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過程檢測技術及儀表是自動化專業的核心,是主干課程之一,也是畢業生拓寬就業領域的必備知識。隨著現代測控技術的發展,儀表的智能化越來越強,所涉及的相關知識越來越多,導致相關課程類別也不斷增加,建立起完善的儀表類課程體系,利于促進學生對檢測原理及智能化儀表的正確理解,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課程體系 探索 儀表類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8-0063-02
隨著科學技術尤其是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儀器儀表的內涵已發展為具有信息獲取、存貯、傳輸、處理和控制等綜合功能的測控系統。現代測控技術是建立在電子、通信、計算機、測量及控制等多學科基礎上的一門高新技術,是信息科學的重要分支,它與多個信息學科技術緊密結合,正走向微型化、集成化、虛擬化、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
檢測技術及儀表課程主要包括溫度、濕度、壓力、流量、流速、物位、熱量等熱工參數的檢測、顯示;熱工儀器儀表的選型、校驗、安裝、使用;測量結果處理以及測量誤差的分析;計算機在熱工參數檢測中的應用及全過程控制等內容。在理論上涉及測量技術、材料技術、電工技術、傳感器技術、信號處理技術、控制理論和控制設備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多個學科。
一 研究的主要目的
儀表課程體系中課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但由于開課時間各異,時間跨度大,體系中的每門課程自成體系,使得體系中課程間的聯系變得比較松散。比如說傳感與測試技術可以學到將物理量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等傳感器的基本原理;微型計算機原理及接口技術可以學到如何將電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然后再進行處理;檢測技術及儀表可以學到不同參數的檢測方法、誤差分析及對策等知識。然而這些課程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該如何聯系起來做到融會貫通則一直是困擾許多學生的問題。更新觀念,重新構建儀表類課程體系,目標是使學生建立起整體的概念,集信號的測量、采集、處理、顯示于一體,構成真正的儀表體系,讓學生在“實戰”中培養興趣,將所學知識貫穿起來,在“實戰”中得到鍛煉。
二 研究的主要內容、特色及創新點
以突出實踐能力為導向,以“一實兩創”為特色,以檢測技術及儀表實驗室、科技創新實驗室為依托,以現代教學和傳統教學相結合為手段,本著鞏固理論、加強實踐、服務應用的宗旨,緊跟課程改革的步伐不斷更新課程教學內容和實驗教學內容,使學生真正學會儀表類課程理論及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培養出具有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創業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1.主要內容
第一,確定課程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通過調研,了解學生對所學課程的理解、困惑及需求。理順課程間的關系,協調各課程的教學目標,重新規劃總體目標,使學生真正建立起工程的概念,具有獨立設計和開發智能化儀表的能力。立足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體會到成就感。
第二,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和培育。儀表類課程體系建設,做到以理論教學為基礎,以具備過程檢測技術領域的核心知識、主流技術與基本技能為培養重點,以輻射和連接外圍檢測技術系列實驗為基本要求,逐步形成單獨的實驗教學體系,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既適度配合又相對獨立。將課內實踐教學活動與課外科技活動相結合,以提高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為目標,構建一個由基本要求、提高和開放性實驗三部分組成的涵蓋基礎型、綜合型、設計型、創新型等不同層次實驗內容的課
————————————————————————
* 東北電力大學教改項目資助
程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性教學主要加強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對傳感器與自動檢測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培養學生良好的知識應用能力、擴展能力和創新能力。
第三,設置科學系統的實驗項目。在實踐教學活動設計中,特別強調對學生能夠熟練利用過程檢測技術相關知識的綜合實踐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從信息類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養體系出發,完善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分層次、多模塊、相互銜接的科學系統的實驗教學體系。合理地調整實驗項目設置,精選經典內容,增加先進新穎的內容,展示本領域現代科技發展的水平,增加系統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充分考慮實踐實驗環節的知識覆蓋性、技術覆蓋性、能力鍛煉覆蓋性。
2.特色及創新點
第一,本項目與“272”工程及學校“一實兩創”建設緊密配合。
第二,科學合理的課程結構,注重課程體系前后的相互銜接。將傳感與測試技術、微型計算機原理及接口技術、檢測技術及儀表等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建立起完整的儀表概念。
第三,注重課程內容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更新課程內容,突出講授內容的實用性、典型性,注重對學生的實際動手、創新能力的培養,建立了課堂教學、實驗教學的培養體系,把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融入教學之中。
三 研究的主要思路、方法和實施步驟
1.研究的主要思路、方法
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采取以教育理論作為指導、教學實踐作為行動、反饋意見作為參照的研究方法;采取資料搜集、市場調研、數據整理分析、綜合性實驗項目的探索等技術路線。通過網絡、調研等途徑了解其他高校檢測技術及儀表課程內容和實驗的設置情況。
2.實施步驟
第一,調研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對課程的理解程度以及需求。
第二,調研國內其他高校相關課程的教學體系。
第三,調研國內相關用人單位對人才技能的需求。
第四,探討整合傳感與測試技術、微型計算機原理及接口技術、過程檢測技術及儀表等課程的教學內容,規劃總體目標。
第五,設立儀表技術的綜合性試驗項目,進行探討和研究并給出可行性報告。
第六,給出建立儀表類課程體系的研究報告。
四 課程體系建設具備的條件
學院目前有一個省級示范中心、一個檢測技術及儀表實驗室、一個微型計算機原理及接口技術實驗室、一個電廠參數及化學參數檢測實驗室以及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為我們開展課程體系的建設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五 結論
通過本項目的研究,可以很好地建立課程整體的概念,使課程內容更加合理、聯系更加緊密,使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前后課程相互間的關系。通過設計的多層次、多模塊綜合性實驗項目的實施,建立起包括傳感器、A/D、微處理器、數據處理算法、檢測信號的顯示、信號的輸出等一系列過程的整體儀表的概念,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學習興趣更加濃厚,而且利于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對學生以后的就業、創業和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程道來、王清成.“自控與熱工儀表”課程教學與實踐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0(18):102~104
[2]郭錦濤.提高“檢測技術與儀表”課程教學質量的方法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下),2010(8):83~84
[3]李鄧化、高晶敏.自動化專業智能檢測技術及儀表課程教學改革[J].計算機教育,2010(15):123~126
[4]陳立軍、馮玉昌、韓曉菊等.測控專業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3(11):82~83
[5]張玉財、王建國、陳立軍.深化《檢測技術與儀表》課程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J].科教文匯,2007(11):127
[6]陳立軍、王建國、沈繼忱.《檢測技術與儀表》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06(5):62~65
[7]馮玉昌、門洪、曹生現等.《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19~21
[8]馮玉昌、門洪、關碩.微型計算機原理及接口技術課程教學實踐研究[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12(3):88~9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