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淘汰制歷來是發達國家用以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必要手段,我國也將其作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重要機制。但當下我國在建立與實施淘汰制的過程中遭遇了許多阻礙。本文通過闡述我國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淘汰制施行的現狀,分析其阻礙因素存在的主要成因,并借鑒國外淘汰制的經驗,對我國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淘汰制的踐行提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 淘汰制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9-0159-03
淘汰制,即一種“適者生存”的制度。發達國家研究生教育具有高淘汰率的特點,研究生在有淘汰的競爭機制中需不斷深入汲取本專業知識,激發創造力,豐富實踐能力,這些保障了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在我國,雖然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引入了淘汰制,但在具體施行的過程中卻遭遇了許多阻礙,效果不佳,甚至出現了“零淘汰”。由此,通過探討我國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淘汰制不能真正踐行的原因,從而思考如何積極建立并完善淘汰制,這對深化當前我國的全日制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
一 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中實施淘汰制的必要性
1.發達國家研究生培養淘汰制的通行做法
有淘汰才有壓力,有進步才有培養質量的保障。高淘汰率一直是美國研究生教育的一大特點。據2011年美國大學研究生院綜合排名的數據顯示,許多院校的研究生都呈現了較高的淘汰率,在排名前100的高校研究生院中,有28所淘汰率高于50%,低于30%的僅有14所,大部分高校的淘汰率在30%~50%。美國研究生教育中的淘汰制主要產生于三個階段。錄取階段、研究生課程學習階段及畢業論文階段。根據各高校的培養方式與側重點不同,在研究生學習階段的平時測試、期中期末考試、跨學科綜合考試三方面上各有不同要求,但都旨在通過多方面多層次要求使學生在碩士研究生學習階段學會緊密跟蹤本專業前沿、擴展相關方面專業知識、開拓創新思維與優化問題解決的方式方法,等等。①
與美國高等教育的高淘汰率一樣,德國整個研究生層次的平均淘汰率也達到近30%。絕大部分的知名高等學府由于申請人數多而不得不從“輸入”階段就采取淘汰制,除了專業知識外,還需要通過各方面綜合素質進行考核,可謂百里挑一。日后進入學習階段,對研究生的要求也非常高,自主學習、提高與創新的情況將通過最后的畢業論文考核與淘汰階段得以檢驗。眾所周知,德國大學對畢業論文要求極嚴,分別在論文評議、委員會審議、論文口試與答辯中實行嚴格把關,淘汰率極高。
此外,英國、日本、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也在本國碩士研究生教育中根據培養側重點不同進行了淘汰制選拔,通過保持一定淘汰率的控量,不斷鞭策研究生培養的保質。而我國需要向發達國家的教育看齊,保障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就不能不借鑒國外經驗、建立健全淘汰制度。
2.我國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淘汰制的實施現狀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中的淘汰率很低,淘汰制主要采取末尾淘汰的方式,即使是北京大學近幾年的淘汰率也僅有2%。②但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行,更多的專家學者呼吁加快施行淘汰機制,在高等教育的培養中打破“零淘汰”局面,保障與提高我國研究生培養的高水平、高質量。
我國其實很早就認識到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教育質量與淘汰制的實施息息相關,2007年國務院學位辦首先提出了要“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養淘汰機制”;2012年,教育部公布《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又再一次著重提出“必須健全研究生分流淘汰制”。《意見》提出:“我國將加大研究生考核與淘汰力度,實行嚴格的中期考核與論文審核制度,建立學風監管與懲戒機制,對學位論文作假者取消學位申請資格或撤銷學位。”根據《意見》,“國家將健全導師責權機制,改變單獨評定研究生導師資格的做法,強化與招生培養緊密銜接的崗位意識,防止形成導師終身制。”③由此可見,淘汰制在全日制碩士研究生領域的建立與實施是有法可依,也是有法必依的。
