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根據當前高校工程管理專業存在的共性問題,提出BIM技術作為工程管理專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分析指出基于BIM的工程管理教育教學是可行的,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基于BIM的工程管理教育教學路線,結合當前工程管理專業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BIM課程的教學工作,最終使工程管理專業的可持續發展真正落到實處。
【關鍵詞】BIM 工程管理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9-0001-02
2012年教育部頒布了新版的本科專業目錄,在新版的專業目錄中,將原來工程管理專業的造價方向新增為工程造價專業。在此背景下如何實現工程管理專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與工程造價專業的差異化教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的基本國策,工程管理專業的教學必須基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作為教學單位,更要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學生,以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 工程管理專業的教學現狀及問題
工程管理專業于1998年首次設置,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與國內建筑行業的發展勢頭相比,工程管理專業的發展仍顯滯后,這也是許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專業存在的共性問題。
長期以來,相比較土木工程、建筑學等專業,工程管理專業的定位及培養目標不明確,導致培養方案目標性不強,因此各高校的培養方案也不盡相同。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而輕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客觀來講這也與教學條件的制約有關,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需要投入大量的工程實踐設備,這些投資都是巨大的,因此,工程管理專業的工程背景越來越淡化,導致工程管理專業人才供給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
從據筆者走訪調查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來看,當前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的知識體系不夠系統全面,不利于學生工程管理能力的培養
工程管理專業知識體系包括了五大方面,即技術知識、經濟知識、管理知識、法律知識和信息技術知識。但由于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和學校教學條件的限制,工程管理專業的培養方式已經與社會需求脫節,在工程技術能力培養和信息技術能力培養方面國內很多院校并沒有達到社會需求的標準。工程管理專業是面向項目全生命期的管理,在管理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應用所學知識高效地完成項目,但是這一切的基礎是要求學生對整個項目的流程和工作內容要了如指掌,而這些過程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如果沒有深入和全面的實踐活動是無法達到此要求的。在教學中,這些活動大多通過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及畢業實習等環節實現,但難以達到對工程建設項目全過程的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
2.知識掌握的深度不夠,難以培養真正的工程管理專業人才
工程管理專業歸根到底是一個實踐型的專業,要求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包括業務能力和管理能力,具體到建設工程,要求懂建筑會管理。工程技術是基礎,管理能力是落腳點。這就要求培養的學生必須對相關的知識掌握得更深入。但是,國內大多數院校的工程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仍很滯后,大多以實驗、實習、設計等傳統方式培養,這很難達到培養的要求和標準。為此,在實體工程實踐受限制的情況下,必須開發和構建工程管理專業虛擬實訓和教學實踐平臺,從而提高學生的工程項目管理技能及熟練程度。
3.教學手段和條件落后,無法支持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任務
目前,我國工程管理專業的教學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主要采用的還是傳統手段,如實驗、實習和設計等,現代的信息技術應用較少。而學生能力的培養又需要大量的實踐機會,但學校又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因此,工程經濟與管理方面的實踐能力培養就變成了紙上談兵,既脫離工程實際,又缺少具體的技術及手段的應用,難以解決工程項目經濟與管理的具體問題。
二 BIM概述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簡稱BIM)從這個概念在1975年《AIA雜志》第一次出現,當時稱作建筑描述系統(Building Description System)。到1999年,Tolman教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使用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其不斷變換的名稱也隨著學術界的進一步研究而逐漸被外界所認可,把BIM作為項目管理信息化管理的載體,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發,對提高項目前期規劃的科學性、設計的準確性、項目的生產效率、建筑質量,以及縮短工期、降低建筑成本、便于運行維護等方面發揮很大的效用。BIM作為信息化社會產物,順應信息化發展潮流,將推動建筑領域產生革命性的轉變。進入21世紀以來,BIM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逐漸成為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的趨向。在美國, 很多政府部門開始應用BIM,如美國總務管理局(GSA)、美國陸軍工程兵(USACE),同時美國國家科學建筑研究院還于2007年12月發布了美國國家BIM標準,為BIM標準制定提供了方向。在英國,2011年5月,英國內閣辦公室發布了“政府建設戰略”(Government Construction Strategy),明確提出到2016年,政府的建設文件全部以信息化管理;在日本,從2009年開始,大量的日本設計公司,施工企業開始應用BIM,日本國土交通省也于2010年3月表示開始BIM項目試點,準備大量推廣使用;在新加坡,負責建筑業管理的建筑管理署(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Authority)也于2011年發布了新加坡BIM發展路線規劃(BCA’s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Roadmap),明確指出2015年以前推動整個建筑行業使用BIM技術。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加快,我國也在逐步開展BIM方面的研究,2011年5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2011~2015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在施工階段開展BIM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推進BIM技術由設計階段向施工階段應用延伸;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2012年1月《關于印發2012年工程建設標準規范制定修訂計劃的通知》更是宣告中國BIM標準制定工作的正式啟動,揭開了BIM在中國規范化、制度化的帷幕。
三 基于BIM的教育教學改革
市場需求促進了人才需求,也促進了教育培訓需求。但國內開設BIM實踐教學的高校較少,這就使得BIM人才缺口較大,導致BIM在中國的推廣較難,面對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高校必須更新人才培養方案,為社會輸送社會需求的人才。BIM就成為工程管理專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工程管理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應在原有工程管理專業的基礎上,注意人才的現實發展與將來發展的對接;處理好專才與通才培養的問題;這樣才能使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能適應現階段本專業需要,同時還能適應相關專業及本專業發展的需要,將來才具有發展的后勁和發展的空間。基于可持續發展觀下的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應注意以下三點:(1)以工程管理專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指引。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社會需求和專業特征相結合,以此打造出專業扎實、特色鮮明的工程管理專業人才。(2)以建立系統的專業知識體系為基礎。合理的知識結構是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要實現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相對應知識結構體系。工程管理專業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模式知識體系的建立除了要注重基礎知識,還應注意信息技術的發展,同時要具有前瞻性的開設一些未來可能用到的課程,比如BIM課程。(3)注重人才能力的培養。關鍵是培養人才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綜上所述,筆者提出基于BIM的工程管理專業可持續發展教育教學路線。如下圖所示。
四 結論
通過以上研究,理清基于BIM的工程管理專業可持續發展思路,整合現有的工程管理專業課程。基于BIM技術,使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評價體系都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面向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增強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結合當前工程管理專業的實際情況,以職業核心能力的培訓為重心,以BIM技術為特色,借鑒相關機構的BIM課程教學與BIM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有針對性地開展BIM課程的教學工作,建立定量定性的培訓與考評系統,使教學結果顯現化,加強BIM技術的針對性、可操作性,滲透到工程管理專業教育中,最終使工程管理專業的可持續發展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劉春江、周天華、張靜曉.基于P-CMM的工程管理專業人才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工程管理學報,2014(2)
[2]俞志敏、吳克、Michael Nellesb等.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J].合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
[3]鐘煒、張馨文、姜騰騰.BIM仿真在工程項目管理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術,2013(6)
[4]康鳳舉、華翔、李宏宏等.可視化仿真技術發展綜述[J].系統仿真學報,2009(17)
[5]白勇、黃一雷.美國施工工程與管理學科簡介[J].工程管理學報,2013(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