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分析,強調了高職院校實施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與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對學生個體積極心理進行培養,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學生自我積極性格的肯定方面,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理態度,這與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相吻合。
【關鍵詞】高職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積極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9-0016-02
隨著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文件的出臺,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也逐步受到重視。隨著大學生數量的急劇增加,社會競爭異常激烈,工作生活節奏加快,社會對人才的心理素質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卻跟不上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問題,這也使得為社會、企業培養生產一線高技能人才的高職院校不得不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融入日常的教學中來,并逐步建立起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采用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種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側重于對學生進行反應性干預,集中關注高職學生的負性心理品質和負性情緒體驗,是一種單一的、陳舊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適應當前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們應關注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幫助他們快樂、愉悅地學習與生活,能夠以積極的心態向著理想的目標努力前行。而這正是一種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積極心理學,將為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
一 關于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提出并展開研究的一個全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是21世紀心理學研究發展的全新方向。它是借鑒原有的心理學觀念與實驗測量方法對人類的潛能發揮與心理機能及規律的探索等主觀積極性方面進行深入的心理研究。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為普通人,關注現實社會中美好的、人們生活中積極的一面,它采取更加積極的方法去開發人的潛力,激發人類的活力,并探索人的健康發展途徑。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領域分為三方面內容:一是關于個體的積極性的主觀體驗研究。其中包括個體的幸福感、希望與樂觀、滿足與滿意等,側重于對主體的主觀幸福感受進行研究,強調人們需要以滿足的、樂觀的心態來面對曾經經歷的與即將面對的,以積極的、樂觀的心態面對未來的生活。二是關于個體成長和發展的積極研究,主要包括人際交往能力、創造能力、審美能力等方面,側重關注個人能力的發展研究。三是關于個體、群體的積極交流溝通,從而使研究對象形成一個群體,建立一個積極的組織系統,著重對人的積極品質進行挖掘,并產生積極的影響。在高職院校中應用積極心理學,將更加側重引導學生建立積極健康的人格品質,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激發他們的工作活力,應對環境變化的壓力以及應對困難、危機時的處理能力等,為高職院校培養出更多開朗樂觀、健康向上的高技能人才,為國家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扎實的基礎。
二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目前,高職院校對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測量,主要采用人機測試和紙筆測試兩種方式,從心理健康、智力能力、心理素質、學習心理、職業傾向等幾大方面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素質水平進行測量與校驗。通過對測評結果進行綜合分析,高職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高職新生在入學時有其自身的心理特點,存在普遍的文化知識基礎較差、入學成績偏低等情況,部分學生存在學習態度消極、倦怠、厭學等現象。他們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有序的學習計劃,基本不存在課前預習、課中認真聽講、課后及時復習的基本的、簡單的學習過程。同時還存在同學間的人際關系問題、情感問題,自卑、焦慮、壓抑等情緒問題。新生心理問題各種癥狀的因子依次為:敏感、敵對、猶豫、焦慮、強迫、恐懼等;在心理測量的單項維度上占比重比較大的因素依次是:缺乏自信心、過于擔心、缺乏熱情、情緒波動大、身體疲倦、牢騷及不滿等。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是令人擔憂的,學校需要通過多種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有效疏導,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鼓勵學生悅納自我,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
三 積極心理學在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1.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隨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而逐步興起的,經過一段時期的探索和實踐,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并逐步建立專門的心理輔導機構,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也積極地開展,已經融入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高職學生的心理素質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從目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來看,許多院校仍然采取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這種模式關注的是人類消極的心理特點,忽視了個體人格成長、生活的幸福快樂感受以及提高幸福感的方法,致使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僅局限在學生心理疾病的篩查、診斷、干預及治療等方面的工作,導致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側重治重于防。這種偏向于補救性為主的心理教育注重學生是否產生病態心理,重診治,輕預防;重反應性干預,輕前攝干預;重個體咨詢,輕團體輔導;重障礙咨詢,輕發展咨詢。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對象片面化。