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外語學習任務的研究中,任務的不同類型、完成任務的條件與學習者語言運用之間的關系最為重要。全面了解不同任務的特性及其在不同條件下對學習者語言運用的影響,能夠更有效地運用任務教學法,達到預期的交際目的。本文探討了任務類型和任務條件對二語學習者口語輸出的影響。
【關鍵詞】任務類型 任務條件 準確性 流利性 復雜性 協調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9-0029-02
越來越頻繁的國際交流活動,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急切地希望能在大學期間提高自己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尤其是口語方面的語言輸出能力。因此,2001年5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新的《英語課程標準》,此標準將“倡導任務型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寫入教學建議。2007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進行了修訂,我們可以從字里行間看到不少新的教學理念與重語言輸出的任務型英語教學理念一致,如強調了因材施教,分級指導;強調自主學習,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學目標和要求都有強調交流,從語言的用途出發教授語言,強調在真實的生活場景和上下文背景下的語言輸出。教學模式要求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和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合作,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因此任務已成為獨立的研究對象,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任務教學法的主要理論依據是Krashen的可理解性輸入假設,Swain的可理解性輸出假設和Long的互動假設。在外語學習任務的研究中,任務的不同類型、完成任務的條件與學習者語言運用之間的關系最為重要。只有全面了解不同任務的特性及其在不同條件下對學習者語言運用的影響,才能更有效地運用任務交際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在任務教學法中,根據Nunan提出的任務框架,任務要素包括:目標、輸入、活動、教師作用、學習者作用和環境。任務難度分級特征可以從語碼復雜性、認知復雜性和交際壓力三方面來定義。采用此類體系,其目的就是能夠將任務進行分析、對比,而且最關鍵的就是能根據既定特征對任務進行難易分級。如果任務選擇得當,就能達到流利性和準確性的有效平衡。
關于任務中的語言運用問題,Crookes,Skehan等研究者在流利性、復雜性、準確性三方面進行了區分。流利性涉及學習者在現時中無過多停頓或猶豫而產出語言的能力。總體測量標準包括語速、連說長度、停頓長度、沉默、錯誤開始、重復。復雜性涉及所產出或表達的語言其詳盡性或目標。總體測量標準采用計算每句或每個T單位中的從句數量。準確性是指所練習的言語與人們實際使用目的語言之間的吻合程度。總體測量標準采用計算無錯誤句子的數量。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探討了不同任務類型和任務條件對口語輸出中這三個變量的影響。
118名研究性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參加了這次實驗,所采用的三種任務類型分別是個人資料任務、圖畫描述任務和做出決定任務。三種任務條件分別是無計劃、非詳細計劃和詳細計劃。完成任務的條件與各個相互變量之間的關系最為復雜。實驗目的是回答三種任務類型在三種任務條件下對二語學習者口語輸出流利性、復雜性和準確性的影響。由于研究重點在于三種任務類型與三種任務條件,因此整個分析方法采用對每種任務類型的每個相互變量進行單方面方差分析和項目易度分析。
關于對流利性的影響:對于圖畫描述任務,不同的計劃條件(詳細計劃和非詳細計劃)都對它產生一定影響;而對于個人信息任務和做出決定任務,只存在有計劃和無計劃兩種任務條件對其產生的總體影響,但詳細計劃和非詳細計劃對其產生的影響差別甚小。另一個值得討論的實驗結果就是關于做出決定任務與其他兩種任務類型相比較,做出決定任務在三種任務條件下其重復、猶豫和替代三個項目存在著明顯差別。即在有計劃條件下,重復、猶豫和替代更多。受試者似乎在已經計劃的基礎之上進行在線思考,這樣有可能使他們的話語表達更自然。
關于對復雜性的影響:結果顯示任務條件對其有極大影響。詳細計劃明顯比非詳細計劃產出更多的從句,非詳細計劃明顯比無計劃產出更多的從句。實驗結果還顯示在每種任務類型中,三種任務條件下所得數據差別很大。但個人信息任務中的無計劃條件和非詳細計劃條件中所得數據除外。
關于對準確性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任何一種任務類型,非詳細計劃者產出的語言最為準確。這個結果對個人信息任務和圖畫描述任務非常明顯,但對于做出決定任務來說稍微明顯。另外,對于個人信息任務和做出決定任務,詳細計劃者產出的語言比無計劃者產出的語言準確度高,即無計劃<詳細計劃<非詳細計劃;但是在圖畫描述任務中,無計劃者比詳細計劃者產出的語言準確度高,即詳細計劃<無計劃<非詳細計劃。
實驗結果表明不同的計劃條件對流利性有很大影響,對復雜性的影響也很明顯,計劃時間的長短與復雜程度呈線性關系。然而,對口語輸出準確性的影響卻比較復雜,最準確的語言卻是由非詳細計劃者產出。因此在任務教學法中實施任務的過程當中,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要求,完成任務的條件(計劃時間)也應相應的變化,尋求流利性、復雜性和準確性三者之間的最佳平衡。
Nunan(1999)提出了五條任務設計原則即語言情景真實性原則、形式功能相結合原則、做中學原則、圖式建構原則、腳手架原則。參考Nunan對任務設計原則的歸納,結合語言輸出理論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筆者認為,適合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特點的語言輸出視野下的任務型課堂教學設計原則如下:
第一,意義協商的語言輸出原則。學習可以通過使用目的語進行溝通以提高口語能力,談話中,學習者通過要求對方澄清、重復或解釋,就可以使對方用他們能聽懂并能夠從中有所收獲的語言交流。
第二,互動性的語言輸出原則。互動是交際的核心,互動對學生習得語言非常有益。語言的互動過程會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理解性輸人和語言輸出機會,并促使學生語言的自動生成。
第三,流利而準確的語言輸出原則。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語言輸出性任務的機會,提高學生英語的流利性和準確性。教師必須給學生提供不斷提高流利性和準確性的練習,并認識到犯錯誤是學習新語言過程中很自然的一部分。
第四,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重語言輸出的任務型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從滿足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積極參與任務、主動思考語言的輸出結果。
第五,課堂教學環境的設計原則。重語言輸出的任務型課堂教學強調要聯系實際,對實際交流環境的體會與理解。課堂環境應具備促進語言習得的條件,即把課堂教學環境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促使學生發現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
參考文獻
[1]豐玉芳、唐曉巖.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6)
[2]邵繼榮.任務類型和任務條件對EFL寫作的影響[J].國外外語教學,2003(2)
[3]王艷.在口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策略能力[J].外語界,2001(3):33~37
[4]夏紀梅.“任務教學法”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的效益[J].中國大學教學,2001(6)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