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袖手旁觀者
—《別把寶貝留在車里》
2009年,美國ABC電視臺做了一期節目:一個炎熱的夏日,將一個仿真嬰兒獨自留在車里并播放嬰兒的哭聲,觀察路人會作何反應。實驗的結果令人驚訝:經過的路人中,有完全沒聽到哭聲者,有聽到動靜卻抱著僥幸心理一走了之者,當然也有不少熱心的施救者。當由演員扮演的“母親”回到車旁時,一些為人父母的施救者情緒激動,嚴厲地質問這位“母親”。作為一個媽媽,我特別能理解他們激動的心情:不敢想象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遭遇高溫窒息時那痛苦、無助、絕望的畫面,也不敢想象因此失去孩子的父母將如何在內疚與絕望中度過余生。媒體常常警告父母無論何時都不要把孩子單獨留在車里或忘在車里。然而,我想說的是,當你看到孩子被鎖在車里時,千萬別做一個一走了之的袖手旁觀者。因為你的關注或許能挽救一個可愛的生命,也能成全一個幸福的家庭。 " " " " " " " " " " " (廖糧糧)
為自己而戰
—《漫漫戒煙路》
談起戒煙,一聲長嘆——失敗的案例太多了。吸煙者當然知道煙草的危害,往往痛下決心:為了家人的健康,永不再吸煙。但結果常常是屢戒屢吸,再吸再戒,最終在與煙草的搏斗中敗下陣來。俗話說,“惡習是人生的拐杖”,想扔掉它,談何容易。我雖然不吸煙,但讀到文章中作者成功戒煙的經歷還是深受觸動:戒煙不為別人,只為你自己!抱著“利己”的想法,戒煙的動力才足夠大。由此,我想到這種方法是否也適用于改掉日常生活中其他不良習慣,比如拖延、邋遢?不考慮為了外界的因素,單單從自身考慮,想想丟掉這些惡習會給自己帶來多少益處,為自己而戰,也許我們真的能找回一個全新的自己。我要試一試,你呢?
一根有孔的醬菜
—《一個老美的歐洲“變形記”》
文化差異是一個可大可小的話題。它可以是中西的對比,也可以是豆腐腦的咸甜之爭。盡管在談到文化差異時,人們想到的往往是身在異國的沖擊,比如這篇文章所述的“老美歐洲變形記”,但細想之下,這種“不適應”的感覺并非只在異國才能體會。一次假期回到家鄉,我在路邊等公交車,旁邊的一位阿姨突然開口問我:“去市政府是坐3路車嗎?”如果在大城市的街頭問路,人們可能會以“不好意思,麻煩問一下”這樣的客套話開頭。而在小城市,這種久違的直接讓我措手不及,卻也覺得樸實親切。于是,我慢慢練就了在“客套”與“樸實”之間自由切換的功夫。柏楊先生曾說,中國人身處一個巨大的醬缸之中。拋開其中的負面含義不談,即便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根醬菜,那也可以做一根有孔的醬菜,若是換一口缸,不妨就浸入一點不同的味道。
用還是不用,這是個問題
—《都是信用卡惹的禍》
我曾經十分抗拒信用卡,因為我總是擔心自己會在辦卡之后淪為“月光族”或“卡奴”。然而出于旅行需要,我最終還是辦了一張信用卡。有卡后我才發現,刷卡的感覺原來這么爽!身上現金不夠?我有卡!沒有網銀?我有卡!想買大件兒錢不夠?我有卡!就這樣,卡一遞,密碼一輸,心儀之物便收入囊中,完全體會不到花現金時的痛苦。正當我還沉浸在購物的狂喜之中時,還款賬單悄然而至??粗~單上那驚人的數字,我才體會到什么叫“萬箭穿心”“心如刀割”。信用卡就像是《浮士德》中的魔鬼,一步步引人墮入超支的深淵,連最會規劃的節儉者都不放過。面對如此邪惡又便捷的存在,用還是不用,還真是個難題。如果你正為此糾結,作為過來人的我也沒什么更好的辦法,只能對你說上一句:“用卡雖然爽,刷卡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