但淘汰制在我國還未成為現實,雖在制度上不斷強調、不斷豐富,但以目前的狀態來看,制度僅僅停留于書面,實施流于形式。可以說,淘汰制在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教育中難以推行,是因為受到了很多相關因素的制約,尤其是一個制度很難孤立地起作用,其施行既離不開特定的制度環境,也離不開相關制度的作用。
二 我國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中淘汰制難以施行的原因
1.傳統文化因素與陳舊培養觀念的影響
中國自古崇尚“仁”“義”,講究“與人為善”“以和為貴”,孔孟儒家思想自小隨《三字經》就已深入中國人的思想骨髓,“性善論”已成為了中國主流的思想,滲透到生活、工作、學習等方面。尤其在學習上,“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講究的是從師如父子,潛心做學問。由此,在淘汰制施行的過程中,導師、教授往往會因“情面”而手下留情,因“仁厚之心”而網開一面,這無疑給淘汰制的踐行造成影響。
而在研究生培養的老舊培養觀念中,受教育者普遍存在“嚴進寬出”的惰性,認為研究生的淘汰是對自身聲譽的不好影響。而學校的角度也認為此舉不僅浪費了教育資源,還對學校辦學聲譽產生了不良影響。這無疑從根本上牽制了淘汰制的實施。
無論是碩士研究生、導師,還是學校,都必須意識到淘汰制是一種約束機制,淘汰旨在使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得到保障,使之成為符合經濟社會需求的高水平專門人才。
2.淘汰制的實施過程中缺乏監管與懲責,配套制度不齊全
我國從上世紀末就提出了要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實施淘汰制,到2007年國務院學位辦提出的要“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養淘汰機制”,再至2012年教育部發布的《意見》著重提出“必須健全研究生分流淘汰制”,我國逐漸形成了研究生淘汰制的制度保障。
而制度的落實與踐行必須通過監管與懲責的鞭策才能實現效果最大化,在其配合力度上,《意見》進一步強調了在改革質量評價機制上必須“加快建設以教育行政部門監管為主導,行業部門、學術組織和社會機構共同參與的質量監督體系,加強研究生教育質量評估。對評估中存在問題的單位,視情做出約談、減少招生計劃、停止招生直至撤銷學位授權的處理。”④
相信通過制度的逐漸完善,會讓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教育淘汰制的推行更有法可依。但現狀卻是我們只能在宏觀層面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進行監控管理,止步于對各高校整體水平和質量進行評估監督,而對培養質量的具體監控管理則處于空白狀態。
且當下與淘汰制相配套的各項制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如彈性學制“軟淘汰”的確立等,這間接地妨礙了淘汰制的推行。
所以要使碩士研究生的淘汰制真正擺脫舉步維艱、難以推行的狀況,必須立足實際,多方協作,不僅在具體的監管懲責上有所為,還需要相關配套制度緊密配合。
3.諸多操作層面上的實際問題成為施行淘汰制的阻力
在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中淘汰制的實施與操作上遇到的實際問題很多,大致涉及入學、中期、畢業等方面淘汰制度設立的問題,淘汰后研究生善后后續問題,等等。
其一,在完善培養規模與培養質量的制衡時,如要實現一定的淘汰率,則需要對各碩士研究生培養規模進行科學測算,所以如何以一定的合格率科學地制定各培養單位的培養規模,為實行淘汰制留出淘汰的空間仍有待解決。科學測算在我國大部分高校仍處于空白,故如何選定并進行測算是施行淘汰制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其二,要真正踐行淘汰制,就要結合相關制度要求與本校實際,在入學錄取、培養過程中、畢業論文三大部分進行合理科學的淘汰制度的設定。如何科學構建可供實踐的淘汰制度,如何落實與監督淘汰制度的設立,這些都是不可小覷的問題。
其三,在淘汰制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碩士研究生與培養單位之間也存在許多問題,尤其是處理與被淘汰研究生相關的事宜,甚至會引起高校與被淘汰研究生之間的糾紛。淘汰制實行的最大阻力來自于被淘汰的學生,如何積極為被淘汰研究生尋求出路、如何做好預案、是否能兼顧學生與校方的利益等問題的落實,關系到淘汰制能否有效地實施與開展。
三 完善我國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中淘汰制施行的對策
1.改革招生制度
招生,即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淘汰制的入口。考生的選拔應從我國經濟社會建設所需人才的培養要求出發,對基礎知識、科研能力、創新水平、道德思想、身體素質等進行全面立體的考核。并且應該根據專業碩士與學術碩士培養目標的不同,錄取時針對實踐能力與學術水平的不同而采取不同淘汰制。顯然,當下我國單一的以全國統一考試的成績錄取、導師缺乏足夠自主權的考核方式不夠合理。
