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課程的教育教學方式有待改善,小學數學的教學方法也需要不斷進行改革。小學生由于年紀小,理解力不如高中生強,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不能僅依靠講解教材中的知識,還應該將其和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接受新知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 生活化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9-0136-01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要求注重以人為本,充滿生活性和趣味性,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做到教學生活化。將數學教學同生活聯系到一起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師所教授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積極探究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課堂生活化的教法,讓學生可以愉快地學習數學。
一 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只是照本宣科,這種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使當代的教育目標得到滿足,需要不斷地進行改革和創新。傳統小學數學教學采取的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記憶方式也只是死記硬背,對所記憶內容的來源卻不夠重視。如此一來,小學生便不能夠對公式做到深刻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對于知識的鞏固通常采取的是題海戰術,通過大量數學題目的練習,讓學生熟悉解題思路。但是這種教學模式卻不符合生活實際,無法讓學生通過數學思維來解決數學問題,減弱了學生的思考能力,限制了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教學的模式上進行不斷改革和創新,使教學模式生活化,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理念,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效果。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是讓學生以理解為主,通過理解來記住公式,憑借生活中的情景加強教學的效果。如此一來,便能將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激發出來,讓學生積極地參加數學活動。同時數學教師還應借助新媒體技術來提升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效果,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二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途徑
1.同學生日常活動相結合
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過程可將學生的日常活動融入其中,用于對數學概念的解釋,加強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例如當數學教師在解釋“單價、數量、總價”這些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后找家長搜集在超市購物的小票,然后在課堂上利用這些小票解釋這幾個概念。因為購物的小票是學生經常見到的東西,學生在掌握相關知識的時候也會更容易些。再比如說,當教師解釋“速度、路程、時間”等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沿著操場測量1000米,然后用秒表記住走這段路所用的時間,因為每個學生走路的速度不一樣,所測量得出的時間也不一樣,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激發學生對該問題的思考興趣。
2.有效利用學生熟悉的場景
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將學生的生活同教學的內容緊密地結合起來,這種方式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當小學數學教師在教授認識錢幣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模擬一個小型超市,由自己當售貨員,學生充當顧客,讓學生通過買東西這個過程認識錢幣,同時懂得如何使用錢幣,也知道每個錢幣所對應的價值。憑借對學生所熟悉生活場景的模擬,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課堂的趣味性,也在生活化的課堂中學習到相關數學概念和知識,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同時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如何運用數學知識和技巧。
3.開展數學實踐活動
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一部分是為了升學考試,但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通過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和數學有關的問題。在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教學中,應該主動同生活結合起來,教師應該積極開展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了數學知識后懂得如何使用數學知識。在數學實踐活動中,小學生在生活情景中可以去感受數學的存在、驗證數學知識,并學會如何使用數學知識,將自己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獲得豐富的學習和應用經驗,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數學實踐活動的主題可以根據所教授的課程內容加以設計,這樣學生在學習了數學知識后能夠馬上應用數學知識,加強對知識的理解,不斷鞏固數學知識。但是對于實踐活動的設計一定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并且貼合生活實際。
4.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探究新知
在教師的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關注學生已經獲得的生活經驗,并將這些生活經驗運用到教學過程中,以此為出發點,在該基礎上進行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再例如,當學生學習認識人民幣一課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平常父母買東西的過程,認識不同的錢幣,設計一個生活化的教學案例,并將該案例貫穿于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所在。
總而言之,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充分地調動起來,讓學生能夠更加扎實地學習數學知識,使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如何恰到好處地處理數學教學同生活實際之間的關系是數學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吳小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5(12)
[2]何秀錦.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思考與探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1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