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積極開展課外閱讀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由于年齡的差異,教師閱讀的書籍跟孩子閱讀的書籍有很大差異,因此教師與孩子在閱讀上的收獲很難分享。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為了解決目前學生閱讀中的困惑,應積極開展“師生共讀一本書”的活動。
【關鍵詞】師生共讀 博覽群書 一分耕耘 一分收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9-0119-01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積極開展課外閱讀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然而,以往學生的課外閱讀存在許多弊端:學生閱讀水平參差不齊,愛好學習的孩子能博覽群書,可許多學生對課外閱讀卻視若未睹,在無聊的玩鬧中消磨時光。學生閱讀放任自流。家長、老師常常任由孩子自己選擇書籍,自由地閱讀,極不重視閱讀的質量,也不關注孩子的閱讀效果。師生常常話不投機。由于年齡的差異,教師閱讀的書籍跟孩子閱讀的書籍有很大差異,因此教師與孩子在閱讀上的收獲很難分享。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為了解決目前學生閱讀中的困惑,我校積極開展“師生共讀一本書”的活動。
活動開展以來,受到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好評。老師們說:“‘師生共讀活動’拉近了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我們的共同話題多起來了,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在活動中逐步形成。”孩子們說:“‘師生共讀一本書活動’給予了我們成長的金鑰匙,人生的道路漫長而又坎坷,在這一路上,我們可以和閱讀一起成長。閱讀讓我們慢慢讀懂自己所在的這個世界,也會深深迷戀那些書里的故事和人兒,仿佛他們就在自己的身邊,仿佛我們像一個路人一直默默看著他們的故事。你骨子里的聒噪會一掃而光,你的內心會漸漸甜美而擁有生命的力度,你的夢想也近在咫尺。”家長們說:“‘師生共讀一本書活動’開展得真及時,以前孩子在家除了完成老師的作業外,就是看電視、玩電腦,要么就是約上幾個好朋友出去玩,家長很不放心。自從開展了‘師生共讀一本書活動’以來,孩子像變了個人似的,回家寫完作業就悶著頭看書,喊他吃飯都不肯放下書,說是班上要開展讀書交流會呢。”
在這次活動中,作為一線的語文老師,“師生共讀一本書活動”體會更深的是:自己也在活動中成長著,就拿這次我班共讀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來說吧。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電視劇《西游記》都看過,有的不止看過一遍,但調查了解后,發現看過《西游記》一書的學生并不多,在學生們都大概了解名著情節的基礎上,我和孩子們選擇共讀《西游記》原著。原著四字詞語較多,對仗工整,講究韻律,語言很美,但文言文給學生閱讀帶來了一些困難。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共讀計劃。
第一,讓學生充分利用早晨、中午的閑散時間進行閱讀,保證學生每天在校至少有二十分鐘的閱讀時間(平時,允許學生來校帶上課外書)。讓學生每天晚上在家里安排二十分鐘的閱讀時間,雙休日、節假日,更要做到讀書、休息兩不誤,使讀書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樂趣。
第二,開展讀書交流活動。例如,在每一節語文課前,我安排5分鐘時間,學生交流自己最近的讀書情況,講講書中精彩的故事情節;或選取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段落,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與大家一起分享;老師和學生一起共讀一本書,交流讀書心得。
第三,老師做好導讀工作,引導學生閱讀的方法。掌握好的讀書方法,比多讀幾本書更有價值,我在提倡學生個性閱讀的同時,還初步教給學生讀書做記號、讀書做筆記的簡單讀書方法。要求學生將讀書活動中讀到的精彩片段、好詞好句、名人名言摘錄在“采蜜本”中,鼓勵學生多寫讀后感、日記。如六年級要求必讀的課外閱讀材料《魯濱遜漂流記》《草房子》《城南舊事》《小王子》,為了使經典讀物深入每一位學生的心田,我首先讓學生制訂閱讀計劃,利用閱讀課視頻選播書中的經典片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周末布置學生寫讀書筆記,精選出優秀的讀書筆記貼在班級“學習園地”欄里,供大家欣賞。
第四,利用家校通平臺、班級黑板報等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學生在校的時間大部分是在上課,課余時間畢竟有限,學生在家的時間還是比較充裕的,我經常利用家校通平臺,與家長交流孩子在家的讀書情況,對親子閱讀做些必要的指導,在家庭中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在校園里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就更有必要,教室內外張貼的是讀書名言,圖書角有學生自己捐贈的各種圖書,學生還開展做書簽、繪制讀書手抄報、辦黑板報等活動,提高了讀書的興趣。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師生共讀一本書”活動開展以來,老師們的課堂效率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了。在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一起走進書的世界,遨游于知識的海洋,有了不斷吸取知識的機會和時間,文化底蘊越來越厚實,師生一同體驗著博覽群書的愉悅。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