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能力本位,從能力本位的項目化課程設計、現代化教學技術、課堂教學實戰三個部分,詳細有效地分析了如何提高高等職業院校教師的教學能力。
【關鍵詞】能力本位 項目化教學設計 現代化教學技術 課堂教學實戰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5-0150-02
評價一名教師的標準往往是多方面的,然而對教師自身而言,我們也會有自己的評估方式。比如,上完一節課,我們會對自身表現有一個主觀評價,包括學生課堂互動如何,課堂氣氛是否活躍,自己的表現是否讓學生滿意,這節課學生的收獲是怎樣的,等等。高等職業學校的教師往往會把自己的課堂看作是學生從教室走向職場的橋梁,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效果會有高的期望。但是很多時候,教師一直堅持的教育教學方式卻不一定是適應當代學生需求、滿足學生諸多個體需要的。這對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在教師工作過程中有待解決。
我國學者白益民指出,教師的自我專業發展,即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將是未來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趨向。國外學者Kumaravadivelu和Mushayikwa分別認為后方法時代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主的教師,后方法時代教師的核心特征是教師自主。教師自主專業化發展的主要動力在于(教師)意識到其職業的專業性。筆者認為,教師尤其是高職學校的教師,應該順應職業教育的發展潮流與時俱進,自主學習,學習先進的職教理念,掌握現代化教學技術,同時在各項教學比賽中歷練自己,從教育者的角度上實現“做中學,學中做”的目標,這對教師的自主發展大有裨益。
因此,筆者將從能力本位的項目化課程設計、現代化教學技術、課堂教學實戰三個部分,提出有效解決高等職業教育教師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典型問題的策略。
一 能力本位的項目化課程設計
什么是一堂好課呢?當代教育學者戴士弘提出,一堂好課有三個標準:(1)突出能力目標;(2)項目、任務載體;(3)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每一節課都確定三類課程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其中應突出能力目標。我們設計的項目和任務就是訓練能力的載體,能力不能靠傳授,因此我們要確保這些能力的實現,必須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主決策,教師則參與示范引導、考核驗收,將能力訓練真正與就業崗位相結合。
有知識不等于有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運用知識去做事的本領就是能力。知識可以通過教師傳授得到,但能力卻不可以傳授,能力是學生通過“學”和“練”得到的。職業教育要求教師要在了解初學者的基本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懂得本專業領域的認知規律,熟悉本專業課程體系的特點和構成,并建立先進的課程評價標準。教師考核只看老師講得好不好夠嗎?只看知識傳授得好不好夠嗎?只考核如何傳授知識,不考核如何訓練能力夠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高職學校的教師要能組織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訓練為目標的一體化課程教學;要主動把課程從知識講授型變成能力本位的項目課程;從純知識傳授、純教師講解變成完成具體任務項目;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變成學生主動參與操作、積極參與新知探索;要把課程評價從評價教師講得好變成學生的能力考試、能力達標。教師的任務從講解變成積極引導、創造學習的環境、條件,完成對學生的能力考核。
除了完成能力本位的單元課程設計和整體課程設計,高職學校的教師還應當學習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比如,走出校門的工學結合教學,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養目標的結合而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以項目和任務為能力培訓的載體,結合行動引導的能力實訓,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等。此外,還應當學習當代很多先進教育教學理論,比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自主學習理論、有效學習理論、行動導向理論等。
在過去的三年里,我們學校在進行行業英語教學試點,本人也參與了土建行業英語的教材編寫和能力本位的項目化教學設計以及一線的教學工作,獲得了第一手的教學教改經驗。行業英語教學試點即是將外語作為工具和手段去學習專業知識,并且把專業學習中的自學能力、交際合作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貫穿于英語的學習中,實現兩者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
我們對課程教學改革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而是在啟發性引導下掌握能力本位的高職課程的整體設計和單元設計方法,從而提升相應的課程開發能力、教學設計能力和教學實施能力。獲得的具體啟發如下:
問題驅動,任務設置,實例示范:提出問題,引向任務、項目,布置任務。
全程參與,自主決策,模仿、改造、拓寬:學生參與操作的全部過程,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方式方法,可以根據教師示范,先模仿,然后提升、拓展、改造;也可以根據教師的提示完成不同的任務,項目要求必須具體有效、貫穿全程,全真模仿就業崗位,在典型工作中滿足能力需求。
整合討論,總結歸納:課堂上的任務完成后,教師帶領學生歸納總結,這并不是項目的完成,還要通過第二課堂的實踐來鞏固提高,在第二課堂活動中鼓勵創新、實現突破。
這就是圍繞著“能力目標、項目載體、學生中心、能力實訓”這一核心的高職課程改革在教學一線的操作實施過程。
二 現代化教學技術的運用
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信息化教學技術是目前教育的熱點,也是能夠提高高職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現階段教育工作者紛紛學習并努力嘗試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
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指出,當前職業教育的熱點和重點就是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創新,比如教育類APP(Education APPs)、慕課、翻轉課堂、微課、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等幾種熱門的教育技術表現形式和實現方法。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應用為現代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互聯網+”這一新生理念也應運而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現代教育技術提供了理論基礎。各種“互聯網+”新事物就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們身邊,例如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創了自己的云端課程,開始使用遠程資源實現數據化教學。
信息化教學使翻轉課堂、微課、幕課等方式相互結合,將最新科技作為教學手段去實施,運用最新信息技術實現有效教學和優質教學。在大形勢下,信息化教學勢在必行,而一門課程實現信息化教學的建設通常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因此教師們任重而道遠。
但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的教學優勢仍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學習者在使用現代化教學平臺時發現使用紙質和光盤等教學工具的學習效果一樣,甚至還不如這些傳統的教學工具來得方便、可靠。因此,如何讓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得更加完美,也是優化“互聯網+”教學效果的關鍵。
三 課堂教學實戰
現階段,各級各類教學教改比賽層出不窮,比如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外教社杯”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大賽、全國高校微課大賽等,因此我們高職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應當積極參與進來,以賽促改,在觀摩、反思、合作、自我建構中形成有效的、適合自己的教師自主發展模式。
比賽實戰不僅是電子教案和不同媒體的交互切換,還展示了新科技教學模式和手段的應用創新,更是教學理念、授課技巧、課堂互動的展示。以筆者為例,參加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大賽既可以讓我開闊視野,又為我在做好高職英語教學工作中努力探索先進的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水平提供了更多的啟迪,使我認識到作為一名青年英語教師,所從事的是偉大而又神圣的教育事業。珍惜每一堂課,珍惜每一次教學機會,不僅要擁有先進的職教理念,還要嫻熟地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
綜上所述,作為高等職業學校的教師,只有積極投身于教育教學改革中,主動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創新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促進課程建設與改革,才能為祖國的職教事業貢獻微薄之力,為國家建設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職業人才。
參考文獻
[1]白益民.教師的自我更新:背景、機制與建議[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4)
[2]余東光.立足校本集體備課——教師自我培訓實踐之一[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4)
[3]張淑梅、高文晏.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自我監測[J].教育與職業,2006(6)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