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教學方法的分析和完善,培養學生對普通動物學的興趣,提高普通動物學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既學習知識,又得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教學方法 教學效果 普通動物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8-0067-02
動物學是自然科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動物與人類聯系密切,影響著人類對自然的探索和發展。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雖認真聽課,但往往最后考試時成績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動物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其包含的內容多,學生不易熟記。二是動物學課程內容線索煩雜,不易理清,學習內容最后全部絞纏在一起,不能識記,尤其是無脊椎動物部分,動物體型較小,平時不常關注并且種類多,容易混淆。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是改進教學方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了好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為了讓學生能夠把書讀薄,在學習中不僅學到知識還能得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教師可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 使用概念圖學習策略
動物分門別類數量太多,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動物進化的順序為線索,遵循由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原則,如從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原腔動物—環節動物的學習,可以身體結構的變化為線索。單細胞的原生動物,僅有一個細胞但其功能多樣。進化到多細胞的腔腸動物,不僅個體細胞數量增加,且出現了簡單的組織分化和內外胚層。進化到扁形動物后,出現了中胚層,隨之出現的肌肉層帶來了各種進步性特征。到原腔動物不僅出現了完善的消化系統還出現了假體腔。進化到環節動物出現了真正的體腔,身體結構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隨著脊索的出現,動物的體型增大,結構功能和適應能力進一步增強。這樣先理清主要線索后,再在此基礎上連帶記憶其他內容。
二 使用多媒體教學
動物學的特點是以動物的形態和結構為主的學科。因此動物學教學中最需要的是直觀、生動和形象。多媒體有著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優點,在動物學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利用多媒體可以看到有些學生難以直接觀察到的對象。如世界各地的植物和動物,不論是熱帶、溫帶還是寒帶的自然景觀、生態環境還是遠古動物,在多媒體上都可以顯示,從而不再受到時空的限制,使學生與動物世界進行零距離的接觸。因此,通過多媒體在動物學教學上的應用,可以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加快、加深學生對動物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對動物學的學習記憶能力,促進動物學教學效果的提高。但是,在多媒體教學中,為了增加素材、豐富內容,教師要收集利用相關的文本、圖形、照片、錄像、動畫等素材制作課件,并且,課件要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思想,按合理的思路展開,注意內容的連貫性和邏輯性。在課件制作過程中充分發揮形象思維逼真地反映復雜的生命活動過程,通過動畫把一些無法看到或無法實現的過程和事實生動形象地顯示出來,增強學生對抽象過程的理解,極大增加學習的趣味,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要注意學生的接受能力能否緊跟。學生對前面的內容若掌握不好或注意力稍有放松,就難跟上課件和教師的思路。因此,課前可給學生準備學習提綱,課件呈現也要注意播放速度,使學生有思考的時間。每節課開始前,簡單復習總結前一節課的重難點,都能幫助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掌握效率。
三 利用動物標本進行教學
動物標本一般是按照動物在自然界生存狀態中的形姿、體貌、大小等,將死后的動物或部分有機體進行制作,使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動物標本是行之有效的直觀教學工具,能真實地反映動物的形態和構造,運用于動物學教學中,能使講授內容更加生動切實、易于理解,學生能迅速地獲得正確認識,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并能正確地理解和思考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其生理功
————————————————————————
* 安順學院校級項目(編號:JPKC201309)
能之間相輔相成的協調發展關系。同時,也可以使教學和觀察研究不再受到時間、空間、地理分布及種群密度等的限制,能使學生在沒有實物的情況下通過標本觀察來了解動物的相關知識。此外,標本也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學生通過觀察動物標本、鑒定動物標本、制作動物標本,寫出論文總結這一系列實踐活動,增強觀察、運用、分析等方面的科學素質,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四 進行人文主義教育
