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紐約兩年我沒怎么生過病,誰知道2014年暑假卻有了一次去醫院看病的經歷。7月的一個早上,我起床后發現自己的胳膊和腿上起了很多紅紅的大包,每個都有小湯圓那么大,連手指和腳趾上面都有。這些包奇癢無比,簡直無法忍受,于是我決定去醫院看看,因此也體驗了一下美國的醫療服務,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見聞。
看病真是貴,醫保來護身
在我所就讀的學校對面有一家私立醫院,叫St. Luke’s,是一家連鎖醫院。由于距離近,我不假思索地跑到那里掛了號。之前聽說在美國看病特別貴,于是當護士登記我的個人信息時,我就裝作漫不經心地問了下費用。護士瞄了瞄周圍,瞪大眼睛卻小聲地說:“特別貴,看一次至少一千美元。”一千美元?!這簡直就是搶錢啊——之前對價格高有所預期的我還是被護士的話嚇著了。我連想都沒想,立刻跟護士說:“那我不看了,我就是長了幾個包(lumps),又不是長了幾個瘤子(tumors)。”護士被我的話逗樂了,并不無關切地說:“那你的健康怎么辦?萬一這大包長滿了全身怎么辦?”我瞠目結舌,沒了主意。護士安慰我說:“你先登記,我們再想想辦法。”我就這么忐忑不安地坐著,不知道她說的“想辦法”是什么。登記結束后,她把一個帶有我個人信息的粉色塑料腕帶系在我的左手腕上,讓我跟她去隔壁房間。
隔壁的房間里坐著一位中年婦女,她問我在學校有沒有交醫療保險。我這才想起來,自己是有醫療保險的。我告訴她我以前交過,但不知道有沒有過期。中年女人詢問了我的保險公司名稱(安泰Aetna)和社會保障號后,便上網查詢。查詢結果出來,我的保險沒有過期,她便說我可以用在學校交的國際學生保險來支付醫療費用,而我個人只需在檢查完后交30美元的固定費用(即為co-payment)。聽到這里,我長舒了一口氣,激動得眼角都濕潤了。
拿著保險單出來,我坐在大廳里開始等待,內心依然沒有平靜下來。想想自己真是冒失,應該事先上Just Landed網站查詢下相關問題。Just Landed是一家致力于幫助人們更好地在國外生活的網絡媒體,常常能幫人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小問題。據Just Landed介紹,由于美國公立醫院接待過多的無醫保病人,因此很多經濟條件好的美國人更傾向于選擇私立醫院就診。Just Landed里提到,在美國的私立醫院,你能接受到非常好的治療,但是私立醫院也特別貴,沒有醫保的話,有時僅一個病房住一天就1000美元,還不包括治療費和醫藥費。“You should therefore ensure that you have sufficient health insurance, or your hospital stay could turn into a financial disaster.”看到網站上的這句話,我就更覺得自己當時冒失了。先不說住院,要是沒有醫保,我去私立醫院看個小病就能讓自己破產。
漫長的等待
我在大廳等候了大概十分鐘,一名穿著藍色長褂的高個子男護士就叫到我的名字。我跟著他進入一個小的等候室里,然后開始了漫長的候診過程。在等待的過程中,我發現這家醫院來來往往的男護士真不少,這讓我感到很稀奇,因為在中國幾乎看不到男護士。回到學校,我便查閱了相關的資料。據2013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部(CBS News)引用美國人口調查局(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的數字,美國現有33萬名男護士,占護士比例的9.6%。而2010年新華網的一篇文章報道稱,根據國家衛生部注冊護士信息統計,中國男護士有2.1萬人,占注冊護士的1%。美國的男護士之所以要多于中國,主要是得益于美國護士的高工資和廣泛的發展機會。據了解,美國女護士的平均年薪為51,100美元,男護士的平均年薪為60,700美元,而且護士這一職業很穩定,即使在經濟衰退時也不會有失業的擔憂。
一個多小時后,一位將近40歲的女醫生終于風塵仆仆地向我走來。她讓我坐在躺椅上,拎起我的腳,檢查了腳上和腿上的包,然后讓我挽起袖子,看我胳膊上和手上的包。看完后她舒了一口氣,放松了很多,又恢復到一臉開心的樣子:“你這應該是被什么蟲子咬了,大概是床蟲(其實就是臭蟲的一種),不用擔心,在美國床蟲很普遍的。”不過,她認為我手上那個小包有點奇怪,建議我驗血。雖然我不知道手上的包有什么異樣,但是慎重起見,我還是答應了。抽血之后又是等,很久之后才拿到驗血結果,沒有發現異常,于是醫生給我開了緩解瘙癢的藥。我跑到交費處交了30美元就高高興興地回學校了。
