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早九點二十五分,央行網站掛出一則通知。這則130個字的簡短通知隨后兩天在全球金融市場掀起一波猛烈的沖擊,各類金融資產隨之重估,有人歡喜有人憂。
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響應
8月11日當天早盤,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下調1136個基點,貶值1.86%,創21年來單日最大跌幅。銀行間外匯市場(在岸市場)人民幣收盤價下跌1.82%;境外人民幣無本金遠期交割(NDF,離岸市場)更是下跌2.84%,反映了市場對人民幣進一步下跌的預期。中國香港、日本、澳大利亞和東南亞等周邊國家和地區股市隨之大跌,當天晚上歐美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場也做出響應。
經過周二、周三兩天的劇烈調整,周四人民幣走勢基本趨穩,三天內人民幣中間價貶值4.7%,在岸市場貶值約3%,離岸市場貶值近4%,本次匯率調整告一段落,全球相關的金融資產價格也隨之穩定下來。而地處風暴中心的A股市場強勢橫盤調整了三天,明顯是不懼任何消息、特立獨行。

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
隨著2014年下半年美國經濟進一步復蘇,美元加息預期增大,美元指數顯著走強,全球貨幣相對美元均出現大幅貶值,而與美元掛鉤的人民幣則被動升值了很多,中國出口承受很大壓力。本次貶值最主要的原因是央行對人民幣近期積累的高估進行一次性修正,也為應對美聯儲加息做好準備。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改變中間價的形成機制,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
各國的匯率制度大體可分為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2005年匯改以來,我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其核心要素包括三個方面:中間價形成機制、日波動區間限制、必要時的央行公開市場買入賣出干預。其中,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上人民幣圍繞中間價的日波動區間從0.3%一步步擴大到0.5%、1%和目前的2%。
這次調整的關鍵是將形成機制不透明的中間價與上一日收盤價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極大消除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設定過程中的行政色彩,報價更加市場化,為人民幣加入SDR和人民幣國際化做好準備。
避免形成貶值預期
歐元之父、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蒙代爾提出了宏觀經濟理論中著名的蒙代爾不可能三角,即獨立的貨幣政策、匯率穩定、資本自由流動三者不可兼得。我國雖然對境內居民實施一定額度的資本管制,但跨國資本有很多方式進出中國。所以,我國必須在貨幣政策的獨立以及匯率的穩定中二選一。
過去很多年人民幣長期盯住美元,即便在2005年匯改后也基本如此。這直接導致了大多時候的貨幣政策缺乏獨立性,或者說貨幣政策實施的效果不佳。此次的人民幣貶值讓匯率更有靈活性的同時意味著我國的貨幣政策可以有更大的空間,從而為經濟的探底與轉型提供更大的支持。
此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進一步市場化有利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8月12日,在央行調整中間價形成機制次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便發表聲明稱,“對中國人民銀行在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中做出的調整,我們表示歡迎。這一舉措將允許市場力量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如果人民幣在今年11月被納入SDR,將對人民幣國際化帶來深遠影響。而且可以借此倒逼進程緩慢的國內金融改革,正如當年加入WTO對國內改革所起到的作用一樣。
此次人民幣一次性貶值的潛在隱患是市場會不會形成持續貶值的預期,這可能導致資本外流,對國內樓市、股市等資產價格帶來不利影響,進而給經濟帶來沖擊。而失去了中間價調控手段的央行要想干預匯率走勢,只能在公開市場上買入人民幣、賣出美元,通過市場化的方式穩定匯率。雖然我國有超過3.6萬億美元的龐大外匯儲備,但與前些年市場保持人民幣升值預期時不同,當時賣出人民幣、買進美元,央行的人民幣是無限的;而現在央行買進人民幣、賣出美元,手中的美元即使是外匯儲備全球第一也是有限的。所以,管理好市場預期將是央行接下來需要面對的棘手挑戰。

匯率調整的影響
中概股股價重估。這些境外上市的境內企業收入主要是人民幣,而股價以美元、港幣等外幣計價,因此人民幣貶值其股價也隨之向下重估。在美上市的阿里巴巴、百度、京東,在港上市的騰迅股價均大幅下挫。理論上說,幣值調整對于境內投資者來說沒有影響,股價下跌的幅度與人民幣貶值的幅度相同,以人民幣來計算是不變的。但對境外投資者來說則是真實的損失,對于市況低迷的中概股股價更是雪上加霜。
對華出口企業遭殃。中國已是許多國家的第一出口伙伴,也是許多跨國企業的第一市場,在這次人民幣貶值中,對華出口企業受到較大影響。如果上調售價將損失市場,不上調則將損失收入和利潤。中國市場已是iPhone的全球第二大市場和第一大增長來源,人民幣中間價調整當天,蘋果股價大幅下挫5%。
除了科技公司,中國進口量巨大的奢侈品、汽車、大宗商品等行業也受到影響。CNBC最近一篇報道寫道,“以前奢侈品在中國只操心反腐的事,現在他們還得關心匯率。”今年春天,歐元相對美元和人民幣貶值劇烈。歐洲奢侈品巨頭紛紛下調在華售價,如果此次貶值不上調在華售價,那么本地消費者出國海淘變得沒那么劃算了,會讓他們更愿意在國內購物,進而促進本地消費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