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小學數學課堂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斷地變化。教師要營造愉快的教學氛圍,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追求真理的探究欲望,鼓勵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新知,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讓數學課堂魅力無限。
【關鍵詞】小學數學 精彩情境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9-0137-01
小學數學是最基礎的學科之一,又是趣味性較強的一門學科。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就必須要以學生為本,從實際生活出發,轉變小學生的思考和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教學目標。課堂上,教師要尊重學生和理解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多方位地拓展思維,展現學生的個性差異,發展智力。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的奧秘,自己去發現數學問題,嘗試解決數學問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轉化為實踐活動,形成師生積極參與、共同發展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觀。
一 創設情境,放飛數學夢想
導入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引子,也是新課教學的前奏,起著醞釀小學生的情緒、集中學生注意力的重要作用。運用多媒體根據教學內容借助動畫、視頻作為課堂導入,用外部刺激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直接興趣,能和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探究數學知識。如在教學位置一課時,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十字路口的紅綠燈。教師說:“小朋友,你知道紅綠燈各表示什么意思嗎?”學生們踴躍發言,課堂特別活躍。有的學生還說出了:“紅燈停,綠燈行,黃燈亮了等一等。”教師表揚學生知道的知識真多,我們一定要看好信號燈,遵守交通規則,珍愛生命。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誰在誰的上面啊?教師選擇了學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夢想,教師及時設疑,學生興趣盎然。初步明確“上下”的方位。然后再播放小汽車、公共汽車和摩托車通過十字路口的動畫,讓學生說出誰在誰的前面,誰在誰的后面。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前后”的方位知識。學生沉浸在精彩的畫面中,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學習方位知識。教師要選準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引“生”入情、入境,激發其探究數學的夢想,為新課的學習做了良好的鋪墊。
二 動手操作,追求數學夢想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很難從教師的講授和得出的結論中獲取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教師應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給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對學生的實踐操作進行訓練,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成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數學知識,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善于動手實踐的良好習慣,讓學生通過分一分、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拆一拆等操作后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進行驗證,激發學習興趣。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一課時,教師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分小棒。把9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應該怎樣分呢?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分小棒。他們發現了問題:無論怎樣分,每份分4根還余1根。教師及時引入新課——有余數除法。學生興致勃勃,課堂氣氛濃厚。在結束新課前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余數必須比除數小?教師再次引導學生思考剛才的動手操作:把9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只余1根,為什么不余更多呢?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后,得出結論:余數如果比除數大,就可以再分,只有余數比除數小時,才不能再分了。學生通過操作,掌握了有余數除法的算理,從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抽象出數學概念和結論。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感覺到自己是“發現者、探究者和研究者”。
三 自主探究,實現數學夢想
自主探究是指較少依賴別人的幫助而自己可以進行有效的探究,是小學生創造性的數學學習活動,也是自主學習能力形成的重要標志。數學源于學生的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師必須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有效參與,必須擴大參與面,培養學生善于參與的能力,使自主學習落到實處。例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實物演示得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后,讓學生進行數學活動。老師新換了一個講桌,桌面長是16分米,寬是7分米,要給這個辦公桌上方放一塊玻璃板,玻璃板的面積有多大呢?大家自己解決問題。學生在實踐中知道了學習長方形面積公式的用途,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分析、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撥動了小學生積極思維的這根“弦”,變講解為實踐。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緊密結合起來,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聯系起來,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實現學生的數學夢想。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是一種精彩的藝術,藝術是需要教師不斷地去探索、去追求的。教師在課堂上要創設生活情境,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探究活動。把握教學中的細節,珍視童心,精心雕琢教學設計,打造高效課堂,放飛小學生的數學夢想。
參考文獻
[1]賴文學.淺談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3):394
[2]王麗華.淺談小學數學課學生交流能力的培養[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3):505
[3]李鐵華.數學教學的藝術[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1):6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