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泰語教學的課程設置中,有四年制本科專業(yè)教學,也有一年制或兩年制非專業(yè)教學,即將泰語作為公共選修課程開設,各類學生由于專業(yè)的區(qū)別,在學習泰語的方法和時間分配上也不盡相同。本文將對非泰語專業(yè)學生的泰語習得進行探析,提出針對這類學生的可行性外語習得,使他們成為綜合能力較強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泰語 非專業(yè)教學 外語習得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9-0054-03
近10年來,云南省高校的泰語教學在云南所處地緣優(yōu)勢的客觀條件下,云南與泰國各層面深入交流的主觀影響中得到了長足發(fā)展,部分高校開設有泰語專業(yè)課程,很多高校也陸續(xù)開設非專業(yè)泰語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對于培養(yǎng)具備泰語應用能力的學生創(chuàng)造了優(yōu)越條件,也為中泰交流活動輸送了大批語言人才。在泰語教學的課程設置中,有四年制本科專業(yè)教學,也有一年制或兩年制非專業(yè)教學,即將泰語作為公共選修課型開設,各類學生由于專業(yè)的區(qū)別,在學習泰語的方法和時間分配上也不盡相同。本文將對非泰語專業(yè)學生的泰語習得進行探析,提出針對這類學生的可行性外語習得,使他們在學習自己專業(yè)的同時,能夠學好英語和泰語,成為綜合能力較強的復合型人才。
一 開設非專業(yè)泰語課程的背景
云南省地處中國西南端,與越南、老撾、緬甸接壤,并毗鄰泰國,得天獨厚的地緣優(yōu)勢,為中泰兩國的友好交往和發(fā)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在中國與泰國愈來愈頻繁密切的交往中,泰語自然成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社會對通曉泰語、漢語和英語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這也促使大學加大開設泰語課程的力度,尤其是為學習其他專業(yè)的學生增設泰語課程,將泰語作為選修課型,這樣學生不僅能學習其他專業(yè)技能,又能學習培養(yǎng)泰語交際能力。
二 非專業(yè)泰語教學的課程設計
1.課型設計
第一,通識教育素質選修課。通過開設初級泰語、泰國語言與文化兩門各有側重的課程供學生選修,學制為一學期。初級泰語是一門學習泰語的入門課程,側重講授泰語語音知識及簡單泰語表達,學生通過學習該門課程能夠掌握泰語拼音規(guī)則及拼讀方法,為今后進一步學習泰語奠定堅實的語音基礎。泰國語言與文化課程則是將初級語言與文化概覽兩方面知識內容有機結合起來的教學課程,學生在學習泰語語音系統(tǒng)知識的同時還將了解泰國概況及文化知識,既增強了學生的興趣又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是一門很有價值和意義的通識教育課程。
第二,公共外語必修課。我們還開設了兩年制的可以代替大學英語的大學泰語課程,作為公共外語必修課程選修。由于該門課程在教學目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方面有別于專業(yè)泰語教學,因此這兩年的教學以學習包括聽、說、讀、寫、譯的泰語綜合基礎知識為主,主要學習泰語語音、語法等系統(tǒng)的語言知識,為學習和訓練綜合應用能力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同時在夯實基礎之后再進行有一定針對性的專門訓練。
2.教學內容安排
第一,通識教育素質選修課,教學的內容包括泰語語音知識及訓練、泰語基本表達方法及應用、泰國社會歷史文化知識的概述。
第二,公共外語必修課大學泰語:教學內容主要以精讀課為主,學生學習的4個學期分別開設“大學泰語1”“大學泰語2”“大學泰語3”“大學泰語4”,系統(tǒng)教授泰語語言知識,為學生奠定泰語聽、說、讀、寫、譯的基本綜合技能,在學生學習一年并奠定一定語言基礎后,開始適當增加一些專門的學習和訓練,主要是加入泛讀內容和聽說內容。
3.教學情況評估
在上述兩種課型開設兩年之后,我們通過對教學效果和學生考試結果進行分析,看到選學的學生基本達到了各門課程的教學目的,但是由于學生同時還要學習自己的專業(yè)課程和其他類型課程,教學課時量少、學習時間不能合理分配、學習動能不盡相同,導致一個班級里的學生學習水平存在差異;另外受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實際的泰語應用能力以泰語讀、寫見長,但是聽、說能力欠缺。
三 可行性習得方法探析
