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土文化資源蘊含豐富,是中學英語課程資源的寶貴財富。本文重點從鄉土文化融入英語教學的實踐探索以及對鄉土文化的評價方法來探討如何挖掘梳理本土文化資源,并優化利用轉化成豐富的英語學習資源。
【關鍵詞】鄉土文化 課程資源 教學實踐 評價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4-0111-02
鄉土文化資源蘊含豐富,是中學英語課程資源的寶貴財富。《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在“文化意識”部分中特別增加了“能初步用英語介紹祖國的主要節日和典型的文化習俗等”的要求。
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人教版《高中英語》(NSEFC)教材的話題基本上是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歷史、地理、生活、文化等內容,涉及中華文化的話題很少,且表述單一。筆者身處沿海農村中學,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鄉土話題的缺失。《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而教材中的一些話題離沿海農村生活太遠,缺乏與學生自身密切相關的鄉土文化和地域文化,自然就激發不了學生學習并應用英語的興趣。因此,筆者對教材進行增補、刪減及拓展,并在教學中重視挖掘鄉土文化、地域文化資源,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學習正確地保持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可,尊重、包容、理解和欣賞不同文化,并運用外國語言文化知識與本土文化的相互作用,建構自我個性品質和完善自我。
一 鄉土文化融入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的案例探索
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將鄉土話題與英語學習相結合、與教材相結合,加入沿海農村學生所熟悉的、可引起共鳴的話題,讓學生在英語交際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并感受鄉土文化的魅力。
1.聯系鄉土文化日常生活,創設教學情境
人教版《高中英語》(NSEFC)模塊七第三單元Under the Sea,涉及海洋生物。筆者根據沿海農村學生更熟悉的海里生物,改編延伸了教材的學習任務,在介紹家鄉海里生物的基礎上,加強了環境保護意識。教材Using Language板塊里的第二部分要求學生寫一篇描寫某個地方當地動植物的英語文章。筆者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競賽的方式將家鄉常見的海洋生物展示出來。同學們配以自己拍攝的照片,列出了牡蠣(oyster)、紫菜(laver)、海帶(kelp)等沿海生物,更有學生與家人共同進行沿海漁業作業的圖片。筆者適時地引導學生完成一篇漁業作業過程的英語記敘文,接著進一步啟發學生觀察家鄉沿海作業環境,喚醒他們對家鄉環境問題的關注和生存危機感。學生們爭先恐后地用英語描述家鄉一些地方沿海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的狀況,創作出英文宣傳標語(例如,Our Hometown——Our Future——Just Save it! Wanted! Seas and our Hometown Alive or Dead?)。同學們還舉辦了保護家鄉環境的簽署儀式(Sign Ceremony),用英語進行宣誓。
2.挖掘鄉土歷史文化資源,提高英語學習能力
筆者所處的地區興化文化底蘊深厚,有海內外熟知的默娘傳說,還涌現過一批優秀的女性人物:半導體材料的先驅者——林蘭英院士、前教育部部長——陳至立、自強自立的殘疾運動員——鄭培峰等。以舉行“興化名人迷你峰會”(A Mini Summit for Talents in Xinhua)為例,筆者與學生們共同設計了如下環節:(1)小組合作,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研究對象來解說、展示或表演等。(2)小組利用網絡、學校圖書館、影視等資源,走訪研究對象出生地或工作生活過的地方,咨詢長輩、專家、民間人士等,從而整理出關于研究對象的相關信息。(3)將收集到的信息寫成一篇介紹人物的英語文章。在“興化名人迷你峰會”上,學生們假扮興化名人角色,通過演講、討論、人物旁白、新聞采訪、辯論、表演等形式,演示古今優秀的興化兒女。(4)“迷你峰會”結束后,全班共同編寫英文版的《興化名人故事薈萃》。
3.感受鄉土民俗文化風情,樹立民族自尊
