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繕需要時間,短則一個月,長則幾十天,這其中要構思、描繪、等待,惜物所戀之情無一不體現在慢慢等待的時光之中,如同對待一個生命。
傳統的手藝,具有極大的生命力,哪怕是殘缺碎裂,以金繕與鋦補之法,經過匠人的心手,可以再次讓它的生命綻放。
金繕后的補痕自然曲折,金粉的質感與碗盞的質地恰到好處地銜接,裂痕猶如天空劃過的閃電,或似林中虬勁錯節的老根,令人捧玩難合。
在中國早期就有“漆髹”的技藝,古老漆器展現大美的中華文明。從古琴、文房到古玩,皆可以用天然的生漆進行修繕。金繕工藝源自日本,表面看是瓷器修補,實則是不折不扣的大漆工藝。中國明晚期漆器著作《髹飾錄》有貼金一條工藝流程與金繕完全相同,只是中國沒有將大漆貼金工藝用于瓷器修補。金繕已經遠遠超出了實用為目的的范疇,更多的體現了一種敬天惜物的精神。在陶瓷的器物上,斷裂處以大漆金粉修繕,并不回避殘缺,卻將它以另一種方式呈現,猶如再生的生命,足以觸動人心。
金繕多用于陶瓷器具上,也見于竹木、象牙、玉器等。與鋦補不同,其主要材料為生漆和金粉,有時候也會使用銀粉或者鉑粉。
金漆修補對缺瓷、飛皮修復來說相對簡單,但是對于破裂的瓷器,人們多選擇鋦釘修補,認為它更牢固,但金漆修補因為不用鉆孔,對貴重器具來說更為有利。
生漆又稱大漆,防腐耐酸耐堿耐高溫,正合使用于茶器上。
金繕的修復周期約一個月,所用的大漆要事先和糯米粉或面粉進行適當調和,補于斷裂處,斷裂處必須潔凈,不能有一粒渣土。漏缺崩壞的地方則用瓦灰。大漆須等待七至十天才能干燥,陰干后還要打磨平整,在裂紋處以生漆描線,最后涂上金粉,拋光完成。
干燥是漆藝中非常基礎又非常關鍵的步驟,幾乎每上一遍漆都需要進行干燥。大漆的干燥方式是“蔭干”。干燥環境的濕度為60%~70%、溫度約25℃。蔭房是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目的是保持溫度和濕度,同時起到防塵的作用。蔭房內還需調節空氣,保持足夠的氧氣。干燥是一個由外而內的過程,根據斷面厚度、溫濕度、材料特性等不同情況,干燥時間需數周甚至數月不等,沒有固定期限。
金繕需要時間,短則一個月,長則幾十天,這其中要構思、描繪、等待,惜物所戀之情無一不體現在慢慢等待的時光之中,如同對待一個生命。
知葉堂,雖然躲在成都送仙橋至草堂公園的青華路中段,卻是一個充滿生活美學和原創設計的藝術空間。店里有主人陳正陽的字畫,另有花草盆景,文房四寶,雅玩茶器。室內茶香琴韻,正是鬧中取靜的地方。
國內做金繕的地方不多,有些源于日本,而成都知葉堂的陳正陽卻是以自己的體悟來做金繕。
談及金繕技藝,他說自己完全是源于大學期間所學的模型制作基礎與多方面的手工制作經驗以及從做漆藝的朋友處得來的經驗。
知葉堂懸掛著他的水墨山水,寫意花鳥,寥寥數筆,樹枝上飛鳥卻栩栩如生,可見功底深厚。
陳正陽1991年畢業于無錫輕工業學院,所學的工業設計讓他有了更好的從事金繕創作的基礎和功底。“金繕創作,首先要了解金繕的美學特點,它的獨一性以及自然天成的審美意味,古拙、樸直、節制、冷瘦、枯萎、殘缺等等,它的簡素之美和禪宗思想結合起來,呈現給我們的是一種靜寂自然,回歸本心的特征。所以最好要有國畫的基礎,要了解書法的用筆姿態,這樣出來的作品才更耐尋味。有時構思的時間更長,創意要高于技藝。”談及金繕創作,陳正陽如是說。
一只瓶子掉了一點漆,簡單的補漆工作相對容易,但如果在上面橫生一枝寒梅,就陡然生了妙趣,文人雅興躍上瓶上。這都是陳正陽的體會,惜物才可以讓器物涅槃重生。
金繕的價值不僅僅是因為文人惜物,其內涵的深刻,更是因為其遵循了自然的法度。它的獨一性讓每一次修復都能帶來內心的靈動,看著它們再次美麗地展現,就是最大的獎賞。
陳正陽認為,“提煉創新,發現并賦予它新的生命,這個過程是修繕的關鍵,看似有限,實為無限。”
金繕本身更體現惜物的精神,每個器物都有靈且美,什么是手工的溫度?金繕的線條可以作為答案。