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業困難大學生是學生群體中的特殊構成。由于學習興趣不足、學習方法不合理、個人的性格和意志薄弱,以及其他一些家庭與生活的原因,他們除了學業成績未能達到學校的要求之外,往往還有著強烈的心理沖突、對自我懷疑和否定以及強烈的疏離感等心理特征。要解決大學生的學業困難問題,可以采取個體心理咨詢與團體心理輔導結合的方法,學業指導教師的介入以及任課教師對授課內容的調整也是重要的干預與解決對策。
【關鍵詞】學業困難 大學生 心理特征 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9-0141-02
高等教育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為目標。學生的學業成績目前仍是考評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標準之一,也是評優、升學、招考等人生關鍵節點的必備條件。雖然當前學業困難學生只占大學生總數中的極少比例,但這個群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學業困難意味著重修、補考、降級乃至退學,對學業困難學生個人來說是一種嚴重的挫折,這使得他們成了大學校園中的一類特殊群體。
一 學業困難的表現與成因
相對于傳統意義上的、適用于中小學生的學業困難的定義來說,大學生的學業困難不僅僅指學生的智力正常但學習成績長期滯后,而且還強調學生的學習成績與智力所及之間的差距。這是一種相對的定義,其中包含著學生的性格、動機、成就、態度等個體因素對其學習成績的影響。也就是說,大學生的學習困難不僅僅指學業或成績的嚴重不足,還包括知識與能力掌控的低效率,焦慮、壓抑等負性心理特征,不良的人際與群體關系,以及較差的自我控制與執行能力,以及由此導致的延長修業年限、勸退、無學位授予等嚴重后果。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復雜的,除了當前的教育體制、現行的教風學風等外在客觀因素,學生的個體原因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一般來說,導致大學生學業困難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如下幾方面:
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不足。成就動機是個體樂于從事自己所認為的重要的、有價值的工作,并力求使之成功的一種內在驅動力。許多學習困難學生是出于父母的要求或是學校的專業調劑而選擇了當前的專業,由于對專業缺乏興趣,他們的學習動機并不是內在的,或是出于老師的要求,或是來自父母的意愿。正是由于缺乏由內而外的專業興趣與學習動機,這些學生所表現出的是得過且過乃至厭倦與逃避的心理,考試不求分數太高只求通過,對于優良成績沒有強烈的自我要求,長此以往最終導致學業困難。還有些學習困難學生,他們在小學和中學階段的成績是優秀的,但進入大學之后,原先考上大學的學習目標沒有在進入新環境之后得以進一步調整和升華,而是滿足于現狀,只求放松和享樂,懈怠心理嚴重。這就產生了考上大學前后學習動機的落差,并由此導致不端正的學習態度,影響了自身學習能力的發揮,由此造成了學業不良。
學習方法與知識基礎欠缺。大學的學習方法與中學階段是迥然不同的,中學時候的學習目標是圍繞著高考進行的,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習;而大學是以學生的自我學習為主。新生們剛入學時很容易對大學階段的學習方法不適應,大多數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和調適后很快就能進入角色,但也有少數學生始終未能找尋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最終導致學業不良的結果。同時由于經濟基礎與教育發展的地區差異,不同生源地的學生差距會很大。一些來自老少邊窮地區的學生雖然學習異常刻苦,但由于基礎較薄弱,付出巨大努力卻進步不明顯,這在英語和數學等基礎學科方面體現尤甚。
個體性格與意志薄弱。由于個人性格和意志原因導致的學習困難,這部分學生往往缺乏自制力,耗費大量時間沉迷于網絡與游戲,曠課逃學現象嚴重,最終耽誤了學業。此外,家庭因素與生活事件也是影響大學生學習的重要原因,如父母婚姻的變故、親人的亡故、男女生的戀愛與交往等。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好這些問題,沉溺于個人的世界或是無法走出困境,就會導致學業的荒廢。
二 學業困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剖析
1.強烈的心理沖突
