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4年11月,本人有幸參加了吳江盛澤中學三位老師關于高中歷史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第16課“抗日戰爭”同題異構的活動,本文對三人的教學設計進行了對比分析。
【關鍵詞】抗日戰爭 同題異構 教學設計 比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4-0121-02
2014年11月,本人有幸參加了吳江盛澤中學三位老師關于高中歷史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第16課“抗日戰爭”同題異構的活動。現從相同和相異的兩個方面對他們的教學內容進行簡要的分析與評價。
一 相同相似之處
1.重視課程資源的整合、開發與拓展,把“生活歷史”融入教學過程中
從三位老師的授課中可以看出,在開課之前三位老師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深度的剖析、充實和整合,將“抗日戰爭”分解為背景、過程、結局及評價等部分。在背景一部分,三位老師都能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入手,整合與開發教材,把我們身邊發生的歷史或當今社會中的熱點問題都較好地運用于課堂教學。如第一位老師的導入是以猜校歌的形式,用PPT展示校歌:“巍峨盛湖鄉賢奠定根基……毋負前人,勿忘教訓,吾校師生共勉之。”第二位老師以吳江在抗戰期間的情況為切入點“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軍發動了‘八·一三事變’……吳江人民……抵抗日本的侵略。”第三位老師聯系了當今釣魚島和靖國神社熱點問題。他們通過各種方式來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激發學生的興趣。三位老師在對教材資源的整合上,基本以必修一教材為依托,同時強調文獻資料的使用,多給學生展示抗戰時的具體場景,讓學生感受到抗戰的艱難。如過程這一部分的內容他們都從國共正面戰場、敵后戰場以及國外戰場方面著手,同時揭示日本的暴行。在此基礎上,第一位教師補充增加了“抗戰前中日兩國的實力對比”;第二位老師增加了“抗戰期間‘蘇嘉鐵路’”狀況內容。把抗戰與生活聯系起來,既讓學生感到抗戰情景歷歷在目,又能把這段歷史完整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2.把探究式教學貫穿于教學過程之中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在改革目標中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教學中為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貼合學情,使學生的情緒、思維一直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三位教師的教學設計都做到了遵循改革要求,把探究式教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如三位老師在歸納“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內容時,他們都以提問猜謎的形式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抗日戰爭中各方發揮的作用,都在PPT中展示同一個謎語:謎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謎底是“一人名”,結果出現幾個謎底“屈原”“蘇武”“蔣干”“毛遂”“共工”。讓學生討論并相互交換意見。由于學生之間智力水平、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存在差異,讓學生了解各抗日力量所做出的努力和英勇表現,有利于學生學會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營造和諧的學習心理環境。同時不僅能幫助學生突破常規思維的局限,挖掘學生的潛能,還能升華感情,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作用巨大,意義深遠。除此之外,關于中日未來發展問題三位老師也讓學生進行了思考討論,拋棄了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模式。
3.創造性使用教材,為學生拓展學習與發展的空間
三位教師的教學設計基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他們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針對學生實際狀況,對教材進行重新組織和編排,充分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有效地豐富、活化、強化了學習活動,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也較好地體現了課程資源的延伸。例如,第一位老師以本校抗戰時的狀況為線索講述基本史實,把學校幾十年前的狀況聯系起來,既能讓學生的感受更真實,又能體現出教法創新的一面。第二位老師在歸納抗日戰爭勝利這一內容時,不是單純地用學生思考、老師總結的方式,而是運用了辯證討論的方法,加深學生理解的同時活躍了課堂氣氛。第三位老師的方法更是獨特。他一開始就把學生分為三個小組,分別代表共產黨、國民黨和日本政府,在最后討論中日釣魚島問題時,讓三個小組分別表態。加入了這些內容,為學生拓展了學習與發展的空間。
二 相異之處
三位老師在教授本課時最大的不同是他們的教學方法。人的知識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獲得的。獨特的教學方法可以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信息渠道,讓課堂教學輕松愉快、生動活潑,讓學生耳聞目睹,有效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三位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都很注重這個方面。第一位老師在教學中創新地運用了對比的方法,如在講述抗日戰爭勝利這一內容時,用PPT展示了《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和抗戰勝利日本簽訂投降協議的照片。用對比的方式反襯出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屢戰屢敗,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第二位老師主要運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分析各國在二戰中的貢獻,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不斷提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第三位老師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融入其中,更能讓學生感同身受,加深對這段歷史的認識。比較三位老師的教學方法,各有特色,在我看來第一位老師的方法可以加深學生對抗日戰爭勝利重大意義的記憶;第二位老師的方法采用跟第一位老師的方法不同,但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第三位老師分角色扮演的方法,一開始就已經激起學生的興趣,之后讓學生對自己的身份進行分析、表態,更加深了他們對各國的理解。綜合各老師的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感覺第三位老師的方法更新穎,更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達到更好的效果,這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大亮點。
“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后每人有兩種思想。”這就是同題異構的教研理念。這三個教學設計讓人感受到不一樣的精彩,也有讓人值得思考的地方。首先是歷史的真實性問題。歷史學科是一門用事實說話的人文學科,講究理性分析問題,討論、研究歷史問題首先要站在一個客觀公正的角度上去對照分析,把最真實、客觀的歷史展示給學生,即歷史事實。無論是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認知特點的要求,我們都要從歷史的基礎知識入手,講清楚歷史發展的過程,讓學生透過對歷史過程的學習,形成對歷史的認識,得出歷史結論。三位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注重把歷史事實擺在學生面前,這是好的,但這些事實卻有著較濃厚的感情色彩,過于偏重宣揚某一方的功績,而忽視了其他方面,有斷章取義之嫌。其次,關于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方面。我認為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必要的學科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增長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科內知識遷移的能力,懂得客觀看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歷史知識遷移能力是指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后,依據有關史料通過獨立思考,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個人的認識和判斷,得出相關歷史結論的能力。學生通過歷史課學到的知識遷移能力能讓其終生受益。第三位老師一開始就分角色扮演,學生在本課學習過程中就一直以該角色進行思考,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各國行動的出發點,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而第一、二位老師在這個方面都有所欠缺,他們都只注重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方面。
簡言之,三堂課各有特色、各有優劣。通過這幾課的學習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日常的教學中努力做到取長補短,使我的教學更有活力。
參考文獻
[1]楊克林、曹紅.中國抗日戰爭圖志[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5
[2]毛磊、劉繼增等.武漢抗戰史要[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3]邵維正.走向歷史的深層[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
[4]王玉蘭.同課異構教學模式探索[J].文學教育,2011(18)
[5]陳珊.“同課異構”,探索建構高效課堂[J].讀寫算(教師版),2013(15)
[6]何大偉.由“同課異構”引發的思考[J].現代企業教育,2013(22)
[7]郭宏才.同課異構的幾點反思[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9(7)
[8]何理.抗日戰爭與中國社會復興[J].南京社會科學,2010(12)
[9]盛啟紅.讓同課異構相映同輝[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2014(1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