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老山位于詔安縣梅嶺半島懸鐘城關帝廟后,因山上有一巨石,形似騎著毛驢的仙人——張果老而得名。在秋陽沐浴中,果老山披著霞光,水光山色、摩崖石刻,就像一位凝思的哲人,神秘而美麗。
從縣城出發,驅車約半小時即可到達。雖是初秋,果老山依然層巒疊翠,綠意盎然。從香火繚繞的關帝廟旁拾級而上,路的兩邊林立著許多形狀不一的石頭,高不及兩米,大約數人合抱,可攀可坐,樸素可親,歲月磨蝕了棱角,外表光滑,無聲地記錄著歲月的滄桑。許多綠色的藤蔓爬上古老的石壁,探頭探腦地觀望著山里的動靜,給大石增添了許多生機。野花在石縫中迎著海風頻頻點頭,似乎對于來訪的客人帶有幾分好奇,散發著絢麗多彩的氣息。
閩南的山一般不會高聳入云、立壁千仞,卻顯得穩健平和、曲線優美。一路上山,一處處摩崖石刻映入眼簾,字跡各異:有的蒼勁有力,有的瀟灑奔放,有的端莊秀麗。據說懸鐘城是明代東南沿海抗御海盜的一座鎮所,所以不少文官武將在果老山上留下記事題詠。當時副總兵于嵩有詩:“地險壯嵬峨,行穿翠靄過。潮平千岸闊,云出萬山多。劍舞吞牛斗,旌飛剪薜蘿,年來經幾汛,瀚海息鯨波。”當年英雄登高舞劍,落葉紛飛;指揮千軍萬馬,陣容龐大、氣吞山河的場面仿佛就在眼前。明代玄津子對果老山也大為贊賞:“山名果老是何緣,別似人間一洞天。端拱筆峰文疊疊,斜環旗潵漫潺潺.” 山上還有許多石刻:“山城出色”“青蓮聳秀”……無言訴說著果老山的自然魅力。多少英雄已成過客,而這些摩崖石刻卻給古城增添光彩,給后人留下思索。
傳說中忠勇雙全的關帝爺在歷經地殼變遷——沉東京、浮南澳的滄海桑田后,一路策馬來到果老山下,毅然停下了腳步,海水便至此而退。想必是看重這英雄云集的寶地吧?現在人們信奉的關帝廟,面朝大海,背靠果老山,四面八方的香客與附近的漁民絡繹不絕,有求必應。
登上山巔,極目遠眺,茫茫大海波光閃閃、帆影點點,眼前呈現一幅意境廣闊的畫卷。左邊那個綠色的小島長年處在驚濤駭浪之中,是詔安唯一的小海島——蛇洲島,又叫城洲島,系東海與南海交匯處,東南與東山島陳城相對,西南同南澳島遙望,成為海上一道亮麗的風景。正對面便是祖國的寶鳥——臺灣。聽漁村一位老伯介紹:坐船一天一夜便可到達彼岸臺灣。漁村南門海邊的沙灘上還有一塊巨石,那就是“望洋臺”。兩岸同胞隔海相望,在那戰火硝煙的年代,咫尺天涯,有多少美夢破碎、骨肉分離,諸多苦澀的記憶。這“望洋臺”不知凝集了多少思念親人的目光和淚滴,沙灘上又曾留下多少等待和期盼的腳印!如今兩岸同胞友好往來,許多臺灣同胞回大陸尋根謁祖,共敘親情。
遠眺這水光山色,令人滿懷欣喜。選擇一塊平整的大石坐下,身后還有一塊大石靠背,像椅、像床,十分的愜意。金色的陽光從樹梢上篩下來,給果老山染上了一層金光。風兒送來陣陣花草的淡香,連著洇洇滋潤的水氣,摩挲著臉頰,輕繞著腰際。幾只小鳥在樹椏間來回跳動,婉轉地歌唱。“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今天坐擁這古老而美麗的果老山,不正當了回山中主人么?望斜陽,竟不愿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