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高校思政教育正面臨許多挑戰。我們應該正視問題、尋找癥結、積極探索,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利用各類資源,切實進行教學改革,才能找到符合實際、靈活高效的思政教育之路。
【關鍵詞】思政教育""教學改革""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5-0157-03
黨和政府歷來重視青年學生的教育培養工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寄托于青年一代,未來世界的競爭其實就是青年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思想政治教育擔負塑造青年學生靈魂的重任,目前全國各大高校面向本專科生均開設了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且安排了大量的學時,內容也相當豐富、全面。在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積極努力、不斷探索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為培養大批合格的祖國建設人才做出了有益貢獻。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正面臨著極大挑戰,也存在著不少問題,這不能不引我們的高度重視。
一"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
3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神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由閉塞走向開放,經濟由遲滯走向蒸蒸日上,文化由沉悶走向繁盛,生活方式由單調走向多樣,與此同時,新觀念悄然而生,新事物不斷涌現,社會生活出現貧富距離拉大、道德滑坡、社會矛盾突出等現象,這一切,不斷折射到當代青年學生的思想上,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得不面對的各種挑戰。
1.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信仰動搖
開放的中國擁抱世界,隨著國門洞開,各種思潮不斷襲來,各種文化在神州大地上相互交流、交融、碰撞。多元文化為青年學生帶來更為開闊的視野,但多元文化也必然帶來多樣的價值觀念。青年學生的思維尚顯稚嫩,對價值目標的追求并不明確,對世事萬物的理解還很不充分,面對由多元文化帶來的內容各異、表現紛繁的多樣性選擇,他們時常難以把握,難以做出正確選擇。同時,在西方“淡薄意識形態”思潮影響下,他們的信仰發生動搖,對未來充滿迷茫,內心備受煎熬。
2.新媒體對思政教育的沖擊
信息技術的革命化飛躍,使新媒體時代向我們撲面而來。當代大學生已普遍使用和接觸手機博客、微信、QQ群、虛擬社區、人人網等,這些新型媒體工具在為青年學生提供即時的新聞資訊、便捷的通信聯絡手段的同時,也將各類或優或劣、混淆雜亂的東西帶入校園學子的視野。大學生們的交流日益社會化,社會稍有“風吹草動”都會在學生們的思想上得到即時反應。學生的控制力較弱,明辨是非能力有限,很容易接受負面影響。
3.學生思想道德出現滑坡
過去30多年,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精神文明建設并沒有跟上,社會道德出現滑坡,校園早已不是一塊凈土,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也深受社會影響。不少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情感淡化,其行為功利色彩濃厚;一些學生不講誠信,考試作弊、論文抄襲;一些學生不尚儉樸,消費過度,甚至以奢侈為榮;有的學生利用互聯網傳播不負責、不健康的內容,甚至涉嫌網絡欺詐,不以為是反覺自鳴得意;有的學生效仿社會上的不正常現象,熱衷于搞小圈子,拉關系、走后門,對圈內人不講原則,不講正義,對對手則睚眥必報,不講團結……凡此種種,都表明當今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出現嚴重下滑。
4.思政課教改進展不大,教學效果不佳
盡管思政課教學改革已呼喊多年,很多教育工作者也一直在進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體而言,
思政教改之路并不順暢,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學生的主體性沒有較好體現,學生參與面較窄,參與激情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生就業壓力大,職場上需要的是專業知識、專業技術,因而學生比較重視“更實惠”的專業課學習,對思政課則視為累贅,普遍缺乏學習熱情。同時,與高校思政理論課相配套的社會實踐性課程也因種種原因流于形式,難副其實。
5.當前大學生綜合素質偏低,創新能力偏弱,人文素養缺乏
盡管素質教育已實行多年,但應試教育的影響仍然根深蒂固,學生們忙于應付各種考試,課外活動極少,閱讀面非常有限,習慣于從書本中尋覓“答案”,創新能力不足,遇到問題手足無措,言行常顯幼稚、偏激,缺乏理性思考。十多年來,高校門檻日益降低,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高等教育呈現大眾化傾向,因此,大學生整體素質偏低,大學生的文、史、哲等人文知識大多匱乏,人文素養亟須提升。
二"關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考與對策
上述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的出現,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著嚴峻考驗。我們唯有知難而上,認真剖析問題,深入思考,尋找癥結,才能對癥下藥,去疴治病;唯有結合實際進行深入研究,積極探索,才能摸索出符合時代要求、符合青年成長特點的思政教育新模式、新途徑。
