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從社會進步、經濟與技術發展需要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角度,闡述了大學功能的產生與演變歷程。本文主要探究了大學三大功能的演變歷程,以及關于大學第四功能的主要觀點。
【關鍵詞】大學功能 人才培養 科學研究 社會服務 大學第四功能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9-0001-03
克拉克·科爾指出:“大學在維護、傳播和研究永恒真理方面的作用簡直是無與倫比的;在探索新知識方面的能力是無與倫比的;縱觀整個高等院校史,它在服務于文明社會眾多領域方面所作的貢獻也是無與倫比的。”①
大學功能的產生和擴展是順應社會對大學需求的產物。大學培養人才的基本功能的產生是由于社會缺乏統治精英和知識分子,不能很好地管理社會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文明的進步。因此,統治階級和行會為了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地位和利益,開始出現了以培養統治精英和行會人才為目標的大學,于是大學的培養人才功能應運而生。后來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德國柏林大學順應國家發展的需要而誕生。現代大學的出現始于柏林大學的誕生。柏林大學以社會發展對人才和科學研究的需求為基礎,把培養人才和科學研究作為柏林大學的主要任務,于是大學的科學研究功能順應歷史發展而產生。柏林大學的創建,使大學的發展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同時也為世界各國大學的新發展帶來了希望。世界各國紛紛派遣留學生和學者到德國柏林大學學習,研究柏林大學的建制等特點,期望給本國大學的改良和創建帶來新的活力。美國在模仿柏林大學的建制的基礎上,結合本國社會發展的需求,進行了很好的創造,在模仿柏林大學的建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主要體現在威斯康星大學在創辦的過程中,將社會服務作為辦學目的。社會服務基本職能得到了美國的認可,同時也逐漸為世界各大學所接受。至此,人們將其精煉成“培養社會人才、進行科學研究和為社會服務”三個基本功能。而目前大學的第四功能觀也逐漸被提出,但是爭議頗多。
一 培養人才功能
中世紀的教育以培養人才為主要任務,基本不涉及科學研究和為經濟社會服務。在西歐古老的大學,能進入大學學習的人員主要是統治階級和教會神職人員,以為統治階級培養統治者和管理人員為辦學宗旨,同時其他分散的科學研究也是為這一目的服務。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是世界上創建最早的大學,以及在后來歐洲創辦的一大批大學中,都以傳播文化知識和培養社會高級人才為目標。這些大學通過把歷史上人類所創造的分散知識集中起來,使其系統化、綜合化,傳授給學生,為社會培養高級人才,成為傳播科學知識的教育中心。②中世紀的大學只有一項基本的功能——教育教學,為社會統治階級和教會培養人才。在實際意義上來說,大學實際上就是“象牙塔”,教學完全是在封閉中進行的,與社會實際相脫節。教育教學人員所進行的工作就是教學,基本沒有進行任何的科學研究。社會與大學有一條明確的界線,大學是歷代所積累的知識的貯放中心,其所培養的學者純粹是為了傳播學問。③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進入文藝復興時期后,歐洲大學的學習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意大利大學增加了許多新的講授希臘、羅馬古典學問的學習科目,比如:修辭學、哲學、天文學等,并被稱為“人文學科”。這些人文學科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學中得到了專門化的發展,逐漸取代了“七藝”在大學中的地位。這些學科后來在大學中得到了高度的專門化和系統化,成為學習的主要內容。此時,處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學,呈現了教學人員對科學研究的逐步增加,并自發地組織并形成一系列的研究小組團隊。
雖然在這個時期,培養人才仍然是大學的主要任務,但是科學研究開始逐步邁入了大學的門檻。
二 科學研究功能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科學研究對教育教學的重要性日益體現,并且科學研究在大學里逐漸占據一定的地位。大學的科學研究功能誕生于柏林大學。19世紀初,德國哲學家因對德國大學只重視記誦的教學方法和以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為主的教學內容進行質疑,提出了“學術自由”和“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思想,并于1810年被采納為柏林大學的辦學原則。柏林大學在辦學過程中,要求教師把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主張教學要以科研為基礎。④柏林大學的創建以培養追求真理和發現真理的人才為目的?!霸诤楸r期,科研是為了發現真理,教學是為了培養發現真理的人,大學的教學與科研在內源上是一致的?!雹萁虒W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在柏林大學得到普遍的實施,實驗教學法的大量采用也為柏林大學的發展帶來了活力和生機,特別是為柏林大學在世界眾多大學中脫穎而出奠定了基礎。于是,柏林大學的成功為世界高等教育界開辟了新紀元。然而,以柏林大學為代表的德國大學進行的科學研究還狹隘于純科學理論上的研究,仍然處于對新知識的探索上,局限于對科學知識的積累、完善和發展上,脫離社會實際需求,沒有為提高科學技術和直接地為社會經濟發展與提高生活水平而進行研究。