主要關注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忽視了大多數優秀的、具備良好心理素質和積極品質的學生的培養與提高。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單一化。多以問卷方式的心理測評、心理咨詢及公選課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主,各項心理素質提高及拓展活動的開展比較缺乏。此外,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沒有融入教學體系中,即使是單獨設立的心理咨詢機構,由于其存在的敏感性使學生較為排斥,很難真正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大多是一個虛設的機構。近年來,由于受到經濟、社會及文化等環境的影響,加之人際關系問題、學業、就業壓力等使得高職學生對未來進入職場充滿迷茫與困惑,針對這種情況,如何提高高職學生的心理素質,積極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當前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2.積極心理學在高職院校心理課教學中的應用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的目的主要是通過學生自我的學習與體驗,使學生的心理素質不斷提高,激發并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及幸福感,從而針對不同階段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預防性教育,而積極心理學的教育理念完全可以順利實現這一目標。在美國,積極心理學也被稱為“幸福課”,它主張在學生積極地心理活動中教會學生如何獲得幸福感。在高職院校中優先開展積極心理學教育,并不是要完全摒棄傳統的消極心理學教育理念,而是將心理教育的重點放在如何激發學生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并用以幫助他們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以獲得良好的生活,同時兼顧對存在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相應的幫助與指導。由于高職學生本身所具有的心理特點,大多數學生知識基礎較為薄弱,部分還是高考失利者,再加之較昂貴的學費和較大的院校心理落差,使之具有較大的心理壓力和自卑心理。如果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集中在這些學生身上,加之學生對心理問題的敏感性和排斥性,勢必會將這種不良的心理問題無形地放大,如此,既不能達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愉悅心理的目的,還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在高職心理學課程教學中,應采用積極心理學理念,利用積極的心理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幸福感及滿足感,使他們能夠平靜地用較為陽光的心態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去看待周圍的一切事物,真正的從源頭上緩解和改善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3.積極心理學在高職學生心理咨詢中的應用
目前,心理咨詢工作已成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一項主要內容,在解決學生不良心理問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傳統的心理咨詢模式的對象主要是以不良心理學生為主,采取補救性的矯治模式。這些不良心理問題學生都是在開展心理健康普查之后篩選出的具有問題傾向的學生,這類學生本身就具有較為敏感的心理特點,心理較為封閉,同時帶有恐懼、焦慮和不安全感,若在心理健康普查之后馬上與之約談進行心理咨詢,勢必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和恐懼心理。因此,此時采取積極心理學的理念進行心理干預是比較恰當的,不進行單獨的心理咨詢,而是在大環境下、學生的集體生活中給予更多的關注,以圍繞學生的積極性人格特質為主進行適當的引導。在潛移默化中取得學生的信任與肯定,然后再根據學生的具體心理情況進行心理咨詢,并主要對學生的積極性格進行肯定與認可,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成就感、幸福感,這也將有利于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高職院校是向社會、企業各個崗位輸送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高職學生是我國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他們的心理健康不僅關系到自身的發展,還關系著國家對于高級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傳統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注重心理問題發生之后的補救及矯治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及提高當中的重要作用。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引入,強調正向能量,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學生自我積極性格的肯定方面,而非心理疾病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理態度,讓學生能夠從中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自信、成功和幸福感,對于學生不良心理問題作為輔助手段進行教育。同時,積極心理學特別強調人所處的環境給人以積極的正向引導和支持。因此,應將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滲透到其他課程的教學中、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以及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為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創造更好的環境,幫助學生努力培養健康的心理,提高抗挫能力,在適應環境、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及情緒調節等方面不斷地完善自己,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勇于接受時代的洗禮和考驗,積極承擔起建設祖國的歷史重任,進而實現學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明.積極心理學理念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2]陳曉英、楊舜堯.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視角:積極心理學[J].教育與職業,2009(15)
[3]任勝濤.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高職生心理健康輔導[J].職教論壇,2012(8)
[4]王微丹.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討[J].時代教育,2014(1)
[5]魏敏.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時代教育,2014(14)
[6]胡華北.淺議對高職新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高校招生:理論研究,2010(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