成人對第二語言即母語之外的外語學習,由于受大腦已儲存的大量信息以及學習經驗和習慣的影響,而且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例如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語言學能等,學習者個人的因素在不同方面直接影響著外語學習過程和效果,因此教師必須從各個方面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外語的有利因素。
1.良好學習動機和態(tài)度的培養(yǎng)
外語學習動機一般包括三個方面:為實現(xiàn)外語學習目標而付出的努力、想達到學習目標的強烈愿望和對待外語學習的態(tài)度。學習動機的強弱會影響學習效果,學習動機較強、學習態(tài)度積極,主觀能動性就能得到積極發(fā)揮,學習效率一般會很高、學習效果較好;反之學習動機較弱則導致態(tài)度消極被動、不夠努力、學習效率差,在學習中付出的努力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就會導致學習積極性減弱,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外語教學實踐表明,教師自身的外語素質和教學效果,以及教師對學生的正面引導能夠改善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態(tài)度。
教師在泰語教學的同時,必須適時適當加入介紹泰國社會歷史文化的內容,教學形式也要多樣化,可以是教師通過圖文并茂的PPT課件或視頻資料講解,也可以是學生自己尋找資料并制作成圖文并茂的PPT介紹,通過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激發(fā)學習泰語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網上查找資料、閱讀相關書籍,開展外語實踐活動如泰語講座、演講比賽、學唱泰語歌、觀看泰語影視劇等,有效利用第二課堂來促進學生學習泰語的主觀能動性。
2.學習遷移特點的有效結合
學習遷移指一種學習中習得的經驗對于其他學習的影響。學習遷移的性質分為:正遷移即一種經驗的獲得對另一種學習的促進作用、負遷移即一種經驗的獲得對另一種學習起干擾或阻礙作用。在知識技能的掌握過程中,必然存在著先前經驗對新學習的影響,即存在著遷移,而知識技能的內化過程也只有在學習的遷移過程中才能實現(xiàn)。因此將學習遷移中的有利因素和特點進行有效結合,才能揚長避短,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第一,積極利用正遷移。在學習泰語的學生中,大部分學生學習泰語的動機是對泰國感興趣,有些同學去過泰國,有些即便沒有去過也曾經通過書籍、網絡、影視等媒介了解了泰國,因此從心理上對泰語產生了好感。教師要積極利用這些有利因素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向理性學習轉化,讓學生認識到想要進一步深入了解泰國,必須知曉其語言。另外從實用主義和客觀現(xiàn)實的角度,讓學生了解泰語技能在求職應聘中的優(yōu)勢。通過教師積極正面的引導,學生能夠逐步建立學好泰語的信心,并能為泰語學習付出努力。
第二,避免和轉換負遷移。在學生進入泰語學習狀態(tài)之后,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既有英語的知識,也學到了泰語的知識,由于英語和泰語屬于不同語系的語言,二者在發(fā)音體系和語法體系上不盡相同,加上母語——漢語的干擾,學生往往會在泰語表達上犯錯。但是教師可以利用英語、泰語、漢語三者中相同和相似的元素來指導學生,學生能夠很快接受并掌握。例如在發(fā)音體系中,教師可以找到英語或漢語中與泰語字母發(fā)音相同或相似的音素,與泰語進行匹配和比較,學生很快就能掌握;在語言表達上,尤其是詞匯的含義上,教師可以通過將泰語詞匯和英語詞匯進行類比的方法讓學生記憶和掌握。比如漢語詞匯“要”,在相同的句子中可以表達不同的含義,但是對應的英語和泰語剛好能匹配,舉例如下:
漢語句子:“明天我要去上課。”可以理解為(1)“明天我將要去上課”,表示將來要發(fā)生的事;(2)“明天我必須要去上課”,表示事情必須做;(3)“明天我想要去上課”,表示想要做事情。這三種理解在泰語和英語中都是用不同的句子表達,且泰語和英語表達的語意一致,上述中文句子用英語和泰語表達如下:
Tomorrow I’m going to class.
???????? ????????????
Tomorrow I have to going to class.
???????? ??????????????
Tomorrow I want go to class.
???????? ??????????????