1.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前進的方向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為主流意識形態”,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正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要有撥云去霧、守衛藍天的勇氣與責任,這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政治堅定性的應有表現。
2.充分利用新型媒體,創新思政工作平臺
新媒體由于多元性、交互性強、方便快捷等特點而備受當代大學生的青睞,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主動占領這些新領域、新陣地。要善于充分利用新媒體搭建思政教育平臺,積極宣傳主流文化、主流意識形態,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通過這一平臺閱讀、收集和傳播大量的資料和信息,了解社會輿情,了解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使思政教育更具針對性、預見性;通過這一平臺,更便利了師生間的平等對話,有利于師生間隨時隨地進行交流、溝通、探討,也有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從而使思政教育從有限的課內延伸至無限的課外,使思政教育工作根植于青年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3.加強對思政課師資的培訓
著名思想文化史專家張豈之先生曾說:“高校的文化品位應體現在教師和教學科研中。”搞好思政課教學,師資是關鍵。對思政課師資的培訓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其一,既要注重培養提高思政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也要注重對形式政策的學習。教師須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提升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更要有創新的思維,要培養一批既善于理論教學,又善于解答學生實際問題、思想困惑的師資隊伍。思政教師要善于從理論高度解讀黨和政府的方針、路線和政策,善于剖析新現象、新事物、新矛盾,善于闡述一些熱點問題、焦點問題。其二,進行人文知識培訓。思政教師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理論修養,還應具有豐富的人文素養。對思政教師進行人文知識的培養,可以開闊教師視野,使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對話中尋找到更多的情感切入點,這對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是大有益處的。其三,除對教師進行課件制作技術、常規教學應用軟件的使用和網絡運用培訓之外,還應特別注意提高教師的新媒體運用水平,使思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獲得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4.切實加強思政課的教學改革
若要打破思政課沉悶的教學氛圍,必須在兩方面下功夫:一要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整教學結構、教學環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筆者在講授史綱課時,加入了一個環節:課前5分鐘的“熱點解讀”,讓學生擔任主講,對一些熱點問題進行分析、解讀。由于這些問題多為學生關心的問題,因此,學生反應積極,課堂氣氛也很容易就活躍起來了。二要拓展思政課教學內容。地域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應該且有必要引入思政課堂,這些內容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學生感到親切,更樂于接受。譬如筆者在講授史綱課關于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時,引入“大蜀山抗戰”,70年前慘烈的大蜀山抗戰,就發生在本校對面一座小山上,遺址仍存,學生聽課的情緒頓時高漲起來。
5.積極拓展學生的第二課堂
高校思政教研室和各相關部門、處室應進行密切合作,制定符合實際的實踐性教學計劃,明確步驟,周密安排,精心組織,使學生走出教室,深入社會,了解經
濟、社會的發展和存在的問題。思政部應與校內外的社團進行合作,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類活動、比賽,使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增長見識,提高技藝,鍛煉才干,提升綜合素質。
我們深信,只要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審視思政教育工作所面臨的挑戰與問題,尋找癥結,以創新的思維探索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改革,善于充分調動、利用各種有益的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就一定能夠探尋出符合時代要求、符合實際、靈活高效的思政教育新路徑。
參考文獻
[1]胡恒釗.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特點及其借鑒意義[J].學術論壇,2010(5):71
[2]張豈之.一個先進的教育理念——談大學文化素質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10(7):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