析對比的學習,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引導學生從個人的實際情況出發,探索適合個人的學習方法,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善于在學習中把頭腦內已有的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并善于重新組合,從中發現新事物、新東西,提出新見解、新問題,尋找新方法、探索新模式,以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二 重視古詩詞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第一,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的培養是綜合實踐能力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而對古詩詞的理解、欣賞、感受、體驗能滿足學生審美的需要。一個沒有審美能力的人,他無法感受身邊美的事物和一些美的東西,無法體驗生活的美、世界的美。在現代文學的教學和學習中,學生們往往更需要對文章進行審美,如:文采美、意境美、構思美等等,而對這種美的欣賞能力的產生和形成離不開教師的培養和學生的自我學習。在古詩詞中的藝術美更能使學生感受到美的價值,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更加有利。古代詩詞大多與音樂聯系在一起,尤其是樂府詩、律詩、詞等,都有特定的樂調、音韻和節奏,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多讀、多背、多聽古詩詞,只要積累的知識豐富了,學生的審美觀會自然而然地會隨之提高。古詩詞又常常與繪畫統一,色彩的濃淡、意境的營造、人物的表現等等都能使讀者感受到詩人那種或高亢或悲哀或凄涼或激昂的情感,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古詩詞的教學,要借助于現代教學技術和手段,把古詩詞跟音樂相配合,對古詩詞的學習中需要配音樂的要盡量配,這樣學生學習起來會更有興趣,有利于把學生的情感吸引到詩的情景中,融入當時的畫面中,從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詩意的深刻內涵,發展審美觀、加強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
第二,學生不缺乏學習熱情和想象,但由于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存在差異,文化素養有所不用,因而造成對古代詩詞的領悟能力也不一致,有的理解比較深刻、方向正確,有的對詩詞的理解比較膚淺、不深刻。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古詩詞的深刻含義,運用古詩詞匯中積極因素和美的方面來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熱情。避免有些學生強烈地用主觀意識理解古詩詞的現象的發生,假使發生這種現象,教師對他們的積極性要給予肯定,但要引導他們積極全面地分析和理解學習用客觀事實去證實資料,這樣學生的自信心和創造力不但不被消滅,反而會增強,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雖然當今時代是個張揚個性,提倡創新的時代,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良品德作為中華兒女絕不能忘記,更不能摒棄,作為語文教師應把這個承前啟后、繼往開后的優良傳統和品德的教育看成是自己工作的重要職責和義務來抓,以語文為載體,把過去與未來有機地聯結起來,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展示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中學語文教學內容中有利于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題材和篇目雖然有一些,但畢竟數量有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隨時注意滲透思想品格和品質的教育,這樣才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地影響,為學生日后實現人生價值奠定深厚的人格底蘊。而古詩詞恰恰以語言的凝練性和句式的整齊性,再加上篇幅精悍并具有韻味,豐富的思想和優良品德的傳承,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流傳到現在的古詩詞,無論是在藝術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是完美的統一,它們可謂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精華,通過對古詩詞的學習,能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品質,也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三 要注重個性化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個性創新
每位教師教學的個性特點不一致,學生的學習個性特點也不一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依據教學原則和學生的個性特點來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對各種不同性格和特點的學生進行仔細和全面的觀察,并把觀察到的各種現象經過思考和處理后,得出或發表教師獨特的見解和主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必須做到因人施教,反復研讀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精髓,使其言皆出其口,使其意皆出己心。
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直不主張把語文當作一個學生拿分數的學科來教學生,也十分反感在教學的傳授中重知識、輕能力的做法,這樣做學生往往掌握了很多知識,但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個性創新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提高和發展。所謂體現教師自己的風格教學,必須是教師本身就要有牢固和淵博的文學知識,教育教學中要注意滲透情感教育與人文思想,通過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來不斷地武裝自己的頭腦,不斷地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掌握先進的教育方法和教學手段,再傳授知識中講求時效性和科學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是一件快樂的事,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豐富自己的文化科學知識。在備課中認真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使教學內容具備豐富性、深刻性和啟發性、教學方法具有靈活性,這樣才能體現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體現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程度,只有在這種具備豐富性、深刻性和啟發性以及具有強烈感情和情感的良好氛圍中學生才能輕松愉快地展開想象的翅膀來自由地去思考和幻想,并不受任何外在的阻礙和影響,從而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個性化能力的形成,培養學生的個性創新,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創新人才。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