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專車是“互聯網+”熱潮中涌現出的新型業態。專車目前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將來“互聯網+X”都會遇到,因此探討其處理之道,對“互聯網+”發展具有普遍意義。
當前出租車行業這個X中,穩定、發展與改革的矛盾相互交織,專車問題不光是輿論熱議的改革問題,還涉及發展,特別是穩定,要結合起來考慮,才能得出最終結論;我認為,以增量改革帶動發展、穩定,是解決問題的出路所在,因此“出租車行業改革指導意見”第四輪征求意見應特別考慮“互聯網+”這個增量因素。忽視《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互聯網+”,是要付出代價的。
“互聯網+”是穩定的增量因素
移動專車所涉入的出租車行業,其發展和改革面臨穩定這一特殊約束條件。專車到底是制造不穩定的因素,還是有助于穩定的因素?這個問題要先想清楚。
我特別注意到來自官方的一個說法,傳統出租車行業有許多問題,但之前承擔過社會責任,與新興業態融合要有個平穩的過渡。穩定的問題不光是行業問題,也會成為社會問題。
這種說法是客觀的。前段時間一些地方出租車停運、罷運事件背后,出租車公司扮演著某種推波助瀾角色,其中涉及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反映行業既得利益的客觀存在。事實上,互聯網“加”到哪里,哪里都會有這些的問題。
僅僅維持現狀,穩定實際是不可持續的。主要是因為城市發展太快,出租車供求缺口在擴大,全國有租賃牌照的汽車不超過35萬輛,不足全國現有“黑車”的十分之一。“份子錢不能降”并不能消除造成不穩定的客觀因素。“互聯網+”的出現,給了政府一個新的選擇。這就是利用增量,來化解存量方面的矛盾。
一項有關專車服務的調查數據顯示,有96.9%的司機表示,如果有額外的獎勵,他們愿意在出行高峰時段提高接單頻率。這說明利益相關人不一定不愿意改變格局,只要增加的利益超過失去的利益,這些人就會從阻力變成動力。說白了,就是比過去的利益更大,出租車司機,包括出租車公司,都會在行業變革中成為穩定力量。
如果換一個思路,不糾纏存量,利用“互聯網+”沖擊現有格局,采取先調整增量(高端服務價格放開)后調整甚至不動存量(低端市場價格管控)的方法進行過渡,專車就完全可以成為增進穩定的力量,比現有方法(動質量管控的存量)更有利于平穩過渡。
“互聯網+”是發展的增量因素
在專車問題上對“互聯網+”的另一種疑慮基于發展方面的理由。一是認為如果放開出租車數量管控,讓更多專車進入,擔心會加重城市交通擁堵。二是從城市交通體系現代化整體考慮,公共交通是主要方向,不鼓勵出租車出行方式。但是現代交通體系不是現代“代步”體系,需要考慮“代步”這個存量之上的增量。看專車業態,要增加發展增量這一視角。
首先,“互聯網+”是推動經濟結構優化的增量。交通不光是代步,要向高附加值這個方向去變得“現代”。“專車”服務對滿足運輸市場高品質、多樣化、差異性需求具有積極作用,是現有出租車行業的升級而非重復。引導“互聯網+”向高端化方向發展,提高單位車輛道路占用的利用率和附加值,而不是簡單搶現有代步生意,專車的積極作用就會更明顯。
其次,“互聯網+”有助于交通業搶占新興業態競爭高地。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業態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向代步這樣的基礎服務,升級為增值服務業態(APP業態),以實現向高附加值的服務化的升級。將提高質量的重心放在增值,而不是行政管控是一個新思路。服務質量招投標有助于提高代步質量,但解決不了搶占新興業態競爭高地的問題。
