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孟子的心性修養方法分為存心養性和養浩然之氣。存心養性主要指培養仁義禮智等德行,養浩然之氣主要指培養浩然之氣的意志力量。“養”的幾個原則,即自得原則、近易原則、寡欲原則、擇善原則、反求原則。物正以至國治天下平是儒家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理想終點,而正己、修身等自我完善是其基礎和起點。
【關鍵詞】孟子 心性修養 存心養性 養浩然之氣
【中圖分類號】B2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9-0108-02
修身,意思是陶冶自身的道德品質,是人安身立命之本,是人們求學的起點,也是和他人相處融洽的必經之道,這是中華傳統的重要美德。杜維明先生曾指出:“在儒家傳統中最崇高的理想人格是圣王。在這個理想背后的信念是人必須自我修身,以成為一個為人楷模的道德導師。”“圣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也”,儒家修身思想主要體現在道德修養方面,修身是孟子特別重視的部分,孟子最先提出儒家心性修養的學說,并且認為必須要從心底里認同并培養德行,再借助“盡心”“存心”知其性,發揚上天賦予的仁、義、禮、智四端之心,才會獲得高尚人格,有光輝照人的言行舉止和形象。孟子闡釋了修身的重要性: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一 存心養性
1.存心
仁義禮智等德行的修養方法是存心。孟子:“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丑上》)孟子四端指的是四心:惻隱之心,即同情心、憐憫心;羞惡之心,指人因為自己不為善而感到羞恥,因為別人不為善而憎惡;辭讓之心,即懂得禮讓;是非之心,是指懂得正確與錯誤,要保全人的善心。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孟子認為,充分發揮心性的作用,擴充與生俱來的仁義禮智善端,就能真正理解人之為人的本性,也就能領悟天對人賦予的意義。“可欲之為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盡心下》)
2.養性
仁義禮智等德行的修養方法是存心。“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只要能養護得法,就會收到積極的療效。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茍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對于一棵樹,人們都會澆水、修剪及灌溉,實時地進行照顧。萬物生長都需要養的過程,得到好的滋養就能生長,喪失了就會消亡。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盡心上》)尋求就能得到,放棄就會失去,這種尋求對得到是有好處的,尋求的存在主體是我自身。孟子提出“養”的幾個原則:自得原則、近易原則、寡欲原則、擇善原則、反求原則。
自得原則,強調存心養性要靠主觀自覺。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上》)君子按照進學的方法不斷地深入研究,就是希望自己認知道理。自己體悟道理,就能牢牢掌握它,牢靠掌握實質,就能用之不盡。“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上》)所有事的根本是自身,要先自我修養得當,才能推己及人。
近易原則,強調存心養性并非高妙難行,應該從身邊平易之處做起。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指出人們心中的博愛之心,即仁愛之心。孟子主張每個人都要有仁愛意識,建議人和人之間建立和諧關系,要和睦相處。“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孟子·盡心上》)從自身修養和家庭親情入手,從自己做起,從自己身邊的事做起,是修身的路徑。
寡欲原則,強調存心養性要減少欲望。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孟子·盡心下》)因此,要想保存仁義之心不喪失,就必須克制甚至減少欲望,只有這樣,才能擴展善性、培養仁德,成為志向遠大的人。
擇善原則,強調存心養性要關注環境、善于學習。人所處的環境和其受到的教育都會影響人的道德修養。孟子說:“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孟子·盡心上》)人的德行、智慧、道術、才智是在逆境中成長的,逆境會磨煉人的意志,也是成才的最好環境。《孟子·離婁下》說:“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這是提醒人們,要劃清正常饋贈與行賄的界限。
反求原則,強調存心養性必須“反求諸己”。“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公孫丑上》)這是指,行仁好比射箭,射箭但是沒中,我們就要反省自己射箭的姿勢是否符合標準;不能行仁,也要自我反省,反思自己的動機是不是善意,自己的心態是不是端正,而不應該妒忌那些比自己強的人。
二 養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是精神之氣,是與主體意志相聯系的精神力量,是一種堅毅剛正的偉岸氣概,具體而言,養浩然之氣不能靠偶然或僥幸獲得,也不能拔苗助長式地催生,必須長期堅持不懈地養成。中國現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說:“浩然之氣這四個字,是中華文化的一個詞匯。懂得這個詞匯,才可以讀懂中國。”
孟子的“善養浩然之氣”記載于《孟子·公孫丑上》,孟子認為獲得浩然之氣的途徑是依靠理性認識并掌握道與義的要旨,然后堅持不懈地鍛煉。“浩然之氣”是天人合一之氣,是砥礪精神的凜然之氣。孟子主張用正直培育浩然之氣,并要將“義”與“道”相配合,即“配義與道”。缺乏義與道,氣便不夠盈滿。因此,這種氣“是集義所生,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孟子·公孫丑上》)他認為,浩然之氣需要道義培養,要堅持善性,堅持不斷地做善事,將浩然之氣與道義相搭配,不能讓它受傷害,這樣就會慢慢形成凜然正氣。“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孟子·公孫丑上》)必須要用心修養,要因地制宜,不能揠苗助長。所以,孟子強調道德修養是堅持不懈的過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提升。“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一曝十寒、三心二意做不好任何事情,心性修養也需要堅持。
浩然之氣“直養而無害”,“配義與道”。孟子認為,“直”就是正義、道義。如果人們能用道義培育浩然之氣,也不違反道義,學會與道義相搭配,浩然之氣就能茁壯成長起來。“集義所生,非義襲而取之。”每個人心中固有正義,長期積累人們心中的正義是集義,自覺遵循良心做事,才能從心里產生并發揚出浩然之氣。此外,孟子特別強調,正義是人內心固有之物,道德準則是內心的需要,要持之以恒地集聚道德行為。“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要時刻保持住氣,但不能違背規律。孟子認為,氣是一種內在的精神狀態,只有不斷堅持地培育,才能使其漸漸增長,在這個過程中,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持其志,無暴其氣”,大意是堅定自己的思想意志,不可意氣用事。因此,在實踐中,用志調節氣,讓氣流淌于人的身體中,從而指導和規范著人們的德行。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在艱苦的環境中飽受磨煉,不僅可以強化人的道德意志,而且還可以塑造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理想人格。
參考文獻
[1]張加才.圣王之道:《孟子》[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
[2]黃廣晉、王引蘭.孟子的道德修養論及其德育啟示[J].倫理學研究,2008(3)
[3]周海春.孟子“四端”思想的倫理價值[J].道德與文明,2013(1)
[4]李敏、任秋君.孟子養生思想探微[J].蘭臺世界,2013(3)
[5]王曉華、高麗麗.論孟子修身思想的現實意義[J].教書育人,2006(8)
[6]鮑同全.孟子修身思想探論[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34)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