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向我約稿說,想請我寫一篇主題為“我怎樣學英語”的文章,跟讀者分享一些英語學習的方法。然而,我個人覺得,知道怎樣學英語或許并不是最重要的,知道為什么要學才是根本。很多人學英語是因為英語的實際功用,我個人卻覺得學習不應該只講究實用,因為人非機器,理智上知道要做的事往往不一定會堅持去做,要有情感的配合才好。直白點說,你應該愛上英語才能學好它。所以我想說,學英語可以是一件快樂的事,能給人帶來感官的享受、社交的快樂和挑戰自我的快樂。這些快樂得來并不易,有些甚至是經由痛苦轉化而來的,然而只要你喜歡學英語,那這件事就變得像吃飯或運動一樣了,既是不得不做的事,也可以是一種極致的享受。
這么多年鉆研英語,語言學習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的心性和思維習慣本來就比較適合學習外語,也因為外語學習而更加成型。本文我便記錄一下我與英語相伴的青春歲月,也借此分享我個人的學習方法和經驗。
我愛模仿秀
我從小就愛模仿各種語言。在我出生的年代,上海剛剛開始推廣普通話,當時很多上海人不以為意,而我卻很感興趣。我從小就喜歡模仿普通話,經過不斷的練習,后來我說普通話不帶一點上海口音,我還為此自鳴得意過。之所以如此愛學普通話,并不是因為普通話更悅耳,而是我天生就喜歡模仿不同的發音。我成長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粵語歌很流行,我和同學們也一起學粵語,學得也挺標準。
小學五年級開始學英語的時候,我也一樣熱衷于模仿自己聽到的英語。在跟著老師學習國際音標之余,我很喜歡聽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的英語教學節目,播音員的名字我已經記不清了,但都是中國人,聲音都很美,我聽得多了,就像學粵語歌一樣學會了元音、輔音和簡單詞匯的發音,說得都挺標準。大學畢業后,我到美國讀博士,很自然地開始學習周圍美國人說英語的口音。在美國我學會了幾個特別難發的音,比如說little這個單詞中/tl/的發音。這里的/t/在美音里濁化為接近/d/的聲音,而且后面還跟了一個/l/,連在一起很難讀,但模仿的時間長了也就學會了。
如今的我已經決定在國內旅行時要注意學習當地的方言,到英語國家去就學習新的英語口音。最近到澳大利亞去開會,我領略了澳大利亞英語的風味,有的語音教練說澳大利亞英語和英國倫敦地區底層人的倫敦腔(cockney)比較近似,只不過后者發音較干(dry),前者鼻音略重(twangy),就像美國南部的英語一樣有種琴弦振動的韻味。這個描述很玄,仔細辨別你也可以領會。這些細微的聲音差別總是讓我非常好奇,并有模仿的沖動。
模仿是一種很好的英語學習途徑。現在網上有很多有聲詞典(如m-w.com或howjsay.com),也有專門訓練英語發音的app應用(比如Sound of Speech,網址見http://www.uiowa.edu/~acadtech/ phonetics/),還有網上教程《BBC英式英語發音視頻教程》(BBC learning English: Pronunciation Tips)。如果堅持練習,總有一天我們也可以制作一個視頻集錦,炫一下自己的英語發音。
我要做語法家
在高中某個時段里,如果你問我將來的志向是什么,我可能會說成為語法家。的確是有這個職業的,英語里叫grammarian。高中時我對英語語法非常癡迷,把語法當成數學公式來使用。我堅信學好語法就能舉一反三,不用看很多英語書也能自己寫出和說出符合規則的英語。當然,我當時那么想是幼稚而偏頗的。語法往往就是人們從雜亂的語言中整理出來的頭緒,是描繪性的而不是規定性的,單單熟知語法并不能讓人寫出或說出準確、鮮活的英語。但是我那時候很愛鉆研語法,事實證明我也從中獲得了很大的自信。因為英語畢竟是與拉丁語有親緣關系的一種語言(古英語在受拉丁語影響之前就有著和拉丁語比較接近的語法規則),規則性是比較強的,對我這種喜歡總結規律的人來說是很好的學習對象。我當時比較喜歡中學英語考試里的語法題,這些題目雖然經常有刻板之處,但對于我們熟悉掌握語法規則很有幫助。
我中學里自學了《牛津實用英語語法》以及薄冰老先生編的一本語法書。用哪本書并不重要,關鍵是你是否愿意把語法當成智力挑戰來對待。那時我經常在課后擔當小老師,幫助同學解答英語課本和考試里遇到的語法難題。遇到自己不會的語法問題,我就查閱語法書,不斷揣測與記憶,逐漸就變成了小小的英語語法“專家”。
詞語的花園
通過中學和大學本科前兩年的學習,我基本掌握了參加GRE考試所需要的詞匯量,這主要通過閱讀英文報刊和文學作品獲得。在讀英文文章與作品時,我偶爾會查閱生詞,不過為了不影響閱讀速度,我一般平均每看一頁了解兩個新詞。我讀大學的時候,國內原版讀物還不是很多,不過我在美國學習交流了一年,期間進行了大量閱讀,詞匯量也增加了不少。本科畢業去美國讀博士之后,我一直在和學術英語打交道,因此那段時間我積累了很多學術詞匯,非學術詞匯的積累卻沒有大幅增長。不過博士畢業后,我開始講授詩歌和文學,這對詞匯的提高還是有很大好處的,尤其是學習了很多描述性詞匯,比如花草禽鳥、珍饈佳釀的名稱等。回復旦大學教書之后,我也嘗試讓學生讀詞匯密集的英語詩歌,比如Marianne Moore的《尖塔修理工》(The Steeple-Jack),讓學生在鑒賞文學的同時增加自己的詞匯量。