在紐約這次看病,我經歷了傳聞中沒聽過的一件事——等。由于去的是私立醫院,那里的病人并不多,到哪兒都不用排隊,也不擁擠,但我看那個小病卻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讓人感到焦急又無奈。在網上對St. Luke’s醫院的評價上,一位曾經在St. Luke’s就醫的人給了這家醫院差評,原因就是醫生讓他在候診室等著做胸透,結果一等就是四個小時。
小心!護身符的馬后炮
本以為看病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但兩個星期之后,我收到了保險公司寄來的一張賬單。賬單顯示那次看病有1400美元的急診費。Just Landed上面一位醫生的話大概能解釋為什么會有急診費出現在我的賬單上。他說,醫院必須給所有病人提供急診,即使病人沒有生命危險。所以,醫院給我安排急診也只是出于慣例。但我實在沒覺得自己享受到了急診的待遇——誰能想象等了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也能叫急診?但是因為這筆錢由保險公司支付,我也就不在意了。
然而,賬單上寫道,我驗血的錢保險公司不支付,所以我還要給醫院交150美元的驗血費。我感覺有些莫名其妙,然而給保險公司打電話過去詢問也沒有問出個所以然來,我也沒有其他辦法,只好在網上把驗血的錢交了。后來我越想越后悔,覺得在看病前應該先給保險公司打電話詢問自己的保險項目都覆蓋哪些內容,可是當時我連自己有保險都忘了,更不用說打電話去問了。事后我跟一位同學說起去私立醫院看病的事。她說她有一陣子總覺得肋骨疼,就去校醫院看了看,由于在學校交了醫療保險,去校醫院看病完全不花錢。聽到這話,我腸子都快悔青了。
后來學校還給我發來郵件表示慰問,說他們收到了St. Luke’s發來的報告。原來學校、醫院和保險公司的合作非常緊密,有多少錢可以報銷,有多少錢個人支付,只需要按照三方所達成的協定辦理就可以,很有效率。
醫保番外篇:房東老奶奶的憤怒
看完病后,我將床蟲的事情告訴了我的房東老奶奶,她很快找來除蟲公司解決了床蟲的問題。我也跟她講起我的看病經歷,并說醫保真能給人帶來安全感。然而,房東老奶奶卻對美國的醫保頗有微辭。
房東老奶奶今年70多歲,是從大學退休的現金出納。老奶奶加入的保險是一種叫做Medicare的社會醫療保險,這種保險的享受者是65歲以上的美國公民。在她退休之前,學校從她的工資里面扣除一定金額的醫療保險費用。但是退休以后,參加Medicare的人要繼續按月自己交保險費用。房東夫婦現在每個月一共交369美元。據房東老奶奶說,這個保險是根據退休年齡來決定享受份額的。70歲退休的公民可以享受100%的報銷額度,但是62歲退休的公民就只能報銷75%的額度了。不過美國醫療保險的一個優點是退休后的公民走遍全美國都能享受同等的醫療保險待遇。
除了Medicare,另一種普及全美國的公費醫療保險是Medicaid。Medicaid的享受者是收入比較低的美國公民或者有長久居住權的合法居民,享受群體沒有年齡限制。Medicaid由美國政府提供,享受者沒有固定醫院的限制,無論去私立醫院還是公立醫院都是全免費。Medicaid讓窮人也能享受到和富人一樣的醫保服務,促進了社會公平。然而,房東老奶奶并不這么認為。
房東老奶奶承認,在她和老公就醫的時候,醫療保險承擔了大部分的醫療費用。但是她同時認為,她和老公努力地工作,支付Medicare保險費,退休以后依然在支付醫療保險費。而有些因為收入低而享受Medicaid的人卻根本不努力工作,全指望政府的救濟。當她和那些人進入同一家醫院看病的時候,她為了治病仍然要支付一部分費用,而不努力工作的那部分低收入群體卻理所當然地享受著全額免費,對此她感到十分憤怒和不解。

對于美國人來說,醫療保險飽受爭議,這也是美國醫療保健體系改革一直步履維艱的原因所在。最近一次重大的醫療改革是2010年3月奧巴馬簽署的旨在擴大醫保覆蓋面積的The 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 (PPACA,病人保護和付得起的醫保法案),也叫做Obamacare (奧巴馬醫保法案)。Obamacare讓更多的人參加到醫療保障體系中來,整體上促進了社會公平,但是也產生了負面效應,那就是失業率的上升。原本為了雇主提供的醫療保險而努力工作的人們現在不再努力了,因為他們有了工作之外的醫療保障。這就是老奶奶提到的,不努力工作的人看病全免費,努力工作的人看病反而要交錢,這造成了新的不公平。看來不管在哪兒,“看病”都是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