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幼兒園利用家庭資源開展主題教育活動,能提高活動成效,有利于在園幼兒在家園和諧共育的環境下健康成長。本文通過從問題的提出、方法的選擇、研究現狀的呈現與分析三方面呈現東營市城區公立幼兒園利用家庭資源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的現狀,以期為本地區幼兒園利用家庭資源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提供幫助。
【關鍵詞】幼兒園 家庭資源 主題教育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9-0018-0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上海市學前教育綱要》也在第一部分總則中指出:“學前教育機構必須與家庭教育、社區教育互相協作配合,提高對兒童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因此,對山東東營地區城區公立幼兒園利用家庭資源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進行調查分析,既順應了東營市近期開展的“家園共育”之“ESR精準式培育”的實踐項目,也能針對當地幼兒園主題教育的現狀提出相應的指導建議。
一 研究問題的提出
生態系統理論(布朗芬布倫納)指出,個體的成長受多種環境的影響,對于兒童而言具體表現為家庭影響、早教機構或幼兒園影響、社區及相關社會機構影響——這些環境的變化對幼兒的生理、心理、社會適應、道德完善等方面都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幼兒園作為幼兒認識外部世界的第一個教育機構,其工作必須與家庭相適宜、相結合有助于幼兒接受教育的一致性、連續性和可持續性。
當前幼兒園教育實踐過程中存在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調動家長參與幼兒園活動的積極性,怎樣做才能有效利用家庭資源服務于幼兒園教育活動,以促進幼兒的可持續發展。
家庭資源:凡是家長參與的,能夠為幼兒園教育提供支持的一切物質、精神資源的總和。
主題教育活動:本文所講的主題教育活動是廣泛意義的主題活動,包括一個主題活動下的所有區角活動、集中教學活動、生活活動以及其他服務于主題的實踐活動。主題教育活動一般是在一段特定的時間內,圍繞一個明確的中心任務,由教師、幼兒以及家長作為活動的參與主體,目的是為幼兒獲得直接或間接經驗,促進其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教育教學活動。是當前幼兒園最主要的課程實施形式。
二 研究對象的選擇與研究方法的選用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隨機取樣的方式以東營市直幼兒園,東營區、經濟開發區、河口區、墾利縣、利津縣、廣饒縣共10所城區公立幼兒園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230名教師填寫調查問卷。回收225份,回收率為97.8%;有效問卷218份,有效率約為95%。對部分園長和家長進行結構式或半結構式訪談。
方法:本研究是基于調查的個案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為克服問卷調查的不深入,輔以深度訪談和文獻法,更具體詳細地了解東營市城區范圍內家庭資源利用于主題教育活動的情況。
問卷的信度檢驗工具是SPSS17.0,克倫巴赫(Cronbach)α系數值為0.859>0.65(最小信度值),可靠性高。
三 研究結果的呈現與分析
人口統計學結果顯示,被調查的教師有92%的教師是學前教育專業,約75%為新教師(5年以下教齡),60.55%為本科學歷。9所城區幼兒園中,約77.1%的教師認為自己所在幼兒園為示范園。
問卷采取等級計分制:“從不”得1分,“偶爾”得2分,“有時”得3分,“經常”得4分。以下是調查的結果與分析:
1.利用家庭資源進行主題教育的形式
由圖1可見“請幼兒家庭提供主題教育所需的材料”總體均值為3.07,即此種形式“有時”利用;“請家長參與主題教育中的實踐活動”均值為2.75,此種形式“偶爾”利用。
然而,只為主題教育活動提供材料的家長參與,是一種低級程度的參與,它不需要家長具備豐富的知識、技能就能做到。而相對高層次的參與,如“家長助教”“參與實踐活動”“參與選擇主題”等,基本是“從不”或“偶爾”的結果。
