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初中生都是“00后”,他們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同時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思想品德課程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陣地,其地位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研究思想品德課中如何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具體內容,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9-0086-03
青少年是中國未來發展建設的生力軍。初中階段的他們正處于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旦形成,對其一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為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三觀,引導青少年樂觀正確地面對生活,中共中央辦公廳于2013年12月印發了《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用以指導人們的行為。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成三個層面的價值目標,即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目標以及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目標。每個層面的價值目標分別用八個字高度概括。簡明易懂的概述有利于初中生的認知理解,為初中生的健康成長指明了方向,并將其與思想品德的實際教學完美融合,以豐富初中生的學習生活,培養他們的認知能力與價值觀念,進而為初中生真正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合格公民奠定思想基礎。
根據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中課程性質的描述,其本身就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立足于初中生的生活實際,并將初中生正在參與的社會生活作為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基礎。修訂版的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在“教材編寫建議”部分中就強調:“教材編寫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此外,不論是課程性質和課程目標以及教學建議都強調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課本身就可以說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課程教學上的產物,思想政治課本身就應服務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基于上述認知與理解,我們認為,初中思想品德課程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認知、參與、體驗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修訂版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將初中思想品德內容劃分為三個層面,即從自我出發、學會在集體中成長及個人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而這三個層面恰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次的價值目標相互照應,現結合每個層面的具體教學內容闡述如下。
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在思想品德課程中的落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對于這一部分內容的講授,老師要帶領學生感受身邊的變化,并從變化中體會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正在蓬勃發展,在謀求物質極大豐富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也在豐富之中,進而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并從中引領學生體驗國家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涵。
在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級第二單元“了解祖國,愛我中華”中,教材開篇展現的就是“世界舞臺上的中國”,通過對中國在當今國際經濟、政治及文化舞臺上的表現,帶領學生直觀感受中國的變化,勾勒出一個和平、合作、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但同時也指出,雖然目前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的發展狀態較好,但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牢記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通過前后照應,教育學生國家富強要靠我們勤勞的雙手點滴積累、不懈努力,我們要在認清基本國情的基礎上,不斷地充實自己,增強自身素質,保持主人翁的心態,牢記“發展才是硬道理”,在經濟建設中不斷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爭取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級教材的第六課參與政治生活中,明確指出我國的國家性質,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充分享有管理國家的一切權力,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民主”一詞的高度概括。教材在符合初中生認知能力的基礎上指明了人民行使權力的途徑與方法,闡述了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也是創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
初中生對于文明一詞并不陌生,它與社會的發展建設如影相隨,它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與經濟建設成正比,而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又與它的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極其深遠。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級教材第五課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中就明確提到,幾千年來,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而不衰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所以,應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傳統文化,應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做傳承中華文明的使者。
和諧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體現了人們對整個社會的美好訴求。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級第八課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設中,指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及和諧文化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直接關系,教師在講解此處知識時,應列為重點予以講授。鑒于這部分知識理論多些,比較難懂,為了符合初中生接受知識的心理特點,教師要多結合生活中的事例輔助教學。
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價值目標在思想品德課程中的落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價值目標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開篇就指出人身權賦予我們維護生存與尊嚴的自由和力量,自由的權利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前提。在我國公民充分享有自由平等的權利,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對自由的描述相一致。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教材通過使學生了解公民的權利與義務,讓每個人時刻關注自身的地位和價值,尊重和維護他人的人身權,在和諧、愉悅的氛圍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教材雖然對人身自由權利的描述只有一個段落,但卻明確指出它是人們參加各種活動、充分享有其他各種權利的基本保障,凸顯了自由的重要性。