在動物學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促進學生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動物學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如在介紹緒論部分的動物發展史時,介紹我國的動物研究歷史悠久、成果豐碩,輝煌的史實雖然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恥辱的近代動物學史卻能喚起其危機意識,讓學生感受到歷史所賦予的使命和責任。另外,在學習動物行為時,利用動物的“羊羔跪乳”“烏鴉反哺”來說明孝敬父母是做人之本,在生活中要懷有感恩之心。“鷸蚌之爭,漁翁得利”“一山難容二虎”等可作為形象直觀的辯證法實例。學習過程中,利用類比聯想來凈化學生心靈、陶冶情操,從而使其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此外,通過了解科學家們在動物學發現過程中的各種故事,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嚴謹求實、敢于挑戰權威的品質。
五 結合動物學在各方面的應用,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興趣
動物學理論內容廣,有動物形態結構、分類、進化、生態、地理等,知識點多,對剛接觸的學生來說,知識枯燥且不易識記。教學中應善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在介紹動物學理論的同時,穿插講述在農、林、牧、漁和工業等方面的實踐應用,聯系日常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實例,如:轉基因食品對人體究竟有沒有害,克隆人會不會產生,大腦的奧秘等現實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引導學生將課堂內的理論學習、實驗和科學調查與生活相聯系,通過仔細觀察、分析、綜合、歸納和總結,追根溯源,不斷豐富自己的動物學知識。
六 教學中體現知識的時代性與前沿性
現代生物技術日新月異,研究方法豐富多樣,動物學也一樣。為了使學生能跟得上動物學發展的步伐,首先教師要更新觀念,要有創新意識,要站在動物學發展的前沿,掌握本領域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并及時把這些動態、研究成果以及有待改進的重大課題在教學內容中反映出來,從而引導學生去探索未來,激發創新思維意識,幫助學生學會預測,預見和構想未來事物的發展變化。在教學中除了講述經典內容外,對動物細胞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的研究和應用進展、動物遺傳育種等方面的新成果,教師可結合相關章節進行介紹,并讓學生通過各種生物教學軟件、網絡上的生物科學教育資源等了解動物學的前沿知識,客觀系統地學習動物學知識。
七 教學中結合實驗、野外實習
實驗是人們認識動物的基本方法,它能生動地把客觀看不到的動物學知識傳授給學生,使之形象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引導學生沿著邏輯路線去追求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實驗還可以從不同角度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得理論知識得到驗證和實踐。實驗課教學還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目前在實驗教學改革中,要求壓縮基礎性實驗、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并加大比例。通過實驗操作過程,注重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野外實習讓學生從課堂和實驗室走進大自然,在種類繁多、千姿百態的生物世界中,進一步認識各種動物,觀察它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地理分布、數量的多少以及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是比課堂教學更為復雜也更為生動活潑的學習方式。野外實習是一個綜合過程,既能應用課堂、實驗中學習的知識,又能加深和補充課堂學習的內容。野外實習是提高動物學教學效果必不可少的手段。
動物學作為生物學等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包含了動物形態學、動物分類學、動物生態學、進化生物學、動物地理學、動物生理學及胚胎學等許多方面的內容。普通動物學涉及的各分支學科的知識體系相互交錯、相互補充,搞好動物學教學,有利于學生學好其他生物學課程或相關學科,而只有不斷探索研究,才能不斷改進動物學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周小山主編.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談新課程的教學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英〕李約瑟、成慶泰.中國古代動物學史(郭郛譯)[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3]盛和林、王岐山.脊椎動物學野外實習指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呂秋鳳.多媒體在動物學教學中的應用優勢[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336~337
[5]李夏隆、姬東利.淺析動物學教學中如何使用多媒體課件[J].新課程研究(高等教育),2009(1):100~101
[6]李進步、鄧道貴、方麗平等.論動物標本在動物學教學中的作用[J].安徽農學通報,2008(1):179~180
[7]李紅梅、朱慧賢.動物學教學中應用“合作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考試周刊,2010(13):21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