筆者在對SX幼兒園的訪談中,W園長:“家長沒有參與主題教育的內容選擇、計劃制定。參與的形式大多數是為主題教育活動提供一些材料”;L教師:“家長參與主題教育活動的策劃與實施過程幾乎沒有,參與形式僅僅是提供材料而已。”在對LJEY幼兒園的訪談中,L園長:“在園本種植課程時,家長參與到主題教育活動主要是家長助教、黃河口實踐活動的等形式”;Y教師“家長們比較配合幼兒園的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
綜合以上結果分析,個案地區幼兒園利用家庭資源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形式,還尚待完善和提高。
2.主題教育的內容與形式
第一,主題教育的內容。據了解,東營市公立幼兒園規定必須選用省編教材。根據218名教師選擇“山東省幼兒園課程指導教師用書”的現狀,了解到約73%的教師認為,幼兒園開展的主題90%或全部主題是來源于《教師用書》。約一半的教師認為在進行主題教育活動時只是少部分主題運用了家庭資源。
第二,在主題教育活動中的交流形式。
此項調查中11個題目,“從不”“偶爾”“有時”“經常”的比例最多的均為“經常”。平均值最高的利用形式是“在家長園地上公布主題教育信息”。此種形式是一種單向的、靜態的互動形式,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威地位。而新型網絡手段比如“網站主頁”“班級論壇”“班級QQ群或微信群”等的運用率居于中等地位。這一結果顯示,東營城區幼兒園的主題活動交流形式比較多樣,但運用效果如何還尚待研究。
3.利用家庭資源的種類
根據課程資源的功能,吳剛平將其分為“條件性資源”和“素材性資源”。“條件性資源”是對主題教育活動有支撐作用的資源,但不是直接來源,如家長提供的廢舊材料。“素材性資源”可以作為主題教育活動的直接來源,如在CL幼兒園開展的“做蛋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中,家長的面點師、蛋糕師職業就是素材性資源。關于家庭資源種類的調查題目中,“家庭的日用品”“家庭的產業”均屬條件性資源,是經濟資源的一種;“家長的職業”“家長的人際關系”“家長的特長”“家長的教育經驗”屬于素材性資源。
從調查的結果看,選擇“家長的教育經驗”的均值為2.80;“家庭的日用品”的均值為2.79;選擇“家長的空閑時間”“家長的特長”“家長的職業”的均值在2.75~2.50之間;“家長的人際關系”“家庭的產業”均值2.0左右。筆者結合訪談結果分析,造成條件性資源“家庭的產業”得分最低的原因在于,絕大部分教師不清楚“產業”的含義和范圍。因此,東營城區公立幼兒園家庭資源的利用類型是交叉的,素材性資源之所以利用較高,是因為本地區近期開展了“家長學校”“家長進課堂”“家園共育·社會實踐”“家長開放日”等一系列活動。
4.利用家庭資源進行主題教育的困境
本題設置的選項與賦值為:“從未遇到”1分,“偶爾遇到”2分,“有時遇到”3分,“經常遇到”4分。八個題目的均值都在2分左右,即“偶爾遇到”。“教師方面原因”“其他困境”兩項得分最少,分別為1.76和1.73,與“家長提供材料不及時”的最高分2.4相差較大。也就是說,教師自身進行歸因于多數從家長不配合,很少從教師自身出發。
5.利用家庭資源進行主題教育的改進建議
改進建議的均值除“其他建議”外,其他七個題目均值都接近4分“經常”。其中“向家長展示幼兒的進步”“通過表揚孩子來帶動家長”“在家長中樹立榜樣”“向提供幫助的家長表示感謝”四個題目的設置是行為主義理論中正強化的運用,而說明性建議“向家長介紹主題教育”“向家長說明參與意義”運用較少。“反思自己行為”的方式運用較多占71.65%,均值得分為3.66。自我反思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面,說明調查對象整體的專業覺悟相對較高。從教師的人口統計學資料分析,被調查的教師有92%的教師是學前教育專業,約75%為新教師(5年以下教齡),60.55%為本科學歷,所以教師的整體水平在中上等。
四 教育建議
第一,利用家庭資源進行主題教育的形式需多樣化,家長參與層次需提高。第二,主題教育的內容選擇需做到規定性與靈活性相統一。第三,主題教育活動中的交流形式需加強雙向溝通渠道的有效運用。第四,利用家庭資源的種類需增加素材性資源的利用。第五,改變教師權威,與家長建立平等、尊重的關系。第六,加強教師自我反思的專業能力和素養。
參考文獻
[1]虞永平.論幼兒園課程中的主題[J].學前教育研究,2002(6)
[2]王蕾.家長怎樣參與主題活動[J].山東教育,2002(27)
[3]陳丹.幼兒園運用家庭資源進行主題教育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
[4]邱麗媛.上海市幼兒園教師對主題性音樂活動認知現狀的調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