在落實平等、公正等價值觀上,教材指出公平是社會穩定的“天平”,并在責任與利益的權衡間指出怎么做才能達到公平。并指出公平的社會環境是人們享有平等權利的前提基礎與保障,每個公民都應為促進社會公平,而獻出自己的力量。此外,教材通過展示事例指出了公平能夠促進人們進行社會生產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推動整個社會的持續發展。
而對于法治這一價值觀念,教材依據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各個年齡段的學習任務中均有滲透,且運用篇幅較多,七至九年級教材均有涉及,尤其在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的七年級下冊專門設置了“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這一單元,教導學生走近法律,初步感受法律的威嚴,知道法不可違,違法必究。同時,又讓學生體會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的保護作用,并教育學生善于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法治篇,在整個思想品德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是中考必考的重點單元,而且在整套教學體系中也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目標在思想品德課程中的落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目標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它在思想品德課程中,通過對學生進行意識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各個章節之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明確指出了愛國的具體含義,這一點雖然在教材中沒有明確的體現,但整套思想品德教材可以說就是基于這一德育目標的基礎上設立的。愛國思想是個不容易具體化的內容,它應扎根于每個社會主義公民的內心之中,通過社會實踐不斷調節公民個人與國家關系的行為準則。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級第二單元“了解祖國,愛我中華”一章對愛國思想有一些直觀的描述。教材通過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國家意識教育以及熱愛學習教育等環節分層體現。可以說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是對初中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素材,教材除設置了專門的對應單元外,在其他每一節課中多少都會有一些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內容,這其中有很大部分是隱性的,需要政治教師去認真分析與整理。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教育主要體現的宗旨是要求公民克己奉公、誠實勞動、信守社會準則進而服務人民、服務社會。這與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級第一單元“承擔責任,服務社會”的中心思想相同。這一單元建立在七、八年級學習的基礎上,此時學生初顯成熟,對于責任和義務有了較好的認同感,教材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自身在不同社會環境下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進而了解到對應的責任也不同。在掌握自己對自己負責的前提下,理解我與集體的利益關系,進而共同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并在這種氛圍下熱心公益,服務社會。當然,教材在最后一節中指出,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還要信守承諾,勇擔過錯,要時常學會反思,因為在反思中,才能更清楚地了解自身的責任,并在承擔責任中不斷成長進步。
誠信,自古以來就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骨髓之中,古今關于誠信的事例舉不勝舉,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誠信二字卻顯得尤為重要。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對學生的誠信教育鋪設的范圍特別廣,誠信教育涉及方方面面,現從兩方面做簡要分析。(1)對公民自身來講誠信教育體現的主要內容:七年級上冊的第五課自我新期待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誠信的形象,做誠實守信的好學生。第八課學會拒絕要讓學生學會分辨并自覺抵制生活中的不良誘惑,做誠實守信的好學生。其中,最為重要的要屬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第十課誠信做人到永遠的所有章節內容,在這一章節中,具體闡述了誠信的含義和誠信守則以及誠信對當今社會的重要意義,并教育學生做到對人守信,對事負責。(2)在社會范疇內誠信教育體現的主要內容: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七課感受法律的尊嚴中,通過教材安排讓學生自己體會法律的作用,知道在我國違法必究,執法必嚴,進而教育學生在社會中要做到自覺守法、誠實守法。而在網絡交往新空間中,直面當前網絡快速發展中的利與弊,從學生身邊的實際事例出發,用事實說話引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要摒除一些不文明現象,在與陌生人接觸時既要注意安全防范又要做到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第八課競爭合作求雙贏中,通過正反事例教育學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誠實守信的至關重要,當今經濟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誠信經濟、信用經濟。八年級下冊第八課消費者的權利中,通過每個學生作為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親身體驗或看到的不良現象引發思考,幫助學生樹立誠信的消費觀念,即在作為消費者的過程中我們要做到誠信消費,與之相對的經營者更加要誠信經營,不欺詐,不違法,不坑蒙拐騙,做誠信守法的經營者。
友善作為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取向,它強調的是公民之間的相互關系,而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這種相互尊重、相互關心、和睦友好,一定會促進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的形成。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既設立了顯性的單元章節如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九課就明確強調要教育學生學會換位思考與人為善。同時教材關于友善的體現更多的是需要老師帶領學生共同分析,這其中就包括具體的與同學、老師及家長的交往藝術,而這種人與人交往的活動又貫穿于整個思想品德教材,所以也可以說與人為善是一切交往的前提和其他價值實現的基礎。
總之,教育以人為本,而當前初中生的“三觀”教育作為教育環節的重中之重,更離不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因為初中生目前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正處于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非常有必要針對初中生這一成長特點,引導他們把握時代的節拍,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這其中,思想品德課程作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的一門學科,地位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將理論性較強的核心價值觀念,細化成利于學生理解、學生樂于接受的綜合科目,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而只有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思想品德的具體內容的對應聯系,教育者才能更好地完成這一育人目標,進而幫助學生逐步樹立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貢獻的志向。
參考文獻
[1]李丹.淺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課[J].教育教學論壇,2012(S2)
[2]羅春燕.關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中學教育的思考[J].世紀橋,2012(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