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那些希望以大出貨量帶來高收入的企業而言,可穿戴設備將不是一個理想的市場,因為這個市場將呈現高度的碎片化,是一個高度碎片化的長尾市場。”Gartner技術和服務研究組首先分析師鄧雅君告訴本報記者。鄧雅君重點研究MCU、人機交互使能技術、顯示器、觸摸屏、可穿戴設備以及無線設備等。
鄧雅君表示,盡管可穿戴設備市場整體看起來很大,但是它是由眾多產品細分構成的,集合了多種可穿戴裝置。來自Gartner的數據,2014年占據可穿戴設備市場前3名的分別是智能眼鏡、智能腕表、身體其他部位可穿戴設備(如智能腰帶、領帶等),出貨量分別為1.12億、0.48億、32億,到2020年可穿戴設備整體出貨量將超過5億,其中前3名的智能眼鏡、智能腕表、身體其他部位可穿戴設備分別為2.13億、1.8億和1.21億。由于各個領域還有眾多廠商再爭奪,其競爭可想而知。
事實上,可穿戴設備的市場情況也是整個物聯網市場的一個縮影,物聯網也同樣是一個高度碎片化的市場。來自Gartner的研究數據,目前49%以上的物聯網設備年出貨量小于1億。到2017年,50%的物聯網終端產品來自于成立3年以下的創新公司。
鄧雅君介紹說,在Gartner可穿戴設備也是作為物聯網的一部分進行整體研究的。鄧雅君告訴記者,根據Gartner對物聯網的定義,物聯網是一個物品的網絡,該網絡通過嵌入式技術使得物品能夠對其內部狀態或者外部環境進行感應和互動,而可穿戴設備就是連接至物聯網的人工界面。透過這些可穿戴設備,可以充分獲得外界數據,對之進行分析,從而開展服務。
根據Gartner的研究,目前普通消費者是可穿戴設備發展的主要群體,他們主要將這些設備用于改善生活質量、提高健康水平,比如各種智能手環、智能腰帶等。但就應用的階段而言,今天的可穿戴設備才剛剛起步,還基本處于“同步我(即數據同步)”的階段,接下來要依次經歷“看見我”、“了解我”、“代理我”三個階段。
“可穿戴設備最高階段是能‘代理我’,即聰明到可以替代主人進行一些決策。比如,如果主人要參加一個重要會議,無需主人介入,會提前設置好鬧鐘;遇到堵車,會提前通知下屬等?!?鄧雅君解釋說,未來可穿戴設備可以通過認知計算從而大大改善用戶體驗。
“在我看來,無論是物聯網還是可穿戴設備都是一個被虛估了的市場,公司進入這些市場后的競爭將會非常激烈。對于進入這個市場的公司一個主要挑戰是:面對一個高度碎片化的市場,廠商如何做到最有效地運用有限資源?”鄧雅君說。
鄧雅君對此的建議是,可穿戴設備廠商要從賣設備轉向賣服務,并要依據自身優勢與機會,來打造生態體系合作地圖,為此要與解決方案商合作?!熬唧w而言,第一,在做可穿戴設備一定要考慮到硬件和服務,不能只做硬件。數量乘以單價就是市場規模,市場規模太小了,必須考慮其他增值服務。其次,可穿戴設備的體驗和服務必須要聯合智能手機,因為智能手機目前在市場上的存貨量和年出貨量都是最多的,而未來我們一定要聯合物聯網,因為這個市場更大?!?/p>
鄧雅君總結說,“未來可穿戴設備的主要收入肯定會來自設備以外的收入,特別是其附加價值,而這是高度依賴垂直解決方案與生態系統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