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性學習是高中地理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為高中地理學習增添了活力。本文以奧蘇貝爾理論為指導,從研究性課題的設計、研究過程、評價及反思討論了如何通過讀地圖和照片研究深圳城市的變化,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通過此研究性學習,使學生對城市的認識更加深入,知識更加豐富,為學校開展課外研究性學習活動提供方法和案例。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高中地理 深圳 城市變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8-0087-02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運用實例解釋城市功能分區的形成過程,然而學生對于城市變化的了解多停留在書面上。通過此研究性學習,能夠更好地讓學生體會知識的生成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目前,北京市六一中學的楊少英、趙芳在《結合地理教學內容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嘗試———以正午太陽高度的觀測和應用為例》中介紹了如何開展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觀測和應用的研究性學習。江蘇通州市劉橋中學的趙軍在《“中心商務區”空間結構和成因探究——地理學科研究性學習舉隅》論述了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來源、整個流程以及具體實例的開展過程。上海位育高級中學的居德田在《從水資源的教學談研究性學習》中論述了如何在課堂上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湖北長陽清江高級中學的鄧士木在《深入西氣東輸工地開展地理研究性學習》中闡述了關于西氣東輸的研究性學習。他們的研究都運用實地調查法,基于具體的研究性課題來講述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但是都側重于研究性學習的某一環節的論述。
本文以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基于教學內容,注重高中生心理、思維過程的變化,注重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題材與高考的聯系,以深圳市——快速城市化為研究對象,設計了為期三周的研究性學習,為開展以教學內容為基礎的研究性學習提供研究思路。
一 課題的設計
1.課題提出
本課題《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案例——讀地圖和照片研究深圳變化》源于高中地理必修Ⅱ(中圖版)第二章城市的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深圳是一個快速城市化的城市,城市空間結構呈帶狀多中心。本人在深圳市研究教育實習,指導高一年級的學生研究此課題。學生對深圳目前的空間結構比較熟悉,但對于深圳從30年前到現在所發生的變化并不了解,他們非常想了解深圳的城市化過程。同時,通過對學生地理考試質量的分析,發現學生讀圖題的失分率高達90%,因此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迫在眉睫,學校也支持此項研究性學習,讓學生走出課堂,從實踐中學習地理。
2.課題準備
第一,組織合作小組。此研究性學習共有54名學生參與。依據優勢互補原則,將全體學生分為9組,其中9個學生是土著居民,將其平均分到每一個小組,并在每個小組中選出組長。
第二,知識準備。研究性學習開展前,學生已經具備了城市的空間結構、城市化、人口遷移等相關知識。運用所學知識,學生能對研究的內容做出分析。此外,我在學校微機室的每臺電腦上都裝了Google Earth軟件,導入了不同時期深圳市的行政區劃圖,并給學生展示了如何使用Google Earth,供學生在Google Earth上觀看深圳影星圖,滿足不同學生需求。
第三,形成課題任務。本課題研究時間為3周,每個小組就課題需要做的工作進行了討論,明確了研究目標,最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認領了自己要研究的任務,并形成課題研究計劃表。接下來,學生討論了研究所需資料的來源,適時對其進行引導,學生明確了要走訪的地方。此外,提醒學生看看深圳市統計年鑒,以及接觸到的高考題中的圖片。
3.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文獻調查法、實地調查法、訪談法和對比法。學生通過查閱文獻和深圳市統計年鑒,實地調查并拍照,對當地人及相關專家進行訪談,分析30年來深圳從漁村發展成大城市的變化過程。
二 研究的過程
1.活動實施
第一階段:查找資料。根據研究計劃,學生利用一周時間在網上查找文獻,以及查看深圳市統計年鑒、深圳市城市規劃,觀看關于深圳變化的視頻,搜集不同時期老街、華強北、市中心、南頭、羅湖等地區的照片,深圳市人口、城市用地面積、不同年份的地圖。此外,學生還向專家進行了咨詢,獲得了專家給的一些資料和建議。
第二階段:實地調查。學生根據既定的訪問提綱,走訪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城市規劃局、國土局、各區政府、深圳市圖書館等地區。接下來學生又深入深圳的社區,訪問了鹽田、龍華、白泥坑、布吉、水貝、黃貝嶺等地區的土著居民,繪制了深圳市的地圖。此階段進行了一周的時間,學生已經收集到所需要的資料及照片。
第三階段:發現與解決。利用所收集的數據、地圖和照片,學生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資料匯總,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在我的指導下,解決所發現的問題,并形成規律性的結論。
2.成果展示與交流
學生在學校研究性網站內共享了研究成果,采用多種方式來表現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進行了交流。9個小組的同學利用本組的優勢,創意性地設計了成果展示。有的小組手繪印象中的深圳地圖,有的小組制作了深圳變化漫畫冊,有的小組通過分析資料談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有的小組根據深圳土地利用圖、人口數據,教大家獲取信息的方法。
3.研究總結與啟示
通過本課題研究,學生根據所收集到的數據,比如:深圳市1980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圖、深圳市建設用地數據,闡述了深圳市的建設用地范圍、人口、城市空間結構、城市化特點,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深圳市的空間形態由散點式向核心—軸線放射結構演變。在20世紀80年代,深圳特區發展集中在羅湖,蛇口兩個點。目前,深圳以特區為核心、放射狀圈層結構逐漸形成。
第二,深圳市的工業用地逐漸向城市外圍遷移,居住區由城市核心區向新區遷移。商業用地面積在不斷地擴大,工業用地面積在減小,城市的商業和居住功能在增加。
第三,深圳市的建設用地面積在不斷地擴大,尤其是特區外的建設用地面積。到2006年,特區外的建設用地面積是特區內建設用地面積的2.65倍。
第四,深圳市的人口主要是遷移人口。深圳市“七五”時期人口增長率最高,可以達到21.5%,非戶籍人口增長率為101.9%。目前深圳市的人口還在不斷增長,非戶籍人口的增長率是戶籍人口增長率的4.5倍多,使深圳成為一個移民城市。
三 評價與反思
根據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設計研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城市的空間結構、人口遷移、城市化等知識有了深入的了解,很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有許多方面值得肯定。比如:第一,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了深圳的變化,所提的問題:深圳的綠地規劃對深圳有什么影響?深圳為何被評為“健康城市”?得到的研究成果充分體現了學生視野的開闊性、學生的創造力以及對城市研究的深入性。第二,學生能從深圳歷年的人口數據表、城市建設用地范圍表以及圖片中提取信息,讀圖能力有所提高。第三,學生不僅研究深圳變化,更嘗試著研究高考題中此部分呈現的形式,有的同學就深圳的空間結構變化、城市化,北京的城市化、空間結構作為情景,設計了地理試題,很有創新性。
學生的這些研究成果在45分鐘的課堂上是收獲不到的。在研究中,我還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和“輔助學習”的觀點,適當地給學生提供指導,深刻體會到了教師的引導作用。本研究是基于地理教學內容,通過讀地圖和照片來研究城市變化的一個研究性學習活動,研究中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研究性學習之前對學生引導不夠等。
參考文獻
[1]王民主編.地理(必修·第2冊)[K].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7
[2]楊少英、趙芳.結合地理教學內容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嘗試——以正午太陽高度的觀測和應用為例[J].地理教育,2008(5)
[3]趙軍.“中心商務區”空間結構和成因探究——地理學科研究性學習舉隅[J].地理教育,2007(2)
[4]居德田.從“水資源”的教學談地理研究性學習[J].地理教學,2003(10)
[5]鄧士木.深入西氣東輸工地開展地理研究性學習[J].地理教學,2004(8)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