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澳大利亞留學已經半年多了,在這期間,我像每一位遠赴重洋來到一個陌生國度的留學生一樣,經歷了很多國外特有的“新奇事”。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墨爾本所見到和經歷的“罷工游行文化”。
“罷工”“游行”這樣的字眼好像離我們很遙遠,在國內很少聽說。而在澳大利亞的這段時間,我終于看到了老外是如何秀他們的罷工和游行“技藝”的,也第一次明白了國外的普通人如何通過這種激進的方式來行使法律賦予他們的權利。
電車大罷工

網上曾流傳過這樣一個段子:問全世界哪個國家的人年平均工作時間最短,答案是法國人,因為他們每年有一半的時間在放假,另一半的時間在罷工。無獨有偶,僅僅在這半年中,我就在墨爾本經歷了兩次電車(tram)罷工和一次火車(train)罷工,此外還聽聞了一次機場罷工、一次移民局罷工和一次氣象局罷工。除去這些規模較大的罷工,還有不少小范圍的罷工也在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上演。由于我所就讀的學校離我的住處較遠,我每天都要先乘電車再換火車才能到學校。因此,我可以算是公交系統罷工的直接“受害者”。
在澳大利亞,罷工是一項有組織、有紀律、很正式的集體活動。電車罷工之前,電車工會會事先通過各種媒體發出公告:“各位乘客,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很遺憾地通知您,在本周五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電車1號線至76號線將進行罷工。對于此次罷工給您造成的不便,請您包涵和諒解。”看到或聽到這樣的通知,我的第一反應是:你們城里人真會玩!
罷工當天整整一個中午加半個下午,繁華的市中心主干道上出現了這樣的情景:車道上沒有了來來往往的電車,偶爾才會出現一兩輛私家車,整條車道清靜得就像步行街一樣。車道兩旁的人行道上則密密麻麻地擠滿了來往的行人,而在幾個主要的電車站點,還有一些不知情的乘客排起長長的隊伍,眼巴巴地張望著,納悶電車怎么還不來。盡管罷工給當地人的生活帶來了不便,但我卻沒聽到人們有什么抱怨或牢騷。起初我還在心中感慨:“老外們的素質可真高啊!”后來我才漸漸明白,原來他們早已習慣了公交系統的“任性”。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如果是在非罷工時間,電車工作人員還是會很好地為市民服務的(墨爾本公交系統的準點率和好評率幾乎能達到百分之百),但罷工時間一到,就好像開啟了定時器的開關,司機和售票員們紛紛停工,開始行使自己的權利,完全不顧乘客的需求。
經歷第二次電車罷工時,我心中多少還是有點興奮的,心想:“這邊的政府也太無能了,怎么還沒有徹底‘鎮壓’住這些罷工的人?我倒要看看他們還能玩出什么花樣。”到了罷工時間,車道上又出現了之前的荒涼景象,不過這次還有電車工作人員在游行抗議,幾乎堵住了半條街。看來事情鬧大了,事態升級了。原來,他們上一次罷工的訴求還沒有得到解決。其實,人們罷工的根本目的無非是想要提高待遇或降低工作強度。看到這里,你一定很好奇,澳大利亞的電車司機和售票員到底遭到了怎樣不公正的待遇?他們到底被壓榨了多少?他們的境況到底有多慘?帶著同樣的疑問,我上網找了找相關資料,而官方發布的一些數據卻令我感到震驚: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省(即墨爾本市所在區)一個普通電車司機的平均年薪為14萬澳元,檢票員和站臺服務人員的平均年薪都在9萬澳元以上,按現在人民幣和澳元1:4.6的匯率來看,這些電車工作人員的薪資分分鐘就秒殺掉了我們國內的很多金領。
待遇這么好又為何要鬧罷工呢?其實,在經歷過幾次罷工之后我才明白,罷工的人們并非因窮而鬧事,而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求。除此之外,這些罷工事件也讓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無論收入高低,工種是不分高低貴賤的。不管人們的工種如何,每一個人都有權去爭取和捍衛自己應得的權益!
