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在各級各類高等院校中普遍開展,但效果卻是差強人意,究其原因就是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因此探索適合大學生成長與發展需要的教學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課改革的突破口。
【關鍵詞】高等院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 體驗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9-0056-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它對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構建以及人文精神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與發展,我國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在這方面發揮的作用正逐漸減弱,究其原因可歸結為兩個方面:其一是教育教學的內容沿襲思想政治理論固有體系而沒有豐富與發展。在這個體系中并沒有增添多少符合時代及其發展相吻合的內容,這種單一與幾乎一成不變的內容如何讓富有時代氣息的當代大學生去領會、認可與接受呢?其二是高校教師在教育教學理念、模式與方法上也暴露出諸多問題,這也成為阻礙高校思想政治課取得更佳效果的負面手之一。下面本人就高校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請大家批評與指正。
一 高校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不可否認,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總結教育教學經驗,形成了許多富有成效的教育理念、模式與方法。這些都為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增強教育效果發揮過其應有的作用,然而這其中許多的理念、模式與方法未能與時俱進,故而其作用越來越弱,甚至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些阻礙的作用,這些都不能不令當代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與其他教育工作者反省與深思。
1.不少高校教師對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地位的認識存在誤區,把兩者畫上等號,陷入“教師中心論”的錯誤深淵
教學中重教師一言堂,重教師教學積極性,輕學生的主體性與積極性。不少高校教師把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視為單向的灌輸過程,自認為自己與學生相比,自己屬于更多更深知識的掌握者,學生是知識的弱勢群體;想當然地認為為學生好,將知識傾其所有傳授給學生;主觀地認為(總認為是正確的)自己是教學的主體和整個教學的中心。因而以傳授為主,掌握課堂的進程,而置學生于被動的客體地位,只注重讓學生接受并必須接受更多更深抽象的理論,忽視學生參與分析、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對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知識的主體能動性視而不見,甚至扼殺。這種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無疑成為扼殺學生能動性,削弱教學與學習效果的致命殺器之一。
2.單一機械和陳舊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當當代大學生隨時代發展對新技術的掌握與適應日新月異的時候,我們不少的高校教師卻依然停留在一本書、一支筆、一張嘴巴走天下的舊式當中??菰锓ξ抖痔咸喜唤^的重復述說,簡單機械的肢體動作與手勢,絲毫激發不了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與學生學習情緒上的調動,只會讓他們增添課程學習帶來的沉重感,讓本已對理論學習產生恐懼的脆弱心理再一次接受教師的折磨。這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來說無疑是一種重創,受摧殘的不只是我們的大學生,還包括了我們的大學教育體系。基于上述分析,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實效,教學理念、模式與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高校應不斷探索與創新教育理念,轉變教育模式,豐富教育教學方法,才能達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設的宗旨。
二 體驗式教學的特點
當前,一種新教學理念與模式越來越引起關注,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高校教師)共識,這種理念與模式就是體驗式教學。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體驗式教學以人的生命發展為依托,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蘊含著高度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它所關心的不僅是人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多少知識、認識多少事物,還在于人的生命意義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彰顯和擴展。體驗式教學之所以引起高校教師與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自然有它的道理與依據。
1.體驗式教學符合學生認知形成與鞏固,促進學生形成個體知識體系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這種論述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體驗式教學法就從感觀開始整個認識過程,要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體驗式教學法一方面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或如臨其境,就是通過給學生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間接形象),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另一方面也可使學生在直觀感知的基礎上發揮自身意識的主觀能動性,歸納總結與概括形成對知識的整體理解,使認識形成系統,也就是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
2.體驗式教學良好效果的取得在于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對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教學良好效果的取得無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赫爾巴赫把整個教學過程視為興趣產生與發展的過程,并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來組織課堂教學體系。皮亞杰也強調,在教學中考慮學生的興趣,這是現代方法中的一個決定因素。體驗式教學與傳統教學思路與方法相比,其優點之一就在于體驗式教學能發揮人自身感觀的作用,極大地引起學生的情緒體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力,使學習成為學生主動的、自覺的活動,從而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與效果。因而興趣成為現代教學方法遵循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則。
3.教育教學是教與學雙向配合、互動交流的學習過程
正如教育學家蔡元培所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的容器……”就其中“幫助”與“容器”二詞而言,足以讓我們領會到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雙邊互動交流的過程。體驗式教學創建的是一種互動的交往學習形式,強調尊重師生的雙邊與情感交流體驗,教學過程是師生信息交流的過程,同時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師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欣賞學生,傾聽學生的意見,接納學生感受,包容學生缺點,分享學生喜悅,讓學生體會到親切、溫暖與民主的氣氛,形成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讓學生產生良好的心境,讓學生在積極向上中愉快地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加強體驗式教學
高校學生智力發展已經達到一定高度,對課程理論的理解能力也極大地提高,但是即便如此也應該加強體驗式教學的運用。尤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性特別強,因此在這門課程中采用體驗式教學除了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外,我覺得還有更值得我們運用的理由。
1.高校大學生已經不再想做一個把一切都放在心里的沉默者,表現欲日益增強
隨著高校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增加,實踐經歷使他們對社會政治、經濟、法律有了更多的實踐閱歷,這種閱歷需要有一個平臺讓他們去思考和表達,展示和提高他們學習與實踐的能力,培養與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開放式教學,充分利用大學生理論與實踐知識掌握的全面提高,智力發展和思維的日漸成熟。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尤其是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可以通過互動交流鍛煉提升學生發表自己意見建議的膽略、語言的組織與表達能力、思維的反應與邏輯性、分析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的實際能力。
2.與中小學生相比,大學生更不能容忍枯燥無味的單向灌輸的“填鴨式”教學課堂的存在,不想人性在師道尊嚴中被扼殺
大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民主化、同學師生間的平等交流與合作探討極為渴望,重視自身學習與發展中的主體性。而體驗式教學則能創建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喚醒與符合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讓學生充分成為學習的主人,為大學生們自由表達他們的意見、對社會的看法,展現他們的個性提供平臺,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一項調查顯示:高校70%的學生敬重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的老師,然而90%以上的學生則喜歡的是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而且課堂教學中又能使教學充滿藝術、煥發活力的老師。體驗式教學與課堂恰恰能起到這一作用,它不但可以將學生與老師的學識、思維充分調動交流,而且還能在學生中塑造高校教師新形象,樹立威信與增強吸引力,通過這種人格魅力來影響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重新拉回到思想政治課課堂。
總而言之,體驗式教學通過創設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教與學的互動與統一,不但有效提高了教學與學習的效率,還能達到發展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可謂一舉多得。
參考文獻
[1]藍強.對體驗式教學的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9)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