專車作為新業態,通過增值業態發育,可以從四個方面為改革、穩定提供行政手段無法替代的發展增量:一是通過發展車載智能設備制造增值;二是通過交通運營增值(如移動智能出行服務);三是通過互聯網服務增值(地圖、定位、視頻、餐飲、電商等);四是通過保險服務增值。這些增量足以從發展角度使穩定(平衡既得利益)與改革(價格調整)的蛋糕不致縮小,政府不利用這一增量實在可惜。
交通業還有一個需要幾年時間才能理解的更重要的新業態趨勢,這就是下一代專車將徹底脫離代步基礎業態,而將交通業轉化為數據業。“互聯網+”交通將發展為以數據為交通主營業務(電信業忽略數據化機會吃虧,值得交通業汲取);數據化交通將總量調控資源,創新為一對一精準配置資源(例如可以在減少車輛情況下調節峰谷供求);此外,用技術手段自然淘汰原有體系下的黑車服務,從根本上提升安全性和穩定性。
第三,“互聯網+”還具有互聯網發展的意義,專車涉及跨行業發展,關系友鄰的信息產業的發展。對《政府工作報告》所談“互聯網+”,需要從行業融合高度深入理解。
“互聯網+交通”如今已經不光是交通一個行業的事情,也是互聯網產業的事情。正如工信部的何霞指出的,現在“互聯網+”了,加到各領域,遇到與行業矛盾,處理不好,會出現讓信息經濟速度放慢的問題。歐美接受專車新業態,發展就超過韓國。對專車的監管目標還要考慮信息產業的發展。不要監管得讓一個幾千億的產業只剩七八百億產值。現在傳統產業增幅在降,互聯網產業在升,由“互聯網+”拉動,可以使“互聯網+交通”總的產值更高一些。
發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增量上。如果發展的結果最終是犧牲增量保存量,就得不償失了。肯定不符合政府力推“互聯網+”的初衷。
“互聯網+”是改革的增量因素
當前,輿論關于出租車改革的焦點,多集中在“份子錢”的存廢上(實際是出租車數量管控是否放開上)。在我看來,這是一場關于存量的零和游戲,“互聯網+”與其卷入這場零和游戲,不如把自己變成一個關于增量的故事。
出租車改革的基本經濟學問題,我視為完全競爭與壟斷競爭的均衡定價問題。如果不存在份子錢,出租車自由進入,均衡價格等于邊際成本(P=MC)。而加入份子錢,進行數量管控,均衡價格等于平均成本(P=AC)。AC-MC就是對應份子錢的進入門檻。在此基礎上政府出于公共利益進行價格管制,相當于在平均成本之下定價(MC交通部現有改革思路是典型的存量調整。首先把供不應求解釋為不是車的數量不夠,而是司機出車“不積極”(隱含了P=AC不變)。然后政府在數量管控約束下,把改革定位于“通過服務質量招投標等方式配置出租汽車的車輛經營權”,一方面限制出租車公司獲取超額利潤(Pgt;AC),一方面壓出租車公司來補波峰實際質量水平低于AC造成的消費者不滿。這不失為一種折衷之策,但缺點是忽略了改革增量,仍不免受困于出租車公司抵制。

以專車為代表的“互聯網+”,可以為政府提供另一種選擇,將存量改革變為增量改革,因為專車即使不象優步現在這樣拼取P=MC(殺價競爭)這部分市場,也可以通過上述四種增量,繞過AC-MC這部分既得利益,在Pgt;AC(優質優價)這部分做文章。
鑒于這部分增量,大得可能超出出租車業的總噸位,足以把司機甚至出租車公司吸引到改革陣營中(讓他們得到比改革前更大蛋糕),完全沒必要將改革的希望寄托在出租車公司是否接受服務質量招投標(減小蛋糕)上。既減輕改革阻力,又擴大市場決定性作用的比重。
我認為,把改革的主戰場定位于質量提高,才能真正得到最大公約數。政府推進質量管控,重心在質量;專車優質優價,重心也在質量;發展也要求提高質量;消費者也希望提高質量,甚至司機和出租車公司也可從質量提高中收入更多。為此要避開圍繞數量的零和博弈。同樣是提高質量,借助“互聯網+”來推進改革,引入專車來優化產業結構,可以把改革聚焦到中高端市場需求這個增量上來(讓價格管控僅針對波谷的低端市場),讓出租車公司(在互聯網壓力下改進)與互聯網公司共同分享做大的蛋糕,在市場水平實現“互聯網+X”的融合,政府借力改革,十分符合中國增量改革的傳統。
至于政府如何發揮好作用,周其仁與高新民都贊成包容性管制。我理解,包容就是對市場中涌現出來的新增變量要包容,不要動不動就卡死,否則一定費力不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