反歧視游行抗議
我相信,“歧視”這個詞會深深地刺痛一大批人的內心,因為歧視常常會以隱蔽的形式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墨爾本,我經歷過兩次印象深刻的反歧視游行抗議,一次是女權主義者進行的反性別歧視游行,另一次是由一位非裔青年發起的反種族歧視抗議。
規模比較大的是女權主義者的游行。那是在一個周末的中午,也是在市中心,正值交通高峰期,我正乘電車去圖書館,還沒到站,車突然停了,就停在路中間。我當時以為是鐵軌或者供電系統出故障了,就沒太在意。為了打發時間,我掏出手機刷“朋友圈”。沒過多久,車外傳來越來越大的嘈雜聲,還伴有一定的節奏感。由于電車窗戶不能打開,視野有限,我看不清外面究竟發生了什么事。身邊老外的澳大利亞口音又很重,我聽不清他們在談論什么,于是更加迷惑。當時我心中只有一個感覺:出事了!隨著聲音越來越近,車窗外的景象讓我徹底震驚了:一支占據了半側車道的龐大隊伍緩緩經過電車。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隊伍中那些金發碧眼的白人女性全都赤裸上身,有的舉著標語,有的在身體上涂著各種圖案和文字,高傲地喊著口號,大意就是她們有權展示自己的身體,女性應該擁有和男性同等的權利。那一刻,游行隊伍中的女性給人們的感覺是,她們絲毫不覺得羞愧和緊張,反而十分自信、勇敢,覺得自己的身體是炫耀的資本,而根據自己的意愿來裸露身體則是她們應有的權利。大約過了五六分鐘,整支游行隊伍才緩緩走過電車,離開了主干道,之后電車才又恢復了正常運行。
在游行的整個過程中,我也一直在觀察身邊的乘客和路邊的行人,他們之中有澳大利亞人,也有華人。盡管國籍、種族不同,但人們似乎都被這極具沖擊力的游行震撼到了。沒有人去指指點點或是嘲諷那些女性,大家都很嚴肅、安靜,以尊重的態度配合游行者完成了這次游行。
反種族歧視抗議雖然不像女權主義者的游行那樣規模龐大,但卻能在人們心中激起一絲溫情和感動。這次抗議的主角是一名非裔青年男子,他就站在墨爾本市人流量最大的弗林德斯火車站所在的街道上,身上掛著幾塊寫有反對種族主義標語的牌子,默默地表達著自己的訴求,向種族主義發出無聲的抗議。有時他身邊也跟隨著幾名支持者,其中不乏白人。后來我才發現,他每周都會來這里幾次。由于我經常要來這個火車站換乘,所以我曾不止一次地見到他。無論何時,他的臉上總有一種不卑不亢的神情。他的那種堅持總是令人感動。我曾看到過不少友好的路人停下來與他交談,表示支持,甚至還會有陌生人突然走向他,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漸漸地我理解了,原來真的有人把爭取平等當做一份嚴肅的事業,甚至是一種使命,而這些人所做的絕非出于一時興起的念頭。
雖然我不曾與這名男子交談,每次都是匆匆走過,但每當我看到有人給他一個積極的回應,哪怕只是一個善意的微笑或是一道堅定的目光,我心靈最深處那一方柔軟的角落都會被觸碰到,我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那種溫情和善意。后來,在一次瀏覽網頁時,我偶然發現了這名非裔青年的信息。他名叫Jafri Katagar,今年28歲,來自烏干達,在墨爾本市的反種族歧視活動中小有名氣。由于他親身經歷過很多不平等的事,也曾看到過很多同胞遭受歧視,所以立志要做點什么,盡己所能地為自己及同胞爭取平等,呼吁人們反對種族歧視。
作為來自異國他鄉的留學生中的一員,我在經歷過上述這些“鬧劇”之后,可不只是覺得過足了眼癮。這些我從未見過的人和事總能帶給我震撼,影響我的同時使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和認識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感覺很微妙,因為這些所見所聞在開拓我眼界的同時更帶給我一種強大的內在驅動力,正是這份驅動力在時刻推動著我去理性分析各種“奇異”事件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