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構建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如何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已成為體育工作者深入探討的問題。我們不僅要把育人視為體育教學的重要任務,處理好教學與德育教育的關系,而且還要做到教學與育人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充分發揮德育在體育教學中的功能。
【關鍵詞】體育 德育 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9-0047-01
體育與德育自古以來就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蔡元培先生曾說過:“凡道德以修己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體育為本。”然而,我們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往往只重視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培養大學生們良好的道德素質,已經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那么,在學校體育工作中如何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結合我多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 如何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現德育教育
學校體育工作最基本的內容就是體育課堂教學,我們要利用好課堂中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
第一,每堂課前,集合整隊要求學生做到快速、安靜、整齊,著裝必須符合運動要求,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組織性和紀律性,也潛移默化地養成了他們遵紀守法的優秀品德。
第二,課中通過不同的授課內容進行不同的道德品質教育。例如:耐力跑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吃苦耐勞、勇于拼搏的精神;接力和各種球類比賽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團結一心的品質;武術、拳擊和跆拳道可以鍛煉學生機智果敢和良好的自控力;單、雙杠上的練習中可以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相互關愛的品質。另外,通過各種體育趣味游戲教學,如“多人多足跑”可以使學生體會到“團結就是力量”的內涵。
第三,課后要組織學生整理、收拾教學用具器材,這對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也是很有益處的。
二 如何在早操及課外活動中體現德育教育
學校開展早操、晨跑以及課外體育活動也是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的良好時機。井然有序的早操、晨跑和各種課外體育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組織紀律性和樂觀積極的態度。這就要求學生應當做到:持之以恒,活動堅持長期性;組織有序,發揚學生主體性;方法得當,注重活動集體性。
第一,早操及晨跑。嚴格考勤制度,制定詳盡的量化考核標準,加強組織紀律性。定時對各班的早操或晨跑進行量化考核公布,規范學生逐漸形成遵章守紀、熱愛集體的思想道德品質。
第二,課外體育活動。在體育老師和班主任的共同指導下,各種課外體育活動要精心準備、嚴格管理,在活動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強調安全第一的條件下,讓學生自己開展活動,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而且還能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升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陶冶了學生互助友愛、為他人服務的良好情操。
三 如何在體育賽事中體現德育教育
多樣的體育賽事能夠激勵學生力爭上游、拼搏進取的競技精神,讓學生意識到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不斷培養他們的責任感、義務感和集體榮譽感。
第一,在各種體育比賽中。比如:參加某些需要耐力的賽事,學生們感覺自己似乎達到了極限,在這種情形之下是堅持還是退縮呢?這可以鍛煉學生學會戰勝自我;接力比賽可以增強學生協同作戰、頑強拼搏的精神;籃球比賽中對于對方球員違例犯規的情況,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還是不予計較,這就培養了學生“有容乃大”的廣闊胸懷;如何在比賽過程中面對節節勝利或節節敗退,則可以培養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堅韌品格。
第二,通過體育比賽結果的分析。對體育比賽中獲得好成績的學生要給予獎勵及表揚,一方面希望他們再接再厲,爭取更好成績,另一方面也要教育他們不要目中無人、驕傲自滿。在培養學生開拓進取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們謙虛謹慎的道德品質。而對于比賽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則要教育他們絕不放棄,分析失敗的原因,吸取經驗教訓,培養他們具備不懼挫折、戰勝困難的心理素質。
第三,針對比賽中的一些偶然事件。例如:比賽中,有運動員不慎摔倒,急忙爬起繼續參加比賽;或是在長跑臨近最后階段時有運動員摔倒,而有的運動員卻不顧個人名次,扶起摔倒的同學互相鼓勵跑向終點,這其實就是不畏困難、勇于拼搏、“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體育精神的最好體現。當然,我們也要教育或提醒學生對于一些偶然發生的不良事件需要提高判斷能力。
四 體育教師個人的表率作用
在體育教學工作中,體育教師自身的表率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作為一名合格的體育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規范的專業技能和崇高的敬業精神。課堂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每一個細心的講解、利落的示范動作以及文明風趣的言談都會讓學生從中受到熏陶,并帶給他們強烈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學生經過親身體驗實踐,勢必會認識到教師言談舉止的正確性,從而形成良好的性格與品格,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其實,德育教育在學校體育工作中的體現形式是多方面的,關鍵是要學會結合實際、靈活運用,努力做到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我們體育教學工作者一定要規范言行、以身作則、因材施教,這樣才能造就品德高尚、體魄健康,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才。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