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教師放手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究,就是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讓每個學生按照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方法,自由地、主動地、開放地去探索,建構獨立的知識結構。
【關鍵詞】實踐活動 生活實際 主動探索 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9-0143-02
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精神的廣闊天地,是發揮學生主體意識、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一種教學方法。現代數學強調:要讓學生動手做數學,而不是用耳朵聽數學。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識水平,有的放矢地設計探索性的情境,給學生的主動參與創造機會、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建構過程,讓實踐活動走進數學課堂。
一 實踐活動內容要富有情趣
課程標準指出:“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以發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苯處熆梢栽O計生動的、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這是學生認識數學價值、體驗數學魅力的大好時機。實踐活動課的內容要具體而實在,要服務于學生學習的需要,服務于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例如:在教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時,我先問:請同學們猜猜老師的年齡有多大?(這時學生們的興趣十足,都很想知道老師的實際歲數。連平時不喜歡回答問題的學生也舉起手來。)
生1:老師可能有31歲了吧!
師笑著說:“老師這么老了嗎?”
生2:我看老師只有25歲。
師:我太高興了,你把老師看得這么年輕啊?
生3:不對,不對,老師的兒子已經3歲了,我猜老師可能有27歲了。
生4:26歲。
生5:27歲。
……
師:同學們猜老師的年齡多次都猜不準,在這里我不直接告訴你們我有多大,我只告訴你們我比榮榮同學大x歲(榮榮今年11歲)。同學們你們能用一個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老師的歲數嗎?從而導入新課。師接著說:“我比榮榮同學大17歲。”請你們算一算榮榮同學在1歲、2歲、3歲……12歲時,老師是多少歲?教師要樹立生活即數學的大課堂觀,以教材為載體,跳出課堂,把教材內容向生活拓展開去,聯系社會實際,引導學生認識社會現象。這種方式運用得當,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讓學生學會聯系數學和生活的實際,學會生活。
二 實踐活動形式要自由開放
開放的活動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自由地馳騁。學生通過動手做數學,可以使他們親自體驗獲得知識的快樂,領略數學美的真諦;可以在觀察、猜測、操作、推理和交流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維,并能夠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提高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后,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這個公式的應用,利用課外時間,把學生們帶到田間地頭,讓學生實地考察,思考怎么樣測量三角形水田或園地面積,測量的關鍵是量出三角形的高。教師啟發學生聯系“垂線”“點到直線距離”等概念,引發學生的頭腦風暴。經過分組集思廣益和反復實驗,學生們終于找出了正確的解決辦法:由一位學生拉著繩的一端立于三角形水田的頂點,另一位學生拉著另一端在對邊上沿著底邊左右劃動,根據繩上的刻度可測出高是多少,特別是水田的形狀為鈍角三角形時,怎么樣測高對學生的挑戰更大,原來有兩條高在水田的外面。開展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而且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三 實踐活動主體要加強合作
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實踐規律,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鞏固,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掌握方法,在實踐中培養能力,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自主性。讓他們在解決實踐問題中,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實現自主發展。在實踐練習中要做到:一是聯系實際,貼近生活;二是引導學生人人參與,敢于放手;三是要有現實性、啟發性、針對性。例如:簡單的統計(一)可設計這樣的實踐活動:(1)這節課我們學習到了什么?(2)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可以用今天學習的統計知識來解決?(3)以小組為單位(4~6人)應用所學知識調查統計“關于減輕課業負擔”的問題。這樣的實踐性練習,學生不僅理解了,而且掌握了簡單的統計知識,形成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交流、實踐思考、實際應用中懂得了應用知識的原理來解決數學問題,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實踐,并在實踐中掌握真知,內化真知,掌握方法,學到教材中學不到的東西。
四 實踐活動飛躍要突出創新
數學實踐從理解知識到具體應用直至知識的深化,這是一種“飛躍”,實現這種“飛躍”的最好手段是創新。在實踐活動中,學生通過創新成果,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新探究意識,體驗到創新的樂趣。如圓周長的計算一課,為了讓學生經歷圓周率的“再發現”過程,老師給學生提供許多大小不同的圓形紙片,讓學生探究圓周長與直徑、半徑的關系,學生經過一番探究后有了各自的發現:有的學生發現圓周長是半徑的6倍多一點,圓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有的學生發現半徑是圓周長的0.16,直徑是圓周長的0.3;有的學生發現圓周長是半徑與直徑的和2倍多一點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將這眾多的發現最終概括為圓周長約是直徑的3.14倍。這個過程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學生也為自己的發現而驚喜,原來這么有名的發現,不僅祖沖之能做到,原來我也可以做到,創新的種子也許就在他們的腦子里生長發芽了。
探究是課堂不可或缺的一環,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選擇或創造貼近學生實際的實踐機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賈小平.激發學生參與意識 促進學生主動發展[J].甘肅教育,2012(4)
[2]魏秋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之我見[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1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