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就業壓力日益增大的情形下,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突出,政府、企業為此制定并實施了一些措施,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本文結合勞動經濟學知識,從用人單位、政府以及大學生的角度切入探討大學生就業性別差異問題,著重介紹大學生就業性別差異的現狀、產生原因,同時提出相應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勞動經濟學""性別差異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5-0159-03
就業是國家政治與經濟景氣的重要指標。從宏觀經濟學角度看,當經濟過熱時,將產生勞動力資源的供不應求;在經濟蕭條時,將產生勞動力資源的供過于求。也只有在經濟良好運行且穩定的情況下,才會有勞動力的供求均衡,才是就業最好的時機。在改革開放的30多年里,中國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迅速,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問題,但卻始終處于勞動力供過于求的狀態,即始終存在失業的人員,這是對于人力資源利用的極大浪費和對社會安定的極大威脅。其中女性勞動者的就業問題更為顯著。根據第三方調查公司麥克思對全國6萬多名大學畢業生的網上調查數據顯示,截止到2011年2月底,2010屆女大學生簽約率僅為21%,明顯低于男生29.5%的比例,部分行業存在女性準入門檻高,部分企業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現象,使得女性勞動者對就業失去信心,并產生極端的想法,比如說讀書無用論思想。女大學生就業難也是對人力資本的一種浪費。在女大學生畢業數量的逐年增加情況下,勞動力資源的供過于求現象相當顯著。
一"勞動經濟學的解釋
差異在勞動力市場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它是個人情感對勞動力市場影響的一個例證,是指某些勞動者在勞動報酬以及勞動條件等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勞動者提供了相同的生產率,只是由于在一些非經濟的個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性別、年齡、民族、宗教、觀念、地域、經歷、出身、殘疾、外貌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受到不平等待遇。一個勞動力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價值取決于影響邊際生產率的所有供給和需求因素。但是如果與生產率無關的因素在勞動力市場上出現了正向或負向的影響,就可以說出現了對勞動者不平等對待的行為。可見,確切地說,其是在勞動力市場上對勞動者與生產率無關的個人特征的估價。
二"大學生的就業現狀
最新數據顯示,女大學就業率低于男大學生,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男女就業機會的差異。其中不乏存在女大學生對于就業質量的滿意問題,然而迫于就業壓力和不樂觀的現狀,女大學生只能選擇自己能選擇的職業。
在有關調查中可以看出,對于職業的抉擇,選擇喜歡的職業的學生與選擇能選的職業的學生比例大致相同都在40%左右,可見學生對于職業的選擇有比較明晰的想法。
在男生中,選擇喜歡的職業的學生比例略高于選擇能選的職業的學生;而在女生中,選擇能選的職業的學生比例高于選擇喜歡的職業的學生。這主要是因為男生更加能夠承受就業壓力,他們選擇職業的余地也比女生大,而女生由于其先天條件局限,她們面對的就業形勢更加不容樂觀,所以女生更多地選擇目前能選的,而男生更多地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由此可見女生在就業中所承受的壓力比男生要大。
在最低工資待遇方面男女大學生也有不同。最低工資是一種勞工政策,是勞工最低薪金的金額,是保障工人能以勞力換取足以生存的維生工資,最低工資的制定反映了監管機構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但在男女大學生的最低工資待遇方面,差別還是存在,在部分地區,男性最低工資待遇明顯高于女性最低工資待遇,這也體現了男女大學生就業的差異性。
另一明顯的差異則是同工不同酬現象。同工不同酬,即同一個單位,干同樣的活兒,同樣的工作,男性和女性的工資卻不一樣。這也體現了男女大學生的就業差異。
三"大學生就業存在性別差異的原因
1.法律機制
我國《憲法》第三十三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四十八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培養和選拔婦女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十二條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第十三規定:“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但是,這些法律法規的實施和監督還未能完全到位,使一些女性勞動者受到不平等對待。
2.就業指導
大學生都非常希望得到全方位的就業指導,但他們對學校給予的指導并不滿意,一方面是指導不及時,次數太少,同時得到的指導針對性太弱。就業指導不到位也會影響畢業生的就業。
3.就業心理
同學們對就業形勢的態度并不是很樂觀,僅有少數的同學認為就業形勢非常好,可見當今并不樂觀的就業形勢給同學們心理上造成了一定了影響,尤其在女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低于男大學生的情況下,就業問題更加突出。
4.自然附著成本較高
女性承擔著生育養育孩子的重任,這對于國家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但是這對于企業確實會增加成本。在女性生育期間,沒有提供任何的勞動成本,卻要得到相應的勞保報酬,同時企業還需支出一部分生育保險,這是顯性成本;在女性有了孩子以后,難免關注重心會轉移在孩子和家庭上,在勞動生產率方面會有所下降,這是隱性成本。很多企業也是看到了這一點,因此會提出女性就業者工作幾年內不能生育這樣缺乏人性的錄用要求。