解決此問題,應設計建立多種錄取方法的組合,如除了通過全國統一考試成績的考核外,還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方式,通過副教授級別以上的推薦信或自我申請等方式。可過渡為根據各招生高校的辦學方向與培養目標進行自主考試與錄取的模式。
2.完善培養過程中的考核制度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普遍以固定學年下的定量學分制為培養的考核標準,這束縛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也使少部分學生產生濫竽充數的惰性。為了保障培養質量、使淘汰制有效實施,我國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的培養模式,引入學分制與彈性學制相結合的辦法,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安排學習,可集中完成學科學習且在通過考試修滿學分的情況下提前畢業,反之,也可在未達到要求的情況下重新修讀某些學科并延期畢業,甚至退學。這樣,通過掌握學習自主性,從而相對減少了淘汰制的阻力。
在我國,某些大學已經施行了中期考核制度,即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完成所有學科學習后必須要通過相關科目的綜合筆試與口試后才有資格進入畢業論文的寫作環節,不能通過的研究生將被建議終止學業。推行中期考核,并根據本校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這樣的淘汰制鞭策了碩士研究生在培養過程中不僅要掌握本學科甚至跨學科的基礎知識,還要深入研究專業知識、開拓創新專業思維,從而保障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3.改進論文評閱答辯制度
在畢業論文評閱答辯過程中要加強監管,施行不同的淘汰制。
實行開題小組淘汰制,即現在某些高校已踐行的通過按比例分組淘汰碩士研究生開題的方式,促使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畢業論文研究上深入、創新地寫作;在論文中期考核中還需要進行抽查,對不合格的論文嚴格要求重新修改甚至重寫;在論文預答辯中采取匿名評閱制、答辯導師回避等方式,既杜絕賣面子等行為,也使不合格者無法蒙混過關,真正發揮淘汰制的作用,而不是走過場而已。
通過不同階段不同淘汰制的施行保障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寫作的質量。
4.完善善后制度
淘汰后的善后制度即是淘汰研究生的出口,在這方面我國的建設非常不全面。發達國家碩士研究生比較完善的善后制度值得我們借鑒學習。一是學分互相承認、學分互相轉換的制度,即在達成共識的研究生院校之間可以自由轉換和認可相應的學分,當因淘汰而需要轉專業或轉學時,該研究生在原研究生院所得到的學分可完整轉到互認的另一所研究生院,在完成學分的情況下同樣可以獲取相應的學位。二是補償救濟制度,美國大學對淘汰后的學生有很多補償救濟制度,如淘汰后想繼續學業,可遵循學分互認和轉換制度;如想創業,學校將積極支持學生。三是司法保障制度,碩士研究生通過申訴制度、高校聽證制度和教育仲裁制度可駁回淘汰,從司法層面保障學生自我權益。⑤
我國被淘汰學生的善后工作,現行做法的依據為《研究生學籍管理規定》(國家教委教學〔1995〕4號文附件)第24條規定:“研究生退學后的善后問題按下列辦法處理:一、入學前為在職人員的,退回到原單位。二、入學前為應屆畢業生,因學業成績不及格退學的,由培養單位負責,原則上在其來源省安排、推薦就業,報培養單位所在省的畢業生調配部門審批,辦理派遣手續。”⑥顯然這樣的安排過于單一死板,不符合當前人才流動多樣性的需求,可以適當地借鑒國外發達國家教育的經驗并結合自身實際,設計一定的補償機制,對全日制碩士研究生采取學費適當部分返還的做法,或可根據研究生意向開設重選專業再讀的方式,或依托現有的就業渠道和就業信息,積極為被淘汰研究生推薦就業等多種形式。
如若淘汰制的善后工作得以完善,更符合我國實際,也更人性更具可操作性。筆者認為其大大減少了淘汰制實施的阻力,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淘汰制建立與施行中的許多問題也將在實踐過程中逐漸被消解。
注 釋
①王真.美國研究生教育淘汰制及啟示[D].河北師范大學,2012
②宋立丹.建立碩士生淘汰機制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
③④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6342/201301/xxgk_146673.html
⑤常新華、Yadong Qi、張志強等.中美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較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4(8)
⑥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頒發《研究生學籍管理規定》的通知[EB/OL].http://www.110.com/fagui/law_173685.html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