由于自身的期望與現實的成績之間存在巨大沖突,學業困難學生普遍都存在著強烈的心理矛盾。一方面,在社會、家庭和自身的期望下,他們有著強烈的上進心與自我實現的意愿;但另一方面因為種種主客觀原因的制約,他們又無法實現這種意愿,這使得他們感到力不從心,外界的刺激很容易使他們的心理狀態失衡,進而產生各種心理障礙。
2.產生對自我的懷疑與否定
自我意識是個體能夠了解自己的心理與行為活動,并對其進行控制的過程。在自我意識的參與下,個體能夠意識到為什么以及應該怎么做和這么做的結果,從而自覺調控行為。因此,健康的個體應該具有良好的自我認同感,能夠客觀地認同自我、接受自我、調整自我。但由于長期的不良成績以及消極評價帶來的負性心理暗示,學業困難學生極易對自我產生懷疑與否定甚至自卑,無法正確地看待與接受自己,使得個體陷入認同危機而無法自拔。
3.強烈的疏離感
雖然進入大學生活之后,大學生們對于學習在人生中的定位已不如中學時期重要,但學業困難學生總是會在無意中受到同學或老師的冷遇,在評獎評優、升學、提干等活動中被排斥,集體意識自然而然變得淡漠。這種情形使他們防備與自我保護心理強烈,對外界與他人持警惕的態度,疏離感尤為強烈。特別是當學習困難學生遭遇了生活事件或其他突發問題的時候,因為缺乏一定的社會支持,極易引發心理問題。
三 大學生學業困難的對策
為了克服和預防大學生學業困難及其帶來的嚴重后果,必須采取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去解決存在的各種問題。
1.個體心理咨詢與治療的介入
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學院、學工老師,班級心理監察員等幫扶機構與角色應該聯合開展工作,及時排查、發現、解決問題,勸導學業困難的學生或將其推薦至咨詢中心,在專職咨詢老師的幫助下找尋學業困難的根源并及時疏導,引導他們正確地評價自我,改變學生的心理狀態,調整應對方式,從而改變學業不良的狀況。
2.團體心理輔導的施行
針對有著同類型問題的學業困難學生,開展特定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在活動中,以改善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為目標,提升其內在的動力;增進學生的集體與校園歸屬感;拓展人際與群體關系;采取同伴支持、教師引導和團隊監督的方法來改善個體的學業困難狀況。
3.學業指導教師的參與
學業指導教師負責解答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相關問題,因此針對學業困難學生存在的專業學習困難、興趣不足或學習方法不當等困擾,學業指導教師可以通過單獨談話或輔導的方式,有意識地在特定的課程、元認知策略和學習方法上給予專業的指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學習效果。
4.授課內容與方式的調整
對專任授課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進行教學方法的培訓,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區分學生認知層次和接受水平的能力,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方法,靈活授課,增強對課堂與知識的掌控以及加強對學生的關注。同時更要讓教師關注自身的提高與修養,使學生由衷地產生敬佩心理,并以之為榜樣,增強學習興趣,不斷學習進步。
5.構建學校、教師、家庭、個人四位一體的監控體系
學業困難大學生之所以會有學業困難的結果,這與其家庭環境和成長過程是分不開的。因此只有對其家庭和父母、親人的狀況有了了解,才能找出學生的問題所在。因此,與學生的父母、親人進行各種溝通交流,掌握家庭背景、環境、條件、教養方式等第一手資料,是學業困難學生教育和轉化的必備前提。
大學生學業不良的本質是智力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而未能達到其應有的狀態。因此只有最大限度地改變學業困難學生當前的心理狀況、學習方法、人際關系的等主客觀影響因素,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對策與教育方式,才是解決大學生學業困難問題,是他們進行自主有效學習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唐瑤.普通高校學業困難生心理狀況探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5)
[2]王娟、宋伊琳.團體心理輔導在學業困難大學生教育中的新探索[J].科教文匯,2011(26)
[3]何文祥、劉逸.大學生學業不良的影響因素[J].學習月刊,2011(4)
[4]康樂、孫巍.高校學業困難學生群體的成因分析及轉化策略[J].高教學刊,2015(7)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