5.勞動者供給大于需求
奧肯定律描述了GDP變化和失業率變化之間存在著一種相當穩定的關系。這一定律認為,GDP每增加2%,失業率大約下降一個百分點,這種關系并不是十分嚴格,它只是說明了產量增加1%時,就業人數上升達不到1%。也就是說就業人數的上升比GDP的上升速度慢,在中國經濟最為旺盛時期GDP增速突破10%時,就業人數增加也就只有8%~9%,中國經濟的增長,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先進科學技術的大面積運用。機器代替了人力,使得勞動力供給大于需求,導致了失業率的上升。
四"大學生就業性別差異的消極影響
1.人力資源的浪費
現代社會的發展依靠人才,如何最大可能地利用人力資源,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能力,是值得研究的。而在這其中,大學生就業的性別差異是對女性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在女性勞動者中,不乏有一些很出眾的人才,她們不比男性勞動者差,但是從一開始就被拒之門外,這對社會的發展是不利的。
2.高校改變招生性別比例
在高校擴招的情況下,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加,而其中女大學生人數增加更快,因此,女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很好解決會促進整體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然而就業率關系到高校的聲譽及發展,幾乎所有的高校都很重視就業率的提高。而大學生就業性別差異的存在說明男大學生比女大學生更容易就業,女大學生從總體上拖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后腿。在這樣的情況下,就不排除部分高校為了提高就業率而改進招生的性別比例的可能,即部分高校可能會招更多的男生,而相對減少女生的招生比例。使得女性進入高校的門檻更高,更多的女性無法接受高等教育,這樣對女性的就業更不利,以此形成惡性循環,對社會的發展不利。
3.對女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造成影響
大學生就業的性別差異會打擊女性的進取心,使她們喪失拼搏的精神,同時也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念頭,給社會生活帶來不利影響。
4.對社會穩定不利
在就業中,女性承擔了差異所帶來的就業壓力之后,會迫使她們走入歧途。因此,給女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公平的就業機會是至關重要的。當然在企業追求最大利益的情況下,政府可以出臺政策,幫助女大學生更好地就業。
5.市場的外部性
曼昆認為,當一個人從事一種影響旁觀者福利而對這種影響既不付報酬又得不到報酬的活動時就產生了外部性。如果對旁觀者的影響是不利的,就是“負外部性”,否則,就是“正外部性”。雖然在許多市場上生產的社會成本大于私人成本,但在女性就業市場上,外部性可以是旁觀者受益,即擴大女性就業對整個社會是有益的。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和平穩定。
五"消除大學生就業的性別差異的建議
1.適當減緩高等教育擴招的速度
教育主管部門應適當減緩高等教育擴招的速度,保持略高于GDP的增長速度,從宏觀上適當控制,以減低大學生的總量供給。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造成男女大學生就業的性別差異的主要原因還是勞動力市場的供過于求,使得用人單位提出苛刻要求將女大學生拒之門外,若勞動力市場處于均衡或接近于均衡的狀態,則這種現象會被縮小。
2.健全國家政策立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從上文的描述中,可以得出,國家還是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解決男女大學生就業的性別差異問題,但還是使得很多企業有機可乘。因此,需要國家加大執法和監督的力度,規范用人單位的招聘行為,增加具體的實施措施和懲罰條例,從實質上遏制企業用人出現的性別差異。
3.轉變傳統觀念
需要人們認識到女性就業者的價值,珍惜人力資源,認識到女性勞動者與男性勞動者都能為社會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4.高校應加強就業指導
從上文的描述中可以看到,無論是女大學生還是男大學生對于學校給予的就業指導并不滿意,這就需要學校做出反思和更正。就業指導對于大學生的求職是至關重要的,學校要給予足夠的認識。
5.國家解決用人單位與女大學生就業之間的矛盾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可以通過經濟調節等手段緩解甚至消除用人單位與女大學生就業之間的矛盾。比如可以利用財稅政策,彌補女大學生由于特殊生理所帶來的性別虧損,即由國家或社會來承擔女性的生理成本;還可以通過稅收調節的方式來協助用人單位降低使用女性員工的成本,在強制用人單位聘用女性的同時,輔之以稅收減免、財政補貼、資金支持等優惠措施。例如,國家可以按照男女員工的比例征稅,對女性員工比例大的企業少收稅,降低其負擔,這對于企業招聘女性勞動者有很大的助力。
參考文獻
[1]王珺、鄧穎婷.女大學生就業性別歧視的經濟學分析[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2]傅靜.從性別歧視的角度簡析女大學生就業問題[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
[3]黃丹.女大學生就業性別歧視現象分析及解決策略[J].浙江青年專修學院學報,2011(1)
[4]井瑩、宋國英.探究女大學生就業難背后的就業性別歧視[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3(6)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