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實施已進入深化成熟階段,縱觀近幾年高中語文新課改以來的教學成效,發現學生確實已經產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仍有眾多亟須改變的地方。本文以語文閱讀教學為例,探討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其對整個語文教學的影響。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功利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9-0078-02
新課改實施已進入深化成熟階段,縱觀近幾年高中語文新課改以來的教學成效,發現學生確實已經產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新課改下語文教學仍有眾多亟須改變的地方。本文以語文閱讀教學為例,探討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其對整個語文教學的影響。筆者經過近幾年的深入觀察發現,當前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普遍帶有功利性思想,受此影響,閱讀本質與人文精神、精神交流等基本的閱讀素質容易被忽視,而這些閱讀素質無疑是一個閱讀者必備的閱讀素養,這些閱讀素質的忽視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難以滿足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首先,缺人文精神,獲短期效益。高考中,語文閱讀的重要性越來越被廣大師生及家長所重視。閱讀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其成效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立竿見影。但在實踐中,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企望快速看到閱讀的成效,甚至大部分語文教師也是如此,功利性思想過重導致他們在閱讀教學中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中注重傳授學科知識體系,訓練學生的解題能力,“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嚴重束縛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如在實現三維目標之一的情感目標時,教師在教學中會注意完成三維目標,但在實現情感目標時明顯不足。在多次的公開課觀摩中,進行公開課教學的教師都會突出三維目標,但是幾乎都是把目標一一列舉出來。實際上所有學科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教學對象不同能達到的情感目標也不同,閱讀教學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主觀性、體驗性、內隱性等特點,其不是靠教師一節課的講授所能達到的,而是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注重告訴學生答題技巧,讓學生套用公式,學生則成了回答問題的“機器”,題目會做,但內心缺乏情感,學生的閱讀素養沒有得到提升。在高中所有學科中,除了歷史學科之外,就是語文教育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愛國情操。語言本身記載了諸多歷史,記載著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正如人類感知這個世界靠的就是語言,如杜甫在《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透過語言,讀者能體會到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不應只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視人文教育。我們可從語言抓起,注意訓練學生的語言技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奠定人文精神培養的基礎。
其次,多統一,多制約,師生均受損。翻看我們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選文,可發現教材選文有統一的標準,即從以文化的普遍一致性來證明當今秩序的合理性這一角度來選文,此標準的一致性既顯示出語文教學的歷史遺留問題,也反映出新課改并未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受此標準影響,學生的閱讀領域大為減少,閱讀興趣也降低了。此外,因高考需要,標準答案的統一,使得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做閱讀理解時,都難以放開思維,沒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如《祝福》這篇文章,師生都認為其重點在批判悲劇的社會環境和封建倫理道德,除此之外我們找不出其他更新穎的理解;大家熟悉的《雷雨》,幾乎都是解讀為揭露舊中國舊家庭的種種黑暗罪惡的現象及地主階級的專橫、冷酷與偽善,每屆學生都會表演這部話劇,表演者和觀看者都以這一角度去解讀這篇文章,考試的標準答案也是如此,于是一代代教師這樣教,一代代學生也這樣學。久而久之,再學習這些文章也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實際上,我們的解讀是否正解,是否對應了作者的情感,沒人去考究也沒人去追究。就如有些著名的文章入選中小學教材,筆者在做課本中的題目時,答案竟然與標準答案大相徑庭,沒法理解。許多教師爭相模仿那些看似成功的教學模式,結果是教師沒有個性,受教者自然也沒有個性。
再次,缺少文本對話,弱化學生的閱讀認識。懂閱讀的人都知道,閱讀其實就是讀者與作者進行思想交流的一種對話活動,我們通過閱讀作者的文字來體驗或感悟作者的情感,這比直接對話還能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訴求,有人稱之為精神的對話、靈魂及心靈的碰撞。當今閱讀教學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完全忽視了閱讀的本來意義,不注重學生的主觀感受,仍是“灌輸式”的教學,學生記公式甚至背答案,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也很少,就算是有閱讀,那也僅限于小說之類的書籍,而且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也只是注重對故事情節的記憶,不會去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及寫作技巧,讀完大概記住了情節,卻和作者的思想沒有絲毫碰撞,這樣的閱讀當然無法滿足學生提升閱讀素養的需求。有部分成績比較好、讀書比較自覺的學生也會適當地讀些好的作品,可其閱讀思路仍是緊跟教師上課分析課文的思路,沒有自己的創新理念,閱讀的技巧自然也沒脫離其固有的框框。存在這么多問題,我想大概是由于以下幾方面造成的。
第一,學生“慢讀”少,教師“精講”多。因有高考壓力,各學校從高一起就注重學生的題感訓練。到高三時,學生各科的試卷習題幾乎可堆成一座小山,閱讀教學自然也不例外,學生的閱讀量不多,訓練題卻是多得驚人,而且教師無一例外都要求學生嚴格按答案來訂正錯誤。加上課余時間還有其他科目的作業要做,學生能夠自己把握的時間不多,往往是課堂上學生現做教師現講,學生真正閱讀的時間很少,整堂課可能都是聽教師的分析,學生記筆記。閱讀能力的提高是個漫長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學生要慢慢悟,再慢慢練,光靠教師講或學生聽,是很難提高閱讀能力的。
第二,脫離生活實際,缺乏生命力。把學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語文閱讀教材里,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積累和生活常識,遠離社會實踐。孔子有言:“不觀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患?!闭Z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語文閱讀源于社會生活,應用于社會生活,一旦離開了社會生活,就喪失了生命力。把學生關在教室里而忽略了生活實踐,這無疑是“小學而大遺”。
理想的語文學習理念應把學生的精神愉悅擺在第一位,唯有愉悅的精神狀態,學生才能更好地認知發展。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在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征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為了使過程從既定標準看來發揮最有效的(即最優的)作用而組織的控制?!庇纱丝梢姡虒W過程的最優化,要求將社會的具體要求與師生的具體情況和所處的教學環境、條件及正確的教學原則結合起來,從而選擇和制訂最佳教案,優化教學過程的“精神吸引”,實現師生合作探究的最佳效果。而語文閱讀教學的最優化就是建立在這個理論基礎上的一種理性追求。
語文學習在現行考試制度下具有“賺分”的“顯性功利”,還有超越“賺分”這一“顯性功利”的更高級和更重要的關于人的素養的“隱性功利”。引導學生認識語文學習的重要意義,明白其意義并不僅僅局限于“賺分”這樣單一的“顯性功利”上,而應該把目光放到“隱性功利”上。此外,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極力彰顯語文學科的魅力,彰顯其承載人類文明與發展和對生命的體驗與思考的意義,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習這一最具有深刻意義的“隱性功利”的重要價值,這樣語文學習才能深入人心,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提高。因此,我們需要深入研究,探索出一條適合學生思維發展、能力提升、人格優化的最佳途徑,以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滿足新課標語文教學的要求。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