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的不斷創新,對現行金融監管形成了沖擊和挑戰;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與金融監管博弈的結果必將影響中國互聯網金融的走向。
當前以互聯網企業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服務加上金融的光環,使互聯網金融成為了為6.32億網民提供金融服務的工具和渠道,大有超越傳統金融之勢,演變成可能會對金融領域產生全新的、根本性變革的全民融資模式。雖然互聯網金融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但事實上還處于起步階段,一方面各種風險隱患存在于其中,電子支付領域技術安全、網絡用戶信息安全、網絡貸款資金安全、股權眾籌非法集資傾向等各類隱患風險普遍存在。
據網貸之家的最新統計,截止2015年3月底,全國共有問題平臺550家,廣東、山東、浙江問題平臺數量位居全國前三位。問題平臺累計涉及金額超過90億元,其中盛融在線一家平臺涉及金額最高,待收高達9.2億元。資金安全、行業信譽無法得到保障,且趨勢正在擴大。另一方面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政策法規還沒有到位,
互聯網金融監管理念還需與時俱進,金融監管技術還沒有跟上。互聯網金融的不斷創新,對現行金融監管形成了沖擊和挑戰;與此同時,作為初創階段的互聯網金融,如果嚴格恪守傳統的監管規程,必然會舉步維艱,這樣就形成了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與金融監管的博弈,博弈的結果必將影響中國互聯網金融的走向。
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與金融監管的必然博弈
互聯網金融創新加強信息融通,可能帶來信息安全風險?;ヂ摼W的思維就是開放,平等地獲取各類信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創新地進行數據挖掘,將供求雙方的信息、數據匹配、風險評估等傳統金融費時費力的工作,化解成了納秒級的單位,金融服務商與客戶之間的信息相互獲取變得簡單易行;同時也因為投資者依靠互聯網金融平臺獲得了相對公開平等的信息,在一定意義上消除了信息不對稱,帶來了實質上的金融平等和普惠。但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創新使信息融通的便捷也帶來了網絡安全隱患、個人信息失竊、網絡信息造假等網絡安全事故頻發,使金融監管介入成為必須,這形成了創新與監管相互之間的天然矛盾。
互聯網金融創新造就資金融通,可能造成資金安全風險?;ヂ摼W金融實現了便利的資金融通,移動互聯網與第三方支付相結合,使用戶隨時隨地享受到7×24小時的金融支付、信貸、理財、咨詢、籌融資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這種資金融通的便利是依托互聯網云計算和云端的存儲。在提供便捷的、基礎的資金融通的同時,也為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之門,他們利用網絡病毒、數據挖掘,窺探不安全的TCP/IP協議漏洞,撬動金融資金的安全。資金安全在云端的風險無時不刻地存在著,這給金融監管帶來了巨大地挑戰,如何保護用戶資金安全成為監管者必須面對的核心要務,而不斷突破的互聯網數據技術像一把雙刃劍,使監管和互聯網金融不得不走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競爭之路。
混業經營的趨勢,挑戰現行分業監管模式。在我國,互聯網金融的主導力量是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聯網行業,在擁有了海量用戶的基礎上,互聯網金融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業務種類日趨繁多,優質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兼并重組也不斷發生,互聯網金融企業很自然成為混業經營者;未來任何一項創新的互聯網金融服務都很可能涵蓋支付、電子貨幣、眾籌、理財等多種金融行為;而我國現行的金融監管是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分業金融監管模式,互聯網金融混業經營的趨勢,必然會給現行分業監管帶來巨大的挑戰。
信用違約風險漸現,可能造成金融系統風險?;ヂ摼W眾籌建立的基礎就是利用互聯網平臺,宣傳博取眼球的創意、良好的發展前景,可能會使數以萬計的網民忘乎所以的投上巨額資金,然而國內普遍盛行的無擔保的股權眾籌,累加上互聯網不可靠的信用保障體系,很有可能促成眾籌發起者、網站、資金管理者向非法集資、原始股騙局的方向轉移……假如沒有有效的信用考核、利益監督和行為監管,互聯網金融創新可能會扭曲金融本質,風險可能不斷累積、逐步疊加,加之互聯網企業的混業經營趨勢,加劇產生金融鏈條上的傳導破壞效應,互聯網金融的系統性風險不可小覷。
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建議
監管層合作協調。建議“一行三會”等金融監管層建立統一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律框架,在既有金融監管基礎上,推動統一框架下的法規政策的制定;建立互聯金融監管合作機制,在目前一行三會金融監管聯席會議的基礎上,建立互聯網金融聯席專門會議,處理好分業監管與混業經營的矛盾;適時建立大數據共享模式,如建立融合人民銀行社會征信系統、證監會誠信系統、銀監會信用卡管理系統、保監會信用系統、互聯網金融企業信用數據庫為骨干的跨部門的社會金融信用數據體系,建立基礎信用數據查詢、金融監管機制,讓平臺、機構、投資者、監管者平等共享信用數據。
信息披露為核心。建議建立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監管,堅持\"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規范披露規則,督促互聯網金融從業者,利用互聯網平臺公開一切可公開的金融行為、交易過程,不斷提高互聯網金融的透明度。
鼓勵為主減少審批,發揮行業自律,善用注冊。要用包容的心態尊重互聯網自由、開放的創新,金融監管不能像過去一樣審批過度,減少審批,善用注冊制,建議發揮行業自律組織的作用,不斷推進行業標準化工作,促進互聯網金融服務規范化、技術應用產業化、信息透明化。
加強投資者教育和保護。金融監管機構應利用現有教育平臺,不斷加強互聯網投資者的教育,提高投資者風險辨別能力,適度加大他們的風險自擔能力;與此同時,以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為核心,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在相關法律如證券法、公司法的修訂修改中,確立互聯網金融相關條文,為投資者合法權益確權,引入集體訴訟機制,確?;ヂ摼W金融投資者的索賠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