就我的體會而言,學習英語詞匯就像在一個神秘的花園里變身為好奇的亞當。每學一個詞,就好像發現了花園里新的一角,經過長期的積累,自己慢慢就變成了花園的主人,溫和而不霸道,是欣賞者而不是占有者。
對學英語的人來說,詞匯的重要性怎么說也不為過,學習英語的時間長了,詞匯量就積累起來了。當然,考試前突擊背誦詞匯也是有一定幫助的,大學時參加GRE考試前我也背過單詞,感覺效果不錯。但突擊背誦詞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是平時就養成閱讀英語文章的習慣,在自然狀態中對詞匯的認知已然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否則突擊背誦詞匯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閱讀的魔力
語言是表演,是規則體系,是詞語的花園,也是不同文化的人之間交流的通道。學習外語和學習所有知識一樣,都包含著渴望與他人接近的弦外之音。閱讀一向與人際互動相關,即讓我們得以和小圈子里的同伴“互通款曲”,也可以讓我們跳出小圈子,與更多的人“心律相齊”。因此英語閱讀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即使不用這么高調的說法,我們在日常的英語學習過程中也能體會到英語閱讀對寫作和口語水平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記得剛到美國留學時,我發現自己用英語寫封電郵或者通個電話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寫電郵時干癟乏味,講電話時結結巴巴。許多時候,電郵和電話中必須表達很復雜的事務,其實要寫好或是說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在美國時,我刻意研究過美國朋友和師長寫的長電郵,從他們的電郵中學到了很多表達復雜行政指令或者復雜流程的寫作方法。我當時沒有集中鍛煉自己寫電郵的能力,只是通過閱讀電郵順其自然地慢慢積累,然后就發現自己在寫作電郵方面的能力提高了不少。前一陣子,有個朋友問我如何給系里某老師寫信,表示想要成為其學生,且委婉地探尋該老師是否愿意接收自己沒有接觸過的學生。這個意思要凝練、清晰地表達出來是有一定難度的,換成五年前的我,也寫不好,但現在我寫起來已經比較游刃有余了:
I hope very much to have you serve as my graduate advisor, though I understand that you may need to further assess my qualifications, probably after I’ve taken a course with you. In the meantime, if you would like me to meet any requirements before you consider advising me, please let me know. Thank you again.

隨著閱讀量的增加,自己的日常寫作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增強了,用英語通電話的能力也提高了。
在文字里長跑
不論語言帶來多少歡樂,開啟了怎樣多彩的世界,它仍然是一項需要長期磨練的技能。我學習語言也是因為喜歡這種磨練帶來的秩序感。我喜歡有規律、有節制的生活,每天有日程計劃是我生活中的恒量。大學期間我堅持做英語筆記,記錄學到的新詞匯和新的表達方式。現在,雖然提高英語已不再是我的核心任務,但英語仍然是我賴以生存的媒質,已成為我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早上起來,我會先查收電郵,很多要用英語來回復,有時間的話會讀一些書訊,上《紐約書評》等文化網站和各類社交網站去轉一圈,看到好的引文和經典句子我會記錄在自定義背單詞軟件Anki中。平時在路上走的時候,我也盡量聽英語,我喜歡聽下載的文化類Podcast,以后也可以試著聽有聲書籍。下午或晚上有空的時候,我會讀比較長篇的英文讀物,有的是寫論文必須查找的資料,有的是上課要講的詩歌和小說,還有的是最新或經典的書籍。
這樣一個堅持不懈地沉浸在英語世界中的過程就像是一場在文字里的長跑,讓我覺得美妙不已。
我和語言的故事剛剛拉開序幕,還有很多不同語種等著我去探索,上面我所寫的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序言。這個序言里暗含著一個主張,就是我們應該主要靠自學來提高英語技能。如果具備我上面說的這些喜好和學習習慣,持之以恒,英語就能達到很高的水準。這樣的學習方式同樣可以推廣到學習其他任何語言中。祝每位讀者都能順利渡過自己的“序言”時代,在最艱難、黑暗的時候得到指點和幫助,看到自己內心放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