由此可見,雖然漢語、英語會干擾泰語信息的接受,影響學生學習泰語知識,但是通過教師的有效點撥,學生完全能夠將阻力化為動力,并且語言學習的方法都是相通的,學生可以用學習英語的經驗來指導泰語學習,還可以根據(jù)漢語語法和泰語語法相似的特點來指導泰語表達。只要有效利用這些看似互相阻礙互相影響的不利因素,就能夠變不利為有利,促進泰語知識的學習和吸收。
3.輸入、互動與輸出的有機結合
第一,輸入與攝入。就二語習得而言,外語學習的輸入是指學習者可以得到的語言知識,通過接收相關信息再被自身吸收、理解、內化的攝入過程,因此是先輸入后攝入。如果教師僅以輸入知識為主,學生的學習就會變?yōu)檩斎胧綄W習,教師的教學就會變成輸入式教學,那學生就會為學而學,教師也會為教而教。這樣教、學的結果必然是被動的、有局限性的。因此教師需的教學內容要以意義為基礎,易于理解,有選擇地提供適合學生水平的語言形式,并引導學生將接收到的語言信息,通過課堂內外的練習和訓練,達到真正理解并攝入這些語言信息,將其變?yōu)樽约菏苡玫闹R。
第二,互動。教師向學生輸入語言信息,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與學生及時互動來推進學生對信息的攝入過程。當學生再將語言信息吸收、理解、內化之后,教師再通過課堂互動以及課堂內外的練習和訓練,進一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吸收。同時采取靈活、新穎、多樣的互動形式幫助學生消化吸收,為學生多創(chuàng)造交流互動,或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外在互動,或是學生與學習內容的內在互動。教師應該用不同的技巧來組織教學情境和語境以引起學生對泰語的注意,如句型練習與交際對話,通過個人練習和小組練習、模擬面談、采訪、角色扮演、口頭與筆頭練習等方式。
第三,輸出。語言的輸出即學習的結果,需要運用該門外語知識進行表達。外語學習的直接結果是要將其作為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學生接受信息并吸收內化為系統(tǒng)知識之后,需要對這些知識進行檢驗和應用。輸出能激發(fā)學生從語義為基礎的認知處理轉向以句法為基礎的認知處理,輸出在句法和詞法的習得中具有潛在的重要作用。學生在進行輸出表達時會對語言的形式進行反思、分析,強化對語言結構本身的理解,這樣學生有機會更多地、有意識地參與句法認知處理,體會語言結構的特征,從而促進語言的習得。因此,教師和學生都應主動創(chuàng)造語言使用環(huán)境,通過口頭和筆頭讓學生在課堂內外都盡最大可能用泰語表達,驗證和鞏固所學的知識,并對這些知識進行比較、修正,使之更加趨向于泰語本身的真實表達。
綜上所述,外語學習中的輸入、攝入、互動及輸出,是一個連貫的過程,也是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體,缺一不可,因此必須將它們有機結合起來
四 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1.泰語語音的問題
泰語是一種拼音文字,其音節(jié)在拼音規(guī)則和方法上與漢語和英語有很大差別,且語音知識紛繁復雜,一般需要一個學期來學習和練習。非專業(yè)的泰語學生由于學習課時有限,又受其他課程學習的影響,很難在規(guī)定的學期內完全掌握所有拼讀知識。因此在學習初期階段,教師要細致講解發(fā)音方法,并結合漢語或英語找到與泰語相似的發(fā)音,讓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另外讓學生結成對子,在課堂內外互相監(jiān)督、互相對練,教師及時掌握反饋信息,及時幫助學生改進發(fā)音問題。
2.語言實際應用問題
外語需要不斷地練習和應用,才能鞏固并保持語言技能,在沒有泰語使用環(huán)境的情況下,努力營造能夠使用泰語的環(huán)境,讓學生開口說出來。除了教師在課堂內創(chuàng)造的自然語境,學生在課外也要主動練習表達。對此教師應該加大第二課堂的教學力度,即為學生創(chuàng)造能夠鍛煉檢驗語言的條件和環(huán)境,比如邀請?zhí)┱Z專家進行專題講座、開展泰語演講比賽、開設泰語沙龍練習泰語交流、學唱泰語歌曲、觀看泰語影視劇、與泰國留學生交流互動、舉辦泰國文化節(jié)展示泰國文化等等。
五 結束語
非專業(yè)的泰語學生學習泰語的課時量少,且課外學習復習泰語的時間更加有限,在平時的語言環(huán)境中相比泰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實際應用的機會不多,因此教師和學生都應該盡最大努力來提高泰語教學的效率。就教師而言,首先應該提高和加強自身的外語能力和素質,根據(jù)所教學生的不同特點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和方案,在激發(fā)學生學習潛能和積極性的同時,授知啟智,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基礎和實際應用技能。就學生而言,首先應該明確自身的學習動機,端正學習態(tài)度,在教師的引導教授下,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小微主編.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莫雷主編.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魏所康.培養(yǎng)模式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4]〔美〕Susan Gass、〔英〕Larry Selinker.第二語言習得(第3版)(趙楊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