莆田鄉土文化習俗豐富,有正月初四的“做大歲”、農歷二月初二的“牙祭”、端午節的“插艾草”、冬至日的掃墓習俗等。人教版模塊三第一單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筆者采用文化對比和文化講座的方式,將東西方兩種不同的節日文化習俗進行對比教學。首先,全班共同制作一本當年度的年歷,尋找出中國和西方國家(主要是英語國家美國、英國)所有傳統節日的時間和名稱。接著,班級內開展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們最喜歡的中國節日和西方節日,并闡述喜歡的理由。最后,每個小組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莆田傳統節日和一個西方節日,進行收集資料、描述展示。
筆者就莆田幾個典型的傳統節日及其風俗開設幾個小講座。例如,介紹莆田元宵節的風俗,擺“宴桌”、疊糕果、抬菩薩游街行儺、“做大棚”唱大戲、倒扣鍋“耙”幾下等。學生們有了對莆田傳統節日鄉土民俗的了解之后,紛紛發揮創造力。例如,一個小組開展了比較莆田的元宵節和西方感恩節的異同的解說活動,特別增加了對比元宵節的特色食物(湯圓和四方白糕等)和感恩節的傳統大菜(烤火雞和南瓜餡餅等),模仿《舌尖上的中國》創作英語解說詞。
二 鄉土文化意識的評價方法
1.依據課標評價
目前,國內對學生鄉土文化意識的評價手段和方法還不夠深入、全面,也缺乏這方面的文獻和探討。筆者認為,要衡量評價一個學生的鄉土文化意識首要的依據是《英語課程標準》。《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文化意識部分的目標和要求是目前我國中學制定文化意識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的主要依據。課標對初中學生文化意識學習方面更多的是強調“了解”。但是,筆者認為對高中學生的要求要高于初中學生,要擴大對文學、藝術、傳媒、習俗等文化意識形態方面的學習掌握。我們可依據課標中關于不同級別的文化意識達成目標來進行評價。
2.測試題評價
常規的試題形式:鄉土文化測試也可以用常規的英語試題形式,包括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配對搭配、正誤判斷、簡答題、翻譯題等形式。例如,簡答題:Please name at least three typical festival culture in Putian?
根據個人生活經驗判斷下列習俗,回答可以有三種:
A. Absolutely right.
B. Maybe.
C. Impossible.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your hometown?
( )①Putian has its own dialect,which is more popular than mandarin.
( )②At the wedding party,relatives should send the red paper containing money as a gift to the new couple.
( )③As to industry,Putian is famous for stone carving industry and wood processing industry.
( )④In September,there is the parade custom in villages in Putian.
( )⑤Take an express train from Putian to Fuzhou.
3.與語言技能相結合的評價
鄉土文化知識的考查也可以與英語語言的聽力活動、口語活動、閱讀活動和寫作活動相結合。例如,可以讓學生閱讀介紹媽祖傳奇故事的英語文章,并完成對篇章理解的選擇題、填空題和簡答題等,同時還可以拓展成口語活動和寫作形式,闡述對媽祖精神的理解,以此傳承家鄉傳統文化的精髓。
4.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更注重的是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的發展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個案研究、小組座談、教學周記等形式記錄展示學生在語言學習運用過程中對鄉土文化的掌握情況。例如,“興化名人迷你峰會”就可邀請專家、教師和學生組成共同的評審團,對活動者在活動準備過程、開展過程、后續活動過程的表現進行評判。
選手一選手二……
行文(邏輯性、豐富性等)
語音、語調、語速等
體態語(恰當、地道)
價值觀(正確性、導向性)
鄉土文化信息含量
三 結束語
在英語文化中開發鄉土資源,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本族文化知識,培養其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和文化創造力,使之能用跨文化的視角尊重、包容、理解和欣賞不同的文化和個人,能根據不同的語境靈活地調整自己的文化參考框架,實現交際的有效性和恰當性,避免和消解文化的沖突。
參考文獻
[1]張紅玲.以跨文化教育為導向的外語教學:歷史、現狀與未來[J].外語界,2012(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