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385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當前大學生普遍感到學習壓力大,有l0.8%的學生表示有厭學心態,32.5%的學生有想學學不進的現象。學習壓力主要由知識基礎差、不喜歡所學專業、學習方法有問題、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有偏差等原因導致,最好的應對方式不是逃避,而是學一門愛一門、向效率要成績、夯實基礎追趕他人以及正確認識自我。
【關鍵詞】大學生 學習壓力 應對方式 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8-0157-03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大學生群體規模不斷增大。從心理發展階段來看,大學生處于青年早期,他們的生理已基本成熟,但自我意識還不太成熟,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還不強。由于當代大學生正處于我國社會轉型時期,面對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現代與傳統的矛盾、就業與前途的憂慮等困擾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大學生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學習倦怠是介于厭學和樂學之間的一種可調狀態。根據福建師范大學楊麗嫻博士的研究,國內大學生學習倦怠的表現分為三個方面情緒低落、行為不當和成就感低,大學生的學習倦怠狀況雖然不是非常嚴重,但也不容樂觀。為避免或降低大學生學習倦怠現象的產生,對大學生的學習壓力與應對方式進行調查,為解決大學生的學習倦怠問題提供一定的理論與實踐依據。
一 大學生學習壓力現狀
通過對385名大學生調查發現,當前大學生普遍感到學習壓力大,有l0.8%的學生表示有厭學心態,32.5%的學生有想學學不進的現象。面對各種資格考試、選修第二專業、校外輔導和培訓等情況,有68.3%的學生表示會參與,有10.1%的學生表示不會參與,他們認為證書并不代表相應的能力,投身這類活動還不如參加社會實踐、做兼職的好。約31.6%大學生對考試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焦慮,特別是入學基礎比較差、性格偏內向、學習方法不靈活的大學生最易產生考試焦慮,同時伴有失眠、疲勞、腹瀉等軀體癥狀。
二 大學生學習壓力產生的原因
大學生的學習壓力多由知識基礎差、不喜歡所學專業、學習方法有問題、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有偏差造成的。
1.學非所愛
學非所愛是當前大學生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進入大學后才發現他人建議報考的專業不是自己喜歡的,或是高考時沒有考上自己喜歡的專業而被分到不喜歡的或生源不足的冷門專業,自己痛苦,又不想放棄學習機會,只能勉強接受現實,消極對待學習,使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失去學習興趣,從心理上排斥學校或所學專業,無心向學,自暴自棄,誘發學習倦怠的產生。
2.學習方法有問題
大學階段多半是自主學習,課外閱讀量增大,靈活性與創造性增強,各個專業又有各專業獨特的學習方法與技巧的要求。許多學生來到大學之后,看到別的學生平時很少花時間學習還學得那么好,自己起早貪黑地學也追趕不上人家,由此產生苦惱和焦慮。這說明有些大學生的學習方法本身存在問題。
3.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落差較大
有些大學生在中學時是佼佼者,來到大學后還以為自己是領頭羊,結果在實踐中發現自己周圍藏龍臥虎,很多人都比自己優秀,由此自信心下降,自卑漸強,自我效能感降低。而自我效能感是學生對自身學習能力的信念和評價。學生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越高,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就會越多地選擇這方面的活動,反之亦然。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能更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為自己設置更高的學習目標,面對困難時能夠投入更多的努力和時間,所以在學業情境中他們有更積極的態度和情感,更少的焦慮。而學習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則相反,他們對學習缺乏信心,缺乏樂趣,往往把學習看成是一種負擔,精神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抑郁、焦慮、強迫等心理疾病的出現。
4.知識基礎差
隨著高校的連年擴招,高校擴招,為更多人打開了上大學的方便之門,但也降低了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大學課堂中對人的差異性和個性教育的忽略,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滑坡。擴招后一些學生因基礎較差跟不上學業進度而失去信心;一些優秀的學生因未能進入理想院校或專業而失去學習信心,動力不足。于是“破罐子破摔”者大有人在,甚至有些學生為了在學習方面超過別人,性格變得極端、敏感、偏執。
三 大學生應對學習壓力的方式
調查發現,當前大學生對待學習壓力的方式主要體現為:隨大流、逃避、放棄、得過且過、心理障礙以及堅持不懈。
1.隨大流
一部分大學生對學習不是很感興趣,學習目的不明確,沒有什么學習目標,一切都以周圍人的行為為基準。周圍人都在學習,他也會專心學習;一旦周圍學習氛圍不濃厚,他也會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去。
2.逃避
有些大學生不是不想學習,由于知識基礎比較薄弱,學習成績比較低,遭受多次打擊之后仍然想要學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是在其他方面發展,對學習選擇逃避。如有個別學生干部以忙于學生活動為借口請假、逃課等。
3.放棄
擴招讓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進入大學,但由于自身基礎差,聽不懂講課內容而心灰意冷,經常逃課。期末考試不是被取消考試資格,就是全軍覆沒。還有極個別的學生家長對之沒有寄予厚望,學習好壞沒關系,只要不惹事就好,混到大學畢業家長幫助安排工作。這使得學生覺得學與不學沒有區別,還不如不學來得輕松。
4.得過且過
一些大學生受社會影響較大,對學習談不上興趣,從不主動學習,作業不拖到最后期限不會完成,能不做就不做。
5.心理障礙
有些大學生想要學習,但是沒有足夠的信心,經常處于緊張、焦慮、抑郁狀態,想到學習就頭疼,時常失眠。過度關心自己的成績導致各種心理障礙的出現。如因學習壓力大而將之轉為考試焦慮、學校恐懼癥、強迫癥、焦慮癥、抑郁癥等。
6.堅持不懈
一部分大學生非常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將現有困難視為挑戰。充分利用現有一切條件來學習,即使自己現在學習成績不算好,也對自己充滿信心,給自己制訂學習計劃,將遠期目標分解為無數個近期目標。經過幾個學期后,躋身于優等生之列,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機遇。
四 大學生應對學習壓力的策略
針對學習壓力產生的原因,可以從專業學習、學習方法、心理調節等方面來應對。
1.學一門愛一門
如果是“學非所愛”,但是現在所學專業是社會需求量最大、最容易找到工作的專業,學習就是為了謀求一份工作。這樣就能給自己一定的學習動力,保證學習任務的完成。注意對學習保持比較理性的態度,在保證本專業的學習都合格的情況下,可以試著了解一下別的專業。
2.向效率要成績
學習是需要花費時間的事情,單位時間內完成的任務量越大,則自己的自由時間就越多,效率就越高。因此,在學習方法上存在問題的同學,一方面可以向別人學習的同時,觀察學習成績好的同學的學習方法,多與他人溝通,探討學習的方法與技巧。另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將學習任務進行細分,制訂有效的學習計劃,及時給自己獎勵,激發學習動力水平,提高學習效率。
3.正確認識自我
對于理想與現實存在落差的大學生來說,需要估計一下自己的能力和精力量力而行,不要給自己設定太高的目標。給自己一個緩沖時間,自己和自己進行比較。
4.夯實基礎追趕他人
堅實的基礎是學習必需的,對于知識基礎差的大學生,要將現在學習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及時補上。要有計劃、有主次、有目的地進行基礎知識的補習。
5.維護心理健康
身心健康是學習的先決條件。心理因素對學習的效果、考試的成績都有很大影響。抱著必勝的信心去做事,比起帶著懷疑、猶豫不決的態度做事,效果要好得多。學習遇到困難挫折時多想想考出好成績以后,他人驚訝、羨慕的眼光所帶來的樂趣,以及畢業后能在滿意的職位上施展才華的美好前景。充足的自信心,不僅在學習中,而且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可以決定人的命運。
抱著每天都比前一天會的多了一些的態度,鑒定信念,增強信心,在學習中克服困難、超越自我,這既是個體心理健康的一個表現,更是個體心理成熟的一個標志。
參考文獻
[1]石林、封丹珺.應對風格問卷的初步編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4(1)
[2]張連云.師范大學生的學習倦怠及相關因素分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8(12)
[3]魏萍、楊爽、于海濱.大學生網絡成癮與學習倦怠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