柏林大學以先進的辦學理念開創了大學的新紀元,引領著世界高等教育的新發展。世界各國紛紛派遣留學生到德國留學,同時也大量地派送學者到德國學習先進的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特別是美國在學習德國現代大學的創新上尤為成功。在美國大量派遣的留學生和學者中,大多數的學成歸來,為美國高等教育的繁榮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柏林大學的辦學模式在美國得到極大的傳播與模仿,特別是“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幾乎成為所有的大學的辦學原則,從此科學研究被廣泛接納為現代大學的基本功能。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這兩項基本功能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大學需要為社會服務的功能逐漸為大學所開辟。
三 社會服務功能
大學的基本功能從一元發展為二元,再由二元發展到三元,形成了“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的三腳架局面,即“學、研、產”三項基本功能。以德國柏林大學為代表的“教學、科研”功能誕生,為后來“服務社會”這一功能的充分發展奠定了基礎。
19世紀后期,歐洲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工業革命的競爭與發展,強烈要求大學的科學研究結合社會經濟和技術發展,促進了科學研究轉向應用技術研究的發展。在科學研究轉向應用技術研究方面,美國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特別是美國獨立后,為了改變落后的面貌,大力發展高等教育。1862年美國國會通過《莫里爾法案》,這一法案促進了美國以培養高級農業科技人才為主的農業和工藝學院的發展。美國的農業和科技工藝學院要求科學研究結合實際應用,給學生傳授必要的農業和工藝專門知識,極大地推動了科學研究應用技術的發展。其中,最典型的是威斯康星大學使大學的科學研究直接服務于社會,轉變了柏林大學時期科研與實際相脫離的狀況。范·海斯極其重視大學科學研究與社會經濟和技術發展的關系,為了響應加強大學與社會聯系的呼聲,提出:“州立大學要為本州公民、經濟社會和提高生活質量服務,同時加強與其他州立大學之間的聯系,加快發展州立大學以更好地服務全州人民。”⑥同時,威斯康星大學還根據自身實際,有效結合英國住宿學院和德國研究型大學的所有優點,使文理學科、應用學科和創造性的研究齊頭并進,使不同興趣的學生在密切的聯系中受益。⑦威斯康星理念將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充分地與社會相結合,并被當時改良運動的領袖佛里德里克·C·豪稱贊為人類的一次偉大實驗,認為:“這是政治、社會和工業立法、科學民主化和高等教育方面的試驗站,這是一個全州范圍的實驗室,受到了各方面及其嚴格的檢驗。”威斯康星大學的辦學理念在美國的州立大學和私立大學得以迅速傳播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此后,大學服務社會的理念成為越來越多的大學的辦學原則之一,逐漸成為美國大學的一個重要功能,并且得到國際社會的公認。至此,大學的第三個功能誕生。
四 關于大學第四功能的主要觀點
目前,關于大學第四功能主要存在幾種主要觀點:引領文化功能、引領社會功能和國際合作功能等。
1.引領文化功能
潘愗元認為文化功能是大學的基本功能,大學的一切工作其實就是為了文化發展。有學者認為:“首先是因為大學具有學術自由的寬容環境和學術氛圍、科學民主的大學制度;其次是匯聚了各個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和思想活躍的青年學生;另外,大學是國際文化和學術交流的中心,是世界前沿信息交匯的中心?!雹嘹w沁平認為:“引領文化,是大學的重要功能。大學是最高教育機構,也是文化發展的中心,成為新文化的孵化器?!雹嵋粋€民族,只有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并且這種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結晶和民族團結圖存的基礎,才能在現代全球化的民族之林中站穩腳跟;否則,必然被其他民族所排擠,并且最終被淘汰,而“民族文化之寄托,民族精神之凝練,當然以大學最為重要”⑩。最明顯的是,我國新文化運動以及文化近代化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先進的科學、民主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等優秀文化也是在此得到傳播發展。如果沒有近代大學先進文化的引領,那么新文化運動和文化近代化就將會來得更遲,也不可能創造出引領未來文明發展的文化。
2.引領社會功能
洪堡認為“大學是社會的道德靈魂”○11。哈德羅·珀金把大學看作“人類社會的動力站”○12。在我國,梁啟超認為:“學術思想之在一國,猶人之有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風俗及歷史上種種之現象,則其形質也。故欲覘其國文野強弱之程度如何,必于學術思想焉求之。”蔡元培曾經說過:“教育要指導社會?!斌每蓸E校長也指出:“大學猶如海上之燈塔,是社會之光,不應隨波逐流?!边@些觀點曾經影響著我國在反封建反專制上一度統領社會文化的發展方向。目前世界上比較有影響力的國家一般是一流大學最集中的地方,并且這些國家的政治和經濟文化等的強勢多數是由于隨大學的興盛而繁榮。特別是從歷史上看,近代世界的中心原來是處于英國,后來再轉移到了以法國為世界的中心,最后由于英國和法國高等教育的衰落而促成美國成為世界的中心,當然當今美國的高等教育無論在質量還是數量上都名列前茅。培養人才是大學的本體性功能;科學研究是實現大學本體性功能的基礎;社會服務功能則是培養人才和科學研究的眼神,是它們的最終目的。社會服務功能利用其擁有卓越的優秀人才和豐富的科學成果為人類服務和引領社會向前發展。所以,引領社會是大學的第四功能。
3.國際合作功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整合歸納了現代大學的三大辦學理念:高等教育的針對性、高等教育的質量觀和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并成為21世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三個核心概念。走國際化辦學道路就在世界各國高等教育中迅速發展起來,大學逐漸成為國際進行學術、科學技術和文化交流的平臺,也逐漸成為人們交往的陣地?!皣H合作應當成為21世紀高等學校的第四職能。隨著新世紀社會經濟、科技和文化發展對高校提出的新要求,和高校在世界各國經濟和科技日趨國際化的歷史潮流中應當和能夠扮演的角色,大學國際合作成為跨國、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13“在國際化過程中,大學作為‘軸心機構’,通過國際文化交流、科技合作、國際理解教育擔當起增進理解、促進和平、共同發展的使命?!薄皣H化交流與合作是現代大學的另一個重要的職能?!薄?4國際合作也是大學培養人才的一種途徑、一種手段。通過國際合作,可以擴大學術之間的交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擴充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也可以讓外界了解學校,提高影響力。
注 釋
①〔美〕克拉克·科爾.大學的功用(陳學飛譯)[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②④楊忠泰.大學功能的擴展與調適[J].科技管理研究,2003(5)
③夏之蓮主編.外國教育發展史料選粹(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59
⑤李澤彧、曹如軍.大眾化時期大學教學與科研關系審視[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⑥王榮聲.19世紀歐洲大陸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其社會后果[J].晉陽學刊,1999(1):93~98
⑦劉寶存.威斯康星理念與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J].理工高教研究,2003(5)
⑧盧麗君.引領文化:大學功能研究的深化和升華——記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高教所的一次學術沙龍[J].中國高等教育,2006(18)
⑨趙沁平.發揮大學第四功能作用,引領社會創新文化發展[J].上海教育,2007(z1):27~28
⑩陳駿.引領文化是我國大學的重要使命[J].中國高等教育,2006(18)
眭依凡.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與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1
陳昌貴.國際合作:高等學校的第四職能——兼論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8(5):11~15
馮振業、楊鶴.對大學的第四職能: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的一些理解[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報,2003(6):61~66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