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我們發現外語學習或多或少會受到母語習慣的影響,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母語遷移現象。這種影響既可以是積極的,對外語學習起促進作用的影響,即正遷移;也可以是消極的,對外語學習起阻礙作用的影響,即負遷移。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充分利用母語的正遷移作用,降低負遷移對外語學習的影響,以期為高職英語教學實踐活動提供參考。
【關鍵詞】母語 正遷移 負遷移 高職 英語教學 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9-0061-02
多年以來,母語遷移現象受到國內外英語教學工作者和理論研究者的高度重視,成為二語習得研究的根本性問題。母語遷移現象的產生主要是外語學習者因自身受到母語語音、詞匯和語法習慣的影響,從而對外語語音、詞匯和語法學習產生影響。
一 母語遷移現象
作為一名學生,對任何一門外語的學習,都是建立在母語的基礎之上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語習慣的影響。根據母語遷移產生的影響,可以劃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又稱“助長性遷移”,是指已有母語知識對目標語知識的學習產生積極、促進的作用。負遷移又稱“阻礙性遷移”,是指已有母語對目標語的學習產生消極、阻礙的作用。表現在日常英語教學中,即已有母語知識在語音、語法和詞匯等方面與英語有相同或相似表達時,就會使學生容易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產生正遷移的效果。反之,則產生負遷移效果。因此我們在探討和研究母語遷移現象時,應盡量避免產生負遷移,促進和擴大正遷移。
二 母語遷移在英語教學中的具體表現
總體來看,英語和漢語在語法、語音、詞匯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語法方面
從大的結構來說,英語的表達與漢語有相似的地方,大部分情況下是:主語+謂語+賓語。如:I have a dream.(我有一個夢想)。但是英語與漢語的詞序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主要表現為定語和狀語的位置。漢語的定語一般放在中心詞前,英語則不一定。既有放在中心詞前的,如:a beautiful girl(一個漂亮的女孩),也有放在中心詞之后的,如:the days to come(未來的日子)。而且大多數定語從句都放在中心詞后,如:the man who you met(你見過的那個人)。另外,英語中一些由分詞組成的形容詞和對應的漢語詞序也不一樣,如:ill-tempered(脾氣不好的),broad-minded(氣量大的、心胸開闊的)等等。在表達地點時,英語一般由小到大,漢語則由大到小,如:Xinhua street,Nanning Guangxi China(中國廣西南寧新華街)。但在實際教學中,特別是對于基礎較差的高職學生,往往是按照漢語結構按部就班地講解英語句子,忽略了英語與漢語在語法上存在的諸多差異,這就需要我們高職英語教師注意收集,耐心細致地對學生進行對比講解,讓他們洞悉其中的異同。
2.語音方面
漢語和英語在音位、音節、語氣、節奏等方面差異較大。英語的單元音和普通話的單韻母相比不僅數量多,而且分得更細。英語的輔音多數是清濁成對的,如/p、b/,/t、d/,/k、g/;而漢語普通話的輔音多為送氣和不送氣的清輔音,如“p、t、k、ch、q、c”和“b、d、g、zh、j、z”,只有“m、n、l、r”幾個屬于濁輔音。同時,英語中為求得句子重讀音節比較勻稱而有節奏的反復出現,使通常接受句子重音的某些詞失去重音,形成重音的重分配。如“un-known”,在“He is quite unknown.”句中失去第一個音節上的重讀,但在“the unknown warrior”中則失去第二個音節上的重讀。
漢語和英語在語音特征與規律等方面都存在異同,而且差異性大于相似性,同時漢、英語音的相互影響受到許多主客觀因素的諸多制約。教師在教學中要詳細比較,幫助學生了解一定的漢、英語音知識和規律,使學生掌握發音技巧,從而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
3.詞匯方面
對于初學英語的人來說,往往喜歡逐字逐詞進行對照翻譯。這種方法對付簡單的語句還可以,但要對付復雜的句式,則往往顯得捉襟見肘,很難奏效。如“People came in by twos and threes.”一句,可以按照中國人的用語習慣翻譯成“人們三三兩兩地進來”,但不能翻譯成“兩兩三三”,否則就不好理解。有些英語數詞在翻譯成漢語后并不需要點明具體的數詞,只需把整體的意思表達出來即可。如:“He asked me a thousand and one things.”(他向我問長問短)。同時,英漢中有不少表示顏色的詞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習語,如“To be black in face”(臉色鐵青)、Black tea(紅茶)等,翻譯時也不能采取一一對應的手法來簡單理解。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鼓勵學生在不斷擴大詞匯量的同時,針對特定的短語進行特殊記憶,對整個句子的結構進行分析,才能有效避免歧義,提高正確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
三 靈活運用遷移理論指導高職英語教學
通常而言,英語教學分為全英教學、英主漢輔教學和漢主英輔教學三種模式。基于學生英語基礎普遍偏低的實際狀況,高職院校大多采用漢主英輔的英語教學模式,這就不可避免地加劇了漢語對英語學習的負遷移作用,從而導致學生更加依賴漢語來學習英語。同時,大多數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以語法教學為中心,沒有全面培養學生在聽、說、讀、寫,特別是英語思維方面的能力。因此,英語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調整英語和漢語課堂用語的比例,注重學習英語國家文化,培養英式思維方式等,全面提升聽、說、讀、寫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當然,母語是學習英語的基礎,我們在探討漢語對英語學習的負遷移作用時,也不能忽略漢語對英語學習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對于基礎較差的高職學生,就必須借助漢語來介紹英語的習慣用法,通過對比分析英語與漢語在語言、語法上的差異,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語言學習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地提高學習的效果。具體到英語教學實踐中,我們應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要善于歸納總結。要有計劃地歸納一些英語和漢語在語音、語法、詞匯等方面的異同,總結出共性規律,便于學生記憶,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漢語對英語學習的正遷移效應,促進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二要積極創設適宜的英語學習環境。可以借助情景對話、英語游戲、英文歌曲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熟悉英語語音、語法,了解英語文化和歷史背景,從而減少負遷移對英語學習的負面影響。三要正確對待學生由于母語負遷移作用而出現的錯誤。耐心幫助學生分析造成錯誤的原因,不斷積累經驗,有意識地避免類似錯誤的發生。
四 結束語
任何一門語言都有其學習的規律可循,母語遷移理論就是要找出漢語與英語學習的共性規律,總結歸納差異特點,擴大漢語對英語的正遷移效應,較快地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水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利用母語遷移理論提升高職英語教學,這不僅是教師如何教的問題,也是通過教學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的過程。學生通過留心總結英語和漢語的差異,尋找兩種語言的共性規律,不僅是英語學習的過程,更是學習經驗積累和提高的過程。
參考文獻
[1]俞理明.語言遷移與二語習得——回顧,反思與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陳琴.二語習得過程中的母語遷移現象[J].內江科技,2008(4):18~19
[3]徐曉光.英語教學中的漢語